|
4楼
楼主 |
发表于 2003-5-22 11:07:00
|
只看该作者
从巴菲特增持中石油看香港中资企业价值
世纪证券综合研究所 刘峰
尽管美国股市创下近5年的新低,数万亿美元的市值付之东流,但最新一期《福布斯》公布的全球富豪榜上,从事股票投资的沃伦.巴菲特却以305亿美元的身家,排名世界富豪榜的次席,仅次于407亿美元的首富比尔.盖茨。巴菲特在网络股的狂潮中曾因绝不沾染网络股而备受指责,但是在美国股市泡沫破灭的背景下,巴菲特的投资旗舰Bershire Hathaway公司2002年度的利润却增长了3倍,股价在标准普尔指数下跌了23%的情况下,逆市上升了11.6%,巴菲特的骄人业绩再次验证了其投资理念和选股标准。
4月23日,香港联交所披露巴菲特通过Bershire Hathaway持有中石油6%的流动股,随后几天,巴菲特继续大幅增持,目前共持有中石油23亿股,占中石油全部流动股本的13%,总投资近5亿美元,成为中石油的第四大股东。巴菲特增持中石油的消息公布后,在港引起阵阵波澜,中石油股价由1.65港元上涨到1.82,最高达1.85港元,涨幅为12.5%。
作为全球价值投资的教父,巴菲特首次大手笔投资于亚洲市场却选择了一家中资国有企业,令很多人大感意外。其实,选择中石油正体现了巴菲特一以贯之的投资理念和选股标准。巴菲特曾经将他的选股标准总结为以下几点:1消费垄断;2产品简单、易了解、前景看好;3有稳定的经营史;4经营者理性、忠诚、始终以股东利益为先;5财务稳健;6经营效率高,收益好;7资本支出少,自由现金流量充裕;8价格低廉。巴菲特投资并长期持有的可口可乐、麦当劳、吉列、华盛顿邮报等就是其成功的案例。中石油在各个方面均能符合巴菲特的选择标准,人们期待中石油成为巴菲特的另一个经典案例。
在香港市场上,类似中石油的企业还很多。我们认为,以中石油为代表的中资企业正处于一个价值被重新认识和重新定价的时期,蕴含着巨大的投资机会。
中资企业是香港市场中的一个特殊群体。它在港上市,但主要业务集中在内地或与内地有密切关系,部分企业以香港或免税群岛为注册地,即所谓红筹股,另一些企业在国内注册,即所谓H股,包括国企和民企。相对其它港股而言,这些以内地为主要业务区域的中资企业背靠着经济高速成长的庞大内地市场;而相对于国内企业而言,这些在港上市的中资企业经受国际金融市场的洗礼,在经营管理、会计规范和信息披露等方面与国际市场接轨,更容易得到投资者的认可。
具体而言,中资企业的优势体现在两个大的方面:
1、良好的基本价值。根据香港券商的研究报告,预期02、03、04年的中资企业平均市盈率分别为9.4倍、8.1倍和7.7倍;相应的盈利分别增长13%、16%和5%;相应的派息率为3.5%、4.1%和4.0%(其中H股分别为5.7%、6.8%和6.5%,但被红筹股的1.7%、1.8%和1.9%所拖累);股价与帐面价之比为1.1倍,其中H股为0.9;以2002年底的数据为例,中港两地同时挂牌的有27家公司,国内A股平均价格是H股价格的4.8倍。目前标准普尔500指数企业的平均市盈率为30.2倍,平均派息率为1.73%(以Blooberg2003-5-7的数据为准)。因此在港上市的中资企业不仅相对于A股具有非常明显的吸引力,而且相对于当前美股而言,投资价值也很突出。只有比较了中资企业和美国股市的基本情况后,也许我们才能理解巴菲特,他不久前才宣称股市(美股)没有吸引力,却又大举投资中石油。
2、良好的发展前景。中国长期保持8%左右的高速增长,在全球经济低迷时仍然一枝独秀,中国庞大的市场和高速增长的经济环境为中资企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条件,中资企业最先分享中国经济的成长;随着中国经济结构的升级,企业和行业的重组以及国有经济战略性改组的加速,中资企业以资本市场的有利条件占住先机;加入WTO和十六大后,中国进一步对外对内开放,投资环境明显改善,为中资企业提升盈利创造了条件;同时,随着中国富裕程度提高,富余资本越来越多,而资本流动的限制日益减少,包括QDII等措施的实行,将有大量的资金流入香港市场,而这些资金的主要投资对象将是中资企业,这就基本锁定了中资企业股价下跌的空间。
随着中国与世界的融合,一方面是中资企业的管理水平和透明度得到了提高,而在港上市的中资企业,多为国内各行业的龙头,竞争优势明显。另一方面,国际资本对中资企业的认识也在变化,越来越多的中资企业得到国际市场的认可,海外投资者对中资企业的投资评价在上升。因此,中资企业在中国融入世界经济的过程中,既能分享中国经济的高速成长,又能在国际投资者的重新认识中得到升值,这是一个双重盈利机制。2002年度全球股市普遍下跌,其中道琼斯指数下跌17%,标普下跌23%,恒生指数下跌了18%,而同期香港国企指数却逆市上扬13%,这是一个投资中资企业的明显的迹象,巴菲特入股中石油只不过是中资企业被国际资本认可的又一个信号。2003年,这种趋势仍将继续。机会已经悄然来临。
为什么长期以来,中资企业的价值未被发现,这是因为四种病症笼罩在中资企业身上,就象四层沙尘掩盖了中资企业的价值:
1、国有企业偏执症。勿需讳言,改革前的国有企业并不是一种真正的企业,管理水平极差,完全不重企业经营,只能依赖国家政策才能生存。投资者对国有企业有一种天然的排斥,一挂上国有企业的牌子,其估价便要大打折扣。目前这些中资企业,经过多年的改造,无论是管理水平还是盈利能力已今非昔比,特别是几次民企风波后,投资者将以正常的心态评价国有企业。
2、窗口公司的后遗症。窗口公司曾经是中资企业的主要形式,它以控股公司形式,持有各类企业的股权,经营散乱,许多企业没有业务重点,但因为以政府为后盾,热衷于以不断注资获取融资。类似于国内T族公司的行为。97年金融危机后,多数窗口公司惨遭失败。今天尚存的红筹公司中部分就属于窗口公司,这也是当前红筹公司盈利较差的一个原因。窗口公司以融资为目的的不良动机以及金融危机后的惨痛经历严重挫伤投资者对中资企业的信心。
3、香港经济衰落症。香港经济自97年金融风暴后,一蹶不振。香港的经济困境起源于它的基本经济制度和经济结构,短期内无法解决(详情见本人2001年初写的《香港经济前景分析与投资策略》)。同时,特区政府行动迟缓以及香港内部纷争不断,也严重影响了香港经济转型。香港前景暗淡的经济形势,显然会影响到投资者对这个市场的信心。中资企业虽然只是借道香港,主要业务与香港经济无关,但也不可避免地受到这个市场环境的影响。
4、恒生指数缺陷症。恒生系列指数中没有一个能比较客观和准确反映中资企业的指数:恒生33指数中中移动虽然占有14%左右的权重,但受制于全球电信市场的疲弱,不能反映中资企业的全貌;红筹指数与恒生33指数共用中移动等重型股,基本与恒生指数趋势一致;国企指数虽然在恒指系列中能相对较好地反映中资企业的状况,但石化、能源类股占有近60%的权重,中小型的中资企业没有得到反映,因此也不能完全反映中资企业的全貌,而且国企指数也多次调整,2001年度还变更了计算基数。缺少一个较好的指数是投资香港中资企业的遗憾,选股不选市成为投资中资企业的一个普遍共识。
这些年来,正是在这些沙尘的掩盖下,中资企业的价值被严重低估了,现在正是重新评估中资企业价值的时候了。毫无疑问,在港上市的中资企业并不全是金子,许多中资企业还残存政府干预的影子以及圈钱的痕迹,一些企业的业绩不尽人意,中资企业良莠不齐的现象还很突出。但我们相信,在沙尘掩盖下的中资企业,经过仔细挖掘,一定会发现一大批真正有价值的企业。
我们认为,选择中资企业的重点应该是那些行业前景较好、具有一定的行业地位、业务比较单纯、管理层能专注业务发展的企业。目前SARS影响正在散去,正是一个投资港股的好时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