栖息谷-管理人的网上家园

[谈天说地] 假如那时需要暂住证(荒诞小说)

[复制链接] 4
回复
1151
查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楼主
跳转到指定楼层
分享到:
发表于 2003-5-6 20:11: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假如那时需要暂住证(荒诞小说)


作者:十年砍柴 提交日期:2003-05-05 10:55:00


  民国8年的春天来得特别晚。已经是3月了,依然寒意袭人,北海的湖面刚刚破冰,筒子河两旁的垂柳初发嫩芽。
  黄昏,景山东边的北大红楼大钟“当当”地响了几声,已经是下午6点了。这时,从红楼里面走出了一个身材高大的年轻人,他英俊而消瘦,双目有神,长长的头发似乎几个月没理了,穿着一件已经褪色的蓝色旧棉袍。
  他,是北大图书馆雇来的临时工毛润之,从湖南来到北京已有6个月了。
  润之把围巾甩到背后,长长地呵了口气。这天真冷,想到马上就要去见的人,他心里才有一些暖意。
  这两年真是流年不利,想到刚才在图书馆一些教授和学生对自己的白眼,心理满是愤懑。有什么了不起的?不就是家里有钱,能来北大读书么?刚才他向来借书的胡适之先生请教一个问题,这位润之一直景仰的先生,竟然说听不懂他的湖南话,扬长而去。北大的学生也很牛,那个在长沙就认识的张国焘,仗着现在是北大的学生领袖,对自己的造访也冷淡得狠。好在昨天来借书的周作人先生不错,得知自己是湖南人后,说,湖南出人才呀,曾文正公和黄克强、蔡松坡先生都是你的同乡呀。并邀请润之明天上他八道湾的寓所。明天是星期天,不知道能否见到周氏昆仲么?
  润之又想到了杨先生。杨先生刚刚把自己介绍到图书馆做工,自己就撒手西去了,留下了开智、开慧和师母。在替杨家操持丧事时,常和开慧接近。刚刚丧父的女孩多需要安慰呀。在长沙省省第一师范时,开慧还是一个14、5岁的小姑娘,几年不见,已经是个美丽的大姑娘了。在景山上、北海旁,已经两心相许,师母已经有所觉察。上午开慧让自己晚上去她家吃饭,把两人的事和师母说说。想到立马就要见到开慧,要和师母说这大事,年轻的润之心中荡漾着幸福。
  北大门前大街旁的饭铺飘出好闻的香味,有钱的北大学生都在饭铺里吃饭。杨家的豆豉辣椒做得和老家一般好。想到这儿,润之加快了脚步,刚才看书看得太着迷,开慧肯定在着急地等自己。
  往常润之应该往西走,他和几位穷老乡一起在三眼井胡同租了间房子,结束了寄居杨家的日子。现在他得往北走,杨家在鼓楼旁边的豆腐池胡同,离北大约有4里地。
  润之在路边买了几个热乎乎的烤白薯,用手帕包着。开慧爱吃烤白薯,再说,买别的,自己也没钱,每月就18块大洋的薪水,而校长蔡先生每月800大洋,文科学长陈先生,每月400大洋,和这些有名望的先生,真得没法比,这世道,就是不公平。
  急急地走着,润之出了身汗,已经看到了高高的鼓楼,还有5分钟,就能见到开慧他们了。
  “站住”,一声断喝。
  润之抬头一看,旁边站着四个“黑狗子”——段祺瑞政府的巡警,恶狠狠地瞅着自己。
  “你们讲的是我波?”润之用一口浓浓的湖南乡音问到。
  “说的就是你。”一口纯粹的京片子。一位瘦猴似的巡警对为首的大胖子说:“这小子也不知说的是哪个地方的鸟语,肯定是从乡下来北京不久。”
  四条汉子围上来了,润之只得停下脚步。
  “有暂住证吗?”
  “还要么子暂住证?我没有。”
  “没有,跟我们走一趟。”
  “我约了人呢,我是北大图书馆的管理员。”
  润之递上一张纸片,大胖子巡警斜着眼睛瞅了一眼:“毛润之。年龄25岁,湖南湘潭人,北京大学图书馆职员。”
  “这东西不管用,得要北京市警局发的暂住证。没暂住证就得跟我们走。甭废话。”
  “你们这是侵犯人权,我是民国的公民,在民国的首都需要什么暂住?我要去《京报》、《大公报》告你们。”
  “你小子以后爱去哪就去哪?今天可得乖乖地跟大爷走。”
  被四条汉子抓住的润之,挣扎不脱,被扔进一辆大车里面,车门“砰”地一声关了。
  挣扎中,手里的烤白薯摔在地上,巡警的大皮靴重重地踏在上面。车开走后,地下只剩下一团白薯泥,还有一块脏兮兮的手帕。
  借着微弱的光,润之看到车里已经关了五、六个人。旁边是一个憨实的脸,两眼迷离,还有一位50来岁的老头在闭目养神,看到润之进来后,老头问“小伙子,干什么的呀。”
  “北大图书馆的”
  “哟,大学堂的先生,怎的也给抓起来了。”
  “他们说我没暂住证。”
  “什么狗屁暂住证,不就是要捞钱吗?”
  交谈中得知,老头是保定府的,在“全聚德”作大厨,小伙子是香河县的,来北京拉黄包车。
  
   车到了炮局胡同的羁押所。这群人被赶到一个黑屋子里面。润之破口大骂:“你们这般混蛋,我出去饶不了你们!”老头劝道:“小伙子,好汉不吃眼前亏,跟这帮人,没得理讲。”
  
   豆腐池胡同的一家院落里。北屋一个老太太、一个少女和一个男孩围桌而坐。
   老太太说:“润之怎么还不来?他有事了?”
   少女一脸着急,有些生气地说:“谁知道呢,兴许碰到哪个投机的人,一说话,就把这事忘了。咱们别等了。先吃吧。”
   “不等了?”
   “不等了”
   已经很饿的男孩高兴地叫了起来:“开饭罗!”
  
   第二天黎明,炮局胡同的羁押所里。
   老头和拉黄包车的都被保出来了。轮到润之,一位警察说,你在北京有亲戚吗?让他花二十个大洋赎你出去得了。
   “为什么要花钱赎,我犯了民国哪条法律?你们就是为了捞钱,出去后我得把昨天的经历在《京报》上写出来。”
   润之又是破口大骂。
  
   瘦猴似的警察和胖子说:“那小子还大骂我们,要不给点颜色他看看?”
   “行,老子当了20年巡警,还没见过这般不识时务的主,给我狠狠的揍,看他服不服?”
  
   黑屋子里,只剩下润之一人。门突然开了。进来五个如狼似虎的大汉。一语不发,皮鞭、警棍、铁链,将润之一顿暴揍。
   蓝棉袍破了,背上的皮绽开了,头,也流出了血。十五分钟后,润之终于昏迷过去了。
   “老大,不好了,不好了,这小子快不行了”。胖子得到打手们的禀报,有点着急:“要是死在巡捕房里就不好看了,那些小报记者知道后,不知该如何造谣呢。”
  “送医院,这小子怎的这样不经打。”
  送医院前,润之又醒过来了。一名警察拿出笔和纸,对他说:“小子,你真行。要想活命,好好给我写,在这巡捕房里,我们对你很好,你很满意。”
  润之想我就这样死去得了。可想到远在湖南的妈妈,想到开慧。他流着泪,用那只已不停使唤的手,颤颤巍巍地写道:“我对这里很满意。”
  
   车到了协和医院,抢救了一个小时,主治医师,美国籍的黑格先生耸了耸肩,很遗憾地说:“他们送来太晚了。”
  死亡原因写着:因钝器打击,颅内大出血,脾破裂。黑格先生签下自己的名字。
  北京警察局局长一看死亡报告,大骂手下:你们怎样办事的?让他吃吃苦头就行了。怎能把人打成这样。这样的死亡报告我怎能拿出手?不是给南方那些乱党分子攻击政府的口实吗?一群猪!好好想想办法。
  
   协和医院黑格医生的办公室,警察局一位官员笑着对黑格说:“我们局长和贵国大使一向很亲睦,您看这死亡原因能不能改成:因为心脏病?”
   “那位青年很健康,没有什么心脏病。”
   “你看咱们商量商量?”官员拿出一张花旗银行10000元大洋的支票递给黑格先生,“一点小意思,给你喝喝茶。”
   “你们政府是不是总是这样,让我们医生说假话?告诉你,我只想说真话,我得对得起医生这个职业,也得对得起上帝。”
  黑格先生用一口流利的中国话,训斥着这位官员。官员悻悻走出办公室,说:“妈的,不识抬举,要不是洋人,看老子如何收拾你。”
  
  四天后的北大图书馆,李大钊先生坐在办公室,一位职员报告说:“毛润之没有请假,已经几天没有来上班了。”
  李先生记得这位年轻人是过世的杨先生推荐来的,平时做事认真,十分好学上进,他怎么招呼不打一声就走了?
  这时电话响了。大钊先生一接电话,对方说:“你是北大的守常先生吗?我是北京警察局,你们馆的职员某某死在协和医院。”
  电话“哐”的掉在地下,这样一位生龙活虎的青年怎能说死就死掉呢?
  
  第二天北京街头,报童拿着《京报》,大喊:“看报呢看报呢,北大一个职员被打死呢。”一位西装革履的先生买了张报,头版大幅标题是:北大职员因收容,死在医院,警方称是同室病友群殴而致。
  
  豆腐池胡同,一少女伤痛欲绝,躺在床上,地上散落着那份《京报》。老太太在旁边安慰:“女儿呀,你已经几天没吃没喝了。你不能这样,润之也不会希望你这样呀。”
  “妈,我得替润之伸冤。”
  “伸冤?找谁呢?你爸爸死了。找找他的学生,看管用不?”
  
  湖南一山村,一对老夫妻相对无言,老泪纵横。文氏说:“不该听他表哥的话,让他出去读书。不读书呆在家里种田,就不会出这种事情。我苦命的儿呀!”
  
   一个月后出版的《新青年》上,有李大钊先生和鲁迅先生的文章。李先生在文章里写着:“毛君的遭遇已经是我们看到,俄国革命的道路是正确的。”
   鲁迅先生的文章是《纪念一位年轻人的死》文章写道:“一位年轻人就这样死了,我和他不是很熟悉,只在他那里借过几回书。然而他死了,因为没有暂证证那张纸片。警方说他在巡捕房里受到了很好的对待,有这位青年的亲笔签字为证:满意很满意。果然很满意,满意得死了。据警方说,他因受到同屋的病友群殴而死。我疑惑这医院恐怕不是医院吧,该是练武场。这些病号们尚有如此的火气和如此的好力气,动不动就能把人打死。而且据说打死人后,他们一夜之间就跑到外省去了。警官老爷公务繁忙,自然难以去抓这帮人。我只是奇怪,这般行凶的人难道都是《封神演义》里出来的?学会土行孙的遁土法,一夜间就遁走了?可那是在楼上呀,土行孙也是没法子的。这位死去的青年最终没有办暂住证,不知道阴曹地府需不需要这玩艺。如果需要的话,恐怕阎王爷都不收留他。那么,他的魂灵去哪儿呢?只好在阳世间飘荡。”
  
   所幸,这一切都只是笔者的假设,悲剧没有发生。因为那时不需要暂住证。
   30多年后,那位活得好好的毛润之先生带领着滚滚铁骑,进了北京城。他已不是北大图书馆遭人不待见的临时工,而是革命的领袖。他大笔一挥,满怀豪情地写下:
  “三十二年还旧国,落花时节读华章。”
  
   后来,便有了暂住证。
  
   2003年4月30日





江南
沙发
发表于 2003-5-7 13:06:00 | 只看该作者
ai !
板凳
发表于 2003-5-8 15:50:00 | 只看该作者

我们暂住在这地球上

我们暂住在这地球上
我们暂住在地球上/我的暂住证丢了/地球不再是我的家了/我要去寻找我的家了……翻开《2002中国年度最佳诗歌》,读到这几句诗的时候,我想起了一个人的名字,他叫孙志刚。《南方都市报》报道,27岁的中国公民孙志刚,在被广州黄村街派出所以没有办理暂住证为由收容三天后不幸去世。广州市民政局事务处处长谢志棠说,“我有百分之九十九点八的把握可以保证,收容站里是不会打人的。”还好,他没有说百分之百,这让我们欣慰,他们还残存着百分之零点二的良心。

在没看到报道之前,我对孙志刚一无所知,现在,我觉得他是我的兄弟。这么说,我不是在哗众取宠,而是因为我们有太多的相似之处,我们同样年轻,怀着美好的梦想来到一个城市,我们同样持有一个名叫“暂住证”的小本本,并需要时时把它带在身上,否则,“我们有百分之零点零零一的可能会被收容,有千分之零点零零一的可能被殴打致死。”虽然与谢处长的比率比较起来这个几率显得那么的微不足道,但是,我们有成百上千万这样的公民“暂住”在各个城市里,我想知道,以后还会有多少个类似的悲剧会继续发生?

到目前为止,好象还没有什么单位或个人声称对孙志刚之死负责。如果没有正义的媒体曝光和网上那么多激愤的声音,很可能此事会悄无声息地结束,悲伤的只能是孙志刚的亲人,除非导致此事件发生的执法部门或个人直接表态,我们不可能知道他们的态度,是暗暗庆幸有谢处长这样的领导为其开脱、顶多说句下不为例呢,还是根本就麻木不仁没有丝毫的忏悔视保护公民生命权的法律为草芥?有评论家尖锐地指出,“对于广州市公安系统来讲,现在的首要事情就是尽快将涉嫌殴打孙志刚致死的警察依法拘留起来,立刻调查事件的真相。”这样的话,更应该从广州市公安系统负责人的口中讲出来。至于那位信誓旦旦的谢处长,闭嘴恐怕是他最好的选择。

暂住证一直是困扰广大外来务工者的问题之一。在大城市对流动人口实行暂住证管理也有其一定的科学意义,但随着相关法律法规的健全,各用人单位规章制度的相对严格,暂住证越来越失去其实际意义,在一些城市,办理暂住证只不过是一种形式,甚至闹出了不少笑话,比如游客被收容遣送。最近有媒体报道,居民在办理户口迁移时,不必重新换领身份证,也就是说,在全国范围内,身份证都可以作为公民的合法身份证明,那么,除每年交纳五元管理费之外,其他时间基本都处于闲置状态,但还必须每天随身携带的暂住证还有存在的必要吗?换言之,即使暂住证有存在的必要,我们也非得必须一年365天日夜将其作为身体的一部分,并且用它--一个价值五元钱的小本本来维护生命的尊严吗?在法治时代,一些不合适的称谓、制度正在逐步退出历史舞台,暂住证,也该谢幕了!否则,我们只好搬到月球去居住了,因为那里不需要暂住证。

同样不需要暂住证的还有天堂,希望孙志刚在那里会生活得很安心、快乐,不用提心吊胆。人的生命充其量只有三万多天,我们在地球上已经暂住了不少年,只是不知道,还要继续暂住多少天。(人民网)
4
发表于 2003-5-8 15:51:00 | 只看该作者
向受害的先行者致敬
他,一个风华正茂的大学生,来到广州这个人人心目中向往的天堂开始他事业的起点,然而最终他却死于地狱,而这地狱所在地正是像他一样的许许多多普通人想当然的以为的天堂。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他的死因不明不白,死状极惨。在此我想就没有必要再将医院的报告再复述一次了,他们说他死于心脏病,但是任何一个稍具常识的人都知道这是谎言。

在这里,我佩服首先报道这一事件的<<南方都市报>>,因为在报刊多如牛毛的广州,号称媒体强省的广东,只有他们这群人敢于第一个提示真相。当然这真相只是些浮光掠影的皮相,可是考虑到他们是在一种什么样的大环境下办报纸,我们能够给予宽容和理解。其次我也敬佩那些在网络上勇于发表言论的人们,正是由于他们的讨论和推究,使我们一步步接近更深的真相,他们对于恶法的抨击也是入木三分,让人热血沸腾。

我们应该向孙志刚致以最崇高的敬意,也许在我们许多有良知的人心中,他只是一个弱者,一个无辜的死者,一个值得同情和怜悯的人。然而在我看来,他却是一个伟大的先行者,一个面对恶法敢于慷慨赴死的真英雄。也许面对短短的一则新闻报道,欲言又止的证明材料,我们实在难以设想事实的真相。但是我认定那个夜晚必将载入未来的史册。就好象当日岳爷爷就义的那个夜晚,风波亭的真相在当时人们的心中中个天大的迷团,而韩世忠的质问也只不过得个“莫须有”的答案,可是许多年之后,真正的历史仍会昭示于后人;好象当日张志新、林昭和遇罗克沉沦冤狱,他们的死就像草在风中衰败无声无息。可是后人必将知道这些先行者的伟大和可贵。

当日孙因为暂住证的问题被“收容”了,他也曾向前来保释的同事成先生坦承在收容所里与警察“顶了嘴”,具体的内容我们不得而知,但是我怀肯定那一定是个正直的学子的据理而言。正如我们后来看到的材料所称:孙志刚的意外死亡令他的家人好友、同学老师都不胜悲伤,在他们眼中:孙志刚是一个很好的人,很有才华,有些偏激,有些固执。孙的弟弟说,“他社会经验不多,就是学习和干工作,比较喜欢讲大道理。”孙志刚的同班同学李小玲说,搞艺术的人都有自己的个性,孙志刚很有自己的想法,不过遇事爱争,曾经与她因为一点小事辩论过很久。孙的家人说:“如果没有读过书,不认死理,也许他也就不会死……”这些,难道还不足以说明一些问题吗?在真相变得扑朔迷离之际,只有这些真实的东西才更能帮助我们想象事情的经过。

孙志刚死于“收容”,这个多么高尚和仁慈的字眼,然而我们一直都对它望而生畏,闻之色变,尤其是在那种情形之下,是没有人敢于顶嘴的。可是孙志刚却没有沉默,直面强大的力量,说出许多弱者想说而不敢说的话,所以他死了!这样的人,难道还当不起先行者的称呼吗?我所知有限,力量卑微,孙志刚也不是我的什么故人。但仍是谨以此文向逝去的孙志刚致以敬意,愿死者安息!
5
发表于 2008-7-1 18:16:00 | 只看该作者
[em03]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