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帖由54club转载
很多大学毕业生说,刚刚走上工作岗位时,他们不知道该怎么做事,除了知识,似乎应该还学些什么。
“让一个刚毕业的大学生去刻光盘,一个星期都没刻好。经理去催问,他说一个小时就够了。可几个小时后,他却跑过来问,到底要刻什么。”
职业测评专家朱伦表示,这是很多大学生刚走上工作岗位时经常出现的毛病,工作没有责任心,缺乏主动性。
她说,我国传统的大学教育,很多方面已经不能适应快速发展的社会需求,两者脱节比较严重。就业前,大学生需要准备的东西还有很多。
朱伦的话,得到了不少毕业生的认同。
刚刚进入电视台工作的黄桂香说,工作后首先感到不适应的,就是心态没有调整过来。“第一次拿工资,都觉得不好意思,因为在学校里做事是没有报酬的。从学生到员工的转化过程,是个社会化的过程。如何社会化,是职前培训最重要的一点。”
刚到一家软件公司工作的小张说,工作以后待人处事的方式有了很大变化,在学校里同学们一起称兄道弟,现在,对不同的人要有不同的说话方式,“刚开始非常不习惯,心态调整很重要”。
另一方面,小张说,当学生时做错了事,学校和社会都会比较宽容。可一旦参加工作,就是一个独立承担责任的人,有什么错误必须自己承担。“对于压力的承受,也是很多人不能适应的地方。”
“现在的学生走上工作岗位,缺少的东西太多。”职业发展与人生规划咨询专家徐小平表示,很多人没有明确的就业意识,比较盲目,学得多,但用不着。“要有明确的就业方向,这是一种人生哲学,到底是选择读到博士还是读到大专或者退学,核心就在于你想干什么。”
徐小平说,走上工作岗位前的具体准备,应该包括几个方面:第一,就业前要培养敬业精神。无论这个工作你是否喜欢,要做就一定要做好,因为你拿了钱,就要对得起这份工资,可很多大学生没有这个概念。第二,就技能来说,大学设置了很多基础型课程,但在应用型学科方面不重视,造成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较差。这一点,国外做得不错。国外孩子对今后的职业规划非常明确,读书就为了实用,一些高中生对自己将来的就业都有明确的目标,很早就开始准备了。
北京市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心主任任占忠说,目前很多学校的就业指导中心做得最多的事情,是如何帮助学生找到工作,但很少会教如何去适应工作。因此,毕业生的心理状态、实际能力与用人单位的要求有一定的差距。大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出现不适应,用人单位和学校都有责任。学校不能发了毕业证就不管了,可以在实习或勤工助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培训,使学生了解社会,适应社会。
大学生也应该有意识地对自己进行职前培训。任占忠建议说,走上工作岗位前,大学生应根据岗位的要求,在短时间内进行知识的补充和业务能力的锻炼,并且在心理上做好准备。另外,用人单位要在业务能力上对刚毕业的学生进行培训,以使其尽快适应工作。他说,现在大学的教育内容与岗位的实际需求或多或少都有些差距,除了医学、教育等专业的学生比较容易上手之外,很多专业都缺乏实际的动手能力,所以,职前的培训十分必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