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德镇是这样一座城市:城史2000年,其陶瓷为人所知,但历史却不太为人所知。
如今在景德镇,能在街道上看见玲琅满目的瓷器店,和在任何一座城市里都能看到的栉次鳞比的建筑,人潮涌动在街上,彼此擦肩而过,交换美食、玩乐、生活的话题,关于这座城市是“国家首批的24座历史文化名城”的话题却鲜少被提及。
穿城而过的昌江,每天不可避免地进入景德镇人的视野,却无太多人了解,这条母亲河曾经运输陶瓷的历史。
景德镇似乎进入了失忆时间。
这在国内是一种普遍现象。大多数城市都在面临失忆,所以,在本世纪初以天津为发源端的历史文化抢救工程,才会在国内掀起一场城市记忆建构运动。在找寻记忆的过程中,影像成为了最佳渠道。
通过一张张照片,某些年的故事也随之开开合合。
地标建筑 老七层楼
当年的景德镇饭店,因为主楼有七层。景德镇老百姓俗称它为“七层楼”,是景德镇建国十年献礼的纪念性标志建筑,由苏联专家设计并建造。
爆破前夕
郑筱卿摄影
随着经济的发展,建筑消防要求提高了,当年的景德镇饭店已经老太龙钟,再也跟不上时代的步伐。
2001年11月8日清晨六时,随着“轰隆”一声巨响,当年瓷都标志性建筑——“七层楼”在飞扬的尘土中消失。
爆破瞬间
关筱卿摄影
90年代的公交车站
刘铁如摄
还记得那白底红条、拥有两节车厢的公交车,大家看了是否觉得分外亲切呢?
:最喜欢站在连接两截车厢中间的皮条边上,那个地方摇摆不定,非常好玩。
90年代景德镇略影
下面这些地方,是否有你的足迹呢?
1995年豪德旧貌 陈修义摄
1995年海慧公园路口 陈修义摄
:那时候的海慧公园一到节假日,都是爆满,非常受孩子们的欢迎哦~
1995年 珠山桥 陈修义摄
1994年摄 人民瓷厂旧址 雪家钨 陈修义摄
1991年摄于人民广场 陈修义摄
1996年 在枫树山人民银行24层楼上拍摄 陈修义摄
“景德镇以后肯定变化很大……”照片摄影者陈修义因为这个想法,用手中的相机把景德镇“定格”下来。
而为了找到最佳拍摄角度,他冒险爬到高处,好几次都险些丧命。
他在昌江区四楼拍、在枫树山24层楼的人民银行拍,爬高爬低,好几次都险些丧命。“
为了找到一个很好的拍摄角度,我就把脑袋探出高楼外拍,有一次差点掉下去,那是在人民银行的时候,还好啊,玻璃比较牢固,要不我就完蛋了”陈修义谈起那件事还是有点后怕,“还有一次,我在一高楼顶上拍照,不小心一根电线卡在皮鞋里面,结果我摔了一大跤。你猜怎么着,再偏一点我就掉下去了,当时楼顶没护栏,想想我都觉得险啊……”(文字来源于城市建设老照片博客)
90年代的市政府门口
(图片来源于城市建设老照片博客)
:小时候每次路过这里,总是很好奇地望着上面的大公鸡~
80年代昌江河上
熊钦元摄于1980年
80年代初,那时候的景德镇,销往外地的瓷器通常用船运输,所以在昌江河时常可以看见驶往远方的货船 。
熊钦元《昌江河畔》摄于1980年
:小时候,经常看见江面上有成捆成捆的竹子,场面非常壮观。
昌江河上的上游有丰富的竹木,每年春水送来大批木竹,排集在原木村公司的河面上,形成壮观的场景。
熊钦元:这些竹子是运往华东的,竹子被绳子扎好,一组一组浮在水面上,像漂流瓶一样漂往目的地,在那时陆上交通不发达的时候,水是木村最好的交通工具。
80年代的人民广场
王筠松摄于80年代
:那时候的人民广场,还有个运动场,附近的居民会早早地来到这里晨练。各种大型运动会也会在这举行。
70年代拍摄的绿皮火车
1970年的绿皮火车
昌江大桥
1967年原市政府大门口
60年代的河西浮桥 余皓琦女士提供
《欢庆解放》1949年摄于中山南路(图片、文字来源于城市建设老照片博客)
照片中拍摄的是老百姓在街头载歌载舞,欢庆千年瓷都得到解放的情景,也可以看到市中心的南门头昔日情景。
路口有公告牌子,还有卖杂货的,铁匠的店铺,还有宏达中西大药房,远处是景春面馆。
老景德镇人看到这幅照片,可以回忆起自己的童年,记得起昔日,讲得出今天,畅想出瓷都景德镇日新月异美好的未来。
1948年的佛印湖
“岁月留痕”,对于任何人而言,“旧时光”是一种脑海里的影像,它晒在晾衣竿上,落在一砖一瓦的缝隙里,洒在一花一木间。能够造就一种熟悉感。对于城市而言,上溯历史文化,则能带来归属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