栖息谷-管理人的网上家园

楼主:一点红 - 

[志同道合] 儒林内史

[复制链接] 40
回复
3955
查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21
发表于 2005-8-30 12:38:48 | 只看该作者

大西北敦煌记事(一)

我们乘坐飞机前往闻名于世的敦煌,飞机一飞上天空,看下面的黄土高原,宛如涌出地面的道道弯弯曲曲的波纹。这时地面已经很少看到绿洲和村落了。我看着飞机上的飞行路线显示图,知道我们将经过武威—“马踏飞燕”文物发现的地方;酒泉—中国著名的航天城;嘉峪关—古长城最西边的关口,这些地方构成了西部“河西走廊”,是汉代连通亚欧贸易的“丝绸之路”所必经的路线。渐渐的,下面看不到高原风貌了,映入眼帘的是一眼望不到边的广阔的沙漠。一抬头,忽然见远方是连绵不断雪山,纵然是在八千多米高的天空望去,它也显得逶迤、挺拔,看了地图才知道这就是海拔五千五百多米高的祁连山脉!祁连山一直陪伴着我们的航程,一个半小时后,飞机平稳的降落在敦煌机场。

22
发表于 2005-8-30 12:41:16 | 只看该作者
二、莫高窟之行

我们在当地人引导下,驱车前往此行最重要的景点——莫高窟!车在柏油马路上行驶,两旁是碎石子的原野,经介绍我才知道这就是经常吟诗做文章中提到的戈壁滩。戈壁滩上很少看到绿色植物,偶尔见到的一簇簇,是一种耐干旱的叫“骆驼刺”的植物,原本是专门供骆驼吃的。当地人还介绍道:不动的戈壁滩在沙漠地带能有效的制止流动沙漠的蔓延,为保护生态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闻此,我不仅对戈壁滩有了重新认识,而且心里油然而生了一番敬意,忍不住在车上拿出相机,拍下了广袤无垠的戈壁美景。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8-30 12:42:05编辑过]
23
发表于 2005-8-30 12:47:29 | 只看该作者

车行驶了一个多小时,当地人突然指着远方说:那三危山上的就是莫高窟。我激动的看去,只见前方右边有一处一路上都见到的低矮的土山,不觉得有些失落,怎么那么的不起眼呀!车停到了莫高窟前,下车后,当地人说进入莫高窟不允许带相机,我急忙将周围土塔、戈壁、野草、雕塑、门楼拍了个够。一位导游带我们进入了神秘的莫高窟,所谓“窟”是指在山上挖出的洞。

24
发表于 2005-8-30 12:48:55 | 只看该作者

25
发表于 2005-8-30 12:51:16 | 只看该作者

公元366年,一位叫乐僔的和尚从中原云游到了敦煌,面对三危山参禅入定,当他睁开眼,忽见三危山上出现万道金光,仿佛有千佛化现而出,于是决定住下来修行。他请来工匠在岩壁上开凿了一个石窟,用于坐禅修行。不久,其他的和尚陆续来此开凿用于坐禅的禅窟,但更多是世俗人开凿出来用于礼拜的洞窟。到了唐代,石窟已经达到1000多座,于是这一片石窟被称为“莫高窟”,也叫千佛洞。现在每个窟都安装了门,导游介绍主要是防止光线对窟内塑像和壁画产生破坏作用。目前,莫高窟有近八百座窟,我们只能欣赏有代表性的十几个。进入窟内首先感觉眼前一黑,仿佛是在经过一个漫长的时光隧道,当眼睛逐渐适应了里面的黑暗后,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保存千余年,完好的佛祖、菩萨雕塑和壁画。无论是汉唐时期栩栩如生、光鲜照人的释迦牟尼和众多菩萨雕塑,还是宋元纯熟精湛的线描技法壁画;无论是飞天洒花、反弹琵琶的仙境胜景,还是乘象入胎、舍身伺虎的佛经故事。观赏之间,如梦如幻,绚丽多彩,让人陶醉,仿佛身在一种祥和的极乐世界。

到明朝后,敦煌走向了衰落,尤其是19世纪末,王圆禄道士发现藏经洞,英、法、美、日、俄等国或骗或盗,造成了敦煌国宝大浩劫。目前漂流国外博物馆中的经书、绘画、壁画、雕塑数不胜数,令每个中国人在悲愤之余,更多的是耻辱!现在,我国已经加强了敦煌古迹的保管,并加强了敦煌学的研究,相信“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复使后人而哀后人也”的情况不会再次的发生了。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26
发表于 2005-8-30 12:53:01 | 只看该作者

阳关之行

午饭后,我们一行驱车前往阳关。人们常说的“你走你的阳关道,我走我的独木桥”,其中的“阳关道”就是指从这里经过的道路了。这是因为阳关在历史上是丝绸之路所要经过的关口之一,过了这里就能走出中国,走到另一个更广阔的天地了。在来的路上,我们偶然看到了高老庄,一问,原来唐僧西游的时候,正是在这里遇到了猪八戒,在收他和沙僧为徒后,唐三藏师徒四人就是经过阳关验证出关后,前往印度取经的。我们来到阳关博物馆,进入大院,首先进入我们视野的是一座“张褰出塞”雕塑,人们以此来缅怀他为稳定西域边境和打通亚欧贸易之路,而做出的巨大贡献。博物馆里主要成列着挖掘和收集的自汉代以来的文物,并用沙盘和仿制的实物展示那个时期的地域情况和生活、战斗状况。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27
发表于 2005-8-30 12:54:08 | 只看该作者

讲解员是位非常优秀的女孩,她在很短的时间让我们复习了汉武时期,以及“丝绸之路”方面的历史知识。通过她的介绍,我们明白了毛主席在《沁园春.雪》词里“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的感慨。秦始皇的历史功绩是统一了华夏民族,而汉武帝却在拓宽疆土、促进外交贸易方面作出了丰功伟绩。汉武帝采用“一手软,一手硬”的外交策略,一方面派遣张褰出塞与西域各族通好,尤其是与匈奴进行和平交流;一方面指派霍去病通领大军进行军事争战。就是这样,不仅平息了西域地区连绵不断的战乱,换来国家西部地区的稳定、繁荣;而且开辟了流芳千年的陆路外贸之路——“丝绸之路”,促进了东西方文化和文明的交流。那个时期留下了许多诗句和美好的故事,其中有“昭君出塞”的故事,也有王昌龄歌颂李广的诗句“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走出博物馆,脑海里还被那些金戈铁马和大漠浪漫的故事激动着,随后到阳关旧址参观的路上,我就竭力的往四周眺望,希望能多看点古阳关的繁华景色,但遗憾的是视野触及到的只是无边无际的沙漠,在沙漠的一处不显眼的地方保留着一座残缺的烽火台,离它不远是现代人立着的一块标明阳关遗址的石碑。历史的辉煌和伟大的人物总是会被社会发展和时光流逝,无情的淹没和洗涤,留下来的仅仅是人们的一些残缺的记忆和淡淡的感伤。一切的事情都没有那么重要,所有的人物都如此的渺小!推动历史文明和美好的精神延承下来,才是最伟大和光荣的事情。

敦煌阳关遗址位于敦煌市城西的古董滩上,在玉门关南,而古人 以南为阳,故称“阳关”,阳关是古代中外陆路交通咽喉之地,也是“丝绸之路”南路必经的关隘。古城关东面为农田,远处有寿昌城废址。现在古阳关虽已被流沙掩埋了,但从古董滩向西翻越几道山梁,仍能 看到阳关的遗迹,其墙基隐约可辨,碎瓦破砖遍地散落。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28
发表于 2005-8-30 12:54:43 | 只看该作者

葡萄园

晚饭安排在一个葡萄园里,这正是葡萄挂枝的时候,园子主人介绍了他们种植了有籽和无籽的很多品种的葡萄,并指着一串自豪的说:等成熟后,这一串就会有几斤重。这里是葡萄养殖地,有万亩葡萄园,一般到冬天农民们会将葡萄根卷起来,埋到地里,等来年春天时,再挖出来,缠到葡萄架上,只要根在葡萄就在,生活的希望就在!这不禁让我想起美国一部唯美唯善的电影《云中漫步》,说的就是葡萄园的爱情和人生的意义。后来我了解到敦煌的农民其实较为富有,根据银行居民储蓄存款统计计算,全县人均储蓄额高达两万多元。那晚上我品尝了许多种从没有吃过的野菜,有苦的、辣的、酸的,也有甜的。也许这里干旱少雨的缘故,甘肃的蔬菜,都是脆生生的,这里的水果多,包括西瓜、黄金瓜、李子、杏子还都特别甜,特别好吃。我们就简单的围坐在一起,大家是如此的和谐,吃着农家的羊肉和饼,喝着啤酒和汤,在阳光普照下,在绿色包围中,尽情的聊天,畅快的吃喝。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29
发表于 2005-8-30 12:58:04 | 只看该作者
30
发表于 2005-8-30 12:58:51 | 只看该作者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