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有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设厂的大多数的国家里,它们自己的子公司和那些拥有特许经销权的灌装商首先要购买入浓缩液,添加进充有二氧化碳的碳酸水和高果糖的谷类糖浆,用罐或用瓶灌装好,然后它们将这些软饮料送到每一个可能有顾客的地方。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还提供“direct store door”服务,以下简称DSD服务。DSD服务包括:通过堆放产品控制架子空间,安置商标的标签位置,清洗包装和架子,搭建售货展示夹,拆卸展示架。象Shasta, Faygo等知名度不高的美国小企业以及大多数其他国家的本土品牌的小企业,它们不同于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使用食品储备仓库进行分销。
Continente 和J.Sainsbury分别是西班牙和英国的王牌超级市场连锁店。1994年4月,和进军北美市场具有戏剧性的相似,Cott公司开始向这两家王牌超级市场连锁店供应Private label 碳酸盐汽水。自从进入该市场以来短短数天的时间,由Cott公司供应的可乐销量占了Continente商场的可乐销量的25%,而碳酸盐果汁饮料占了同类销量的40%。在英国出现了相似的情况,自从Cott公司进入J.Sainsbury两个月以来。温了乐ate-labelwardship of Gerry Pencer, was spwarheading the private label drive. ,由Cott公司供应的private-label类产品,占了可乐销量的75%,可口可乐则由44%的份额降为9%,百事可乐也由21%降为10%。
最终,在20世纪90年代,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之间的可乐大战在海外市场升温了。在国际市场上,软饮料产品的增长潜力和盈利潜力都是巨大的。但是,相对于美国企业人来说,许多国家的人均消费可乐量比美国人要少的多(参见图表4)。目前,美国本土以外的市场基本由可口可乐控制着。可口可乐进军海外市场是以二次大战中伴随着美国军队的行动而拉开序幕。那时,可口可乐在欧洲的灌装厂基本上是由美国政府建造的,在Daight Eisenhower将军的要求下,可口可乐被指定为“每个军人,不论他身在何处,也不论可口可乐到底值多少钱,只要出5分钱,就可以得到一瓶可口可乐”。百事可乐那时在国际化扩张的道路上走的比较缓慢,甚至,百事可乐为了集中精力争夺国内市场,它还卖掉了许多海外的灌装厂。到20世纪80年代后期,百事可乐才重整旗鼓努力扩展海外市场,并且采取地方化策略。它将目标指向那些所谓可口可乐的“稳如泰山”的地区,在这些地区,可乐已经深入人心,而且能够提供丰厚利润回报。1989年,百事可乐宣布在5年内,预算出20亿美元更新百事可乐在全球的工厂。百事可乐的首席执行官Chris Sinclair竭力宣扬“柔性竞争”艺术,他指出,在“柔性竞争”中,自由市场营销中的经验可以用来打破竞争对手的平衡状态。这儿提供了一个有关这种竞争策略的案例,在墨西哥Monterrey省,可口可乐灌装厂控制着当地市场份额的90%。1992年,百事可乐通过一系列的行动,成功地从可口可乐的手中夺取一些市场份额,在四个月内,百事可乐达到了24%的市场占有率。为了这次可乐大战的胜利,百事可乐部署了一支受过很好训练的队伍,提供了一批约250辆新卡车和配备了一个Greenfield state -of-the art灌装厂。还有一个受到这种“柔性竞争”攻击的地区是也被称为可口可乐的“稳如泰山”型市场的日本。在日本,百事可乐的挑战直到一个法官发出反对百事可乐,要求它停止在它的广告中使用竞争对手名称的命令为止。在以上介绍的案例中,可口可乐针对这些来自于百事可乐的挑战采取的措施是进行价格战。
在亚太地区印度支那,是百事可乐的一个销售请业绩比较好的地区。在泰国,百事可乐占据领导者地位;在老挝、越南百事可乐占据绝对的优势,并且在越南百事可乐遏止住了可口可乐进入越南市场。当美国取消对河内的贸易禁止后的7个小时内,4万瓶的百事可乐便从它的现代化的合资厂里运到了胡志明市。随后,百事可乐的促销品差点引起骚乱。国际饮料公司,越南共和国的灌装厂,针对“美国将取消对越南的制裁”而做了很充分的准备,它们储备了足够的浓缩液,并且在电视台预定了黄金时间段的广告。与此相反的是,可口可乐由于要改装它的灌装厂而耽误了几乎三周的时间,虽然这样,以确保它的饮料供应,可口可乐还是通过从泰国进口了产品进行返攻。在1994年,越南人口是7000万人,共消费了4000万箱的可乐,仅仅过了20年,西方所有的商品已经在越南的市场上有售。由于近年来,经济改革的成功,越南有望成为亚洲软饮料方面的一个重要市场。可口可乐的广告词“good see you again”,使人回想起在1975年之前那时共产主义还没接管越南的岁月,那时,可口可乐每年的产量为 2000万箱。在越南小姐,这个国家的“大众情人”的帮助下,百事可乐使越南人相信它们的汽水是“新一代人的选择”。
太古公司是殖民时代英国在香港的最大的贸易公司之一,它是一个集贸易、房产和航空方面于一体的传统型商行。该公司在中国上海和5个沿海开放城市经营沃尔沃[富豪]汽车,开发管理诸如香港太平洋广场之类的豪华房地产业,控制中国太平洋运输和巨龙航空公司。1993年的太古公司的总收入为53亿美元,税后利润为6.05亿美元,其中贸易约占总收入的7%,房地产和航空业方面分别为34%和55%。在商贸企业方面,中信公司是它的经常性合作伙伴。它与可乐巨头可口可乐公司的合作开始于它拥有了可口可乐在美国本土的一家可乐灌装厂。在亚洲地区,太古公司控制着可口可乐在香港和台湾的灌装业务。1993年12月,太古公司在可口可乐中国的灌装企业中的股份增资扩股到55%,中信和可口可乐分别在剩下的股份中分别拥有15%和30%。太古公司与Crown Cork and Seal公司合作方面,它们签定了一项计划在北京投资2900万美元建立包装工厂的合同。太古公司多元化经营进入包装业还包括另外一家设在越南的制罐企业。除软饮料业外,太古还收购了香港嘉士伯百威39.2%股份。太古公司希望进入大陆啤酒市场的开端是和丹麦啤酒公司的合作。彼德.萨奇,太古公司的主席,预言大规模地进入灌装业将有助于太古在太平洋地区的业务中,使太古在房地产和航空业的优势得以平衡。为了表明其在中国的长期承诺,太古公司和中信公司在发展中国的一个港口城市——蛇口和计划在上海发展房地产开发项目。彼德.萨奇总结太古公司的经营理念,是“我们一名在香港的商人,我们将把继续在香港和中国大陆投资作为我们的原则,这正是对未来的繁荣和稳定作出的最好保证。”
中信太平洋
北京的中信是在邓小平的倡议下建立的,它由中国的副主席荣毅仁管理。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由于它特殊的情况,被授予具有部委一样的特权,能够直接向中国的最高政府机构国务院汇报情况。中信的目标是引进发达的科学技术和先进的管理方法以及建立中国的银行、贸易基础系统。中信太平洋,通过由荣毅仁的儿子,Larry Yung所经营的香港的企业——中信香港公司,在香港的股市上公然发售了北京中信的所拥有的股份中的43%股份。中信太平洋是发展最快的香港公司之一,它的业务主要集中在三个领域:在香港和中国大陆范围内的基础设施、贸易和房地产领域。中信太平洋的基础设施业务包括航空业务(凯塞太平洋拥有12.5%的所有权,龙航占有46%的所有权)、电信(香港电信12%的股份,澳门电信20%的股份)、能源和隧道、桥梁。中信太平洋贸易业务包括Dah Chong Hong 。这是一家大约70%贸易业务是从事汽车贸易和汽车服务的销售公司。从1990年到1994年,Dah Chong Hong Motors 的新型车在香港市场占有率达到25%以上。在香港恒生股票交易市场上市的四年中,中信太平洋1994年的市值为28亿美元,利润为3.2亿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