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知道“陶瓷”,但是“仿生瓷”是个什么东东?
今天就来说条冷知识,聊聊仿生瓷。
严肃的解释是:仿生瓷是器物主体仿拟现实生活中的生物、器物等不同物体的造型,如仿人物、植物、动物等造型的瓷器。
仿生瓷器是属于高温釉瓷器的一种,其烧制难度明显高于低温釉瓷器。另外,仿生瓷器的造型和质地精美,仿拟的动物、植物、瓜果等,往往惟妙惟肖,几乎可乱真,因此,在古代深受皇家的喜爱。
看不懂上面两段话的可以先看图片,用心感受一下~ 大清乾隆年制 粉彩象生果品高足盘
再来听听仿生瓷的故事: 这时,我们要搬出乾隆帝了。
乾隆时期的制瓷风格、艺术高度、以及工艺高度都是众所周知的,基本上是“三高”了。 仿生瓷也正是在这时候兴起的。
当时,景德镇御窑厂烧造了一批以瓷模仿各种工艺品和动植物、果品的瓷器,无论形态还是质感均酷似原物,造型比例准确、质感真实、惟妙惟肖,甚至有时仅凭肉眼都无法辨别真假。 |
说到乾隆仿生瓷的兴盛,还要从仿生瓷的特点说起。 仿生瓷有两个特点,一是要有烧造瓷器的好技术。
故宫博物院藏 清乾隆 官窑仿斑竹五彩花鸟纹墨床
第二是它们都看起来十分有趣。
正是因为仿生瓷的这两个特点,所以在乾隆皇帝以前,中国仿生瓷的烧造,数量都非常少,主要是因为当时的制瓷工匠没有好的技术。再次是人们担心,有些童心未泯的皇帝,面对这些有趣的仿生瓷,而不务正业(那样就天下大乱了)。
所以,综合上述两个原因,仿生瓷的烧造,一直没有得到皇家的重视。
故宫博物院藏 清乾隆 官窑仿雕漆釉碗
但是,到了中国清乾隆皇帝的时候,仿生瓷的烧造,又突然兴盛起来,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据专家介绍说,乾隆时期仿生瓷的兴盛,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朝廷制定了有利于瓷器发展的政策——废除了明朝要世代承袭的“匠籍制度”。 关于“匠籍制度”这里就简单谈一下: 明代将人户分为民、军、匠三等。从事手工业者一律被编入匠籍,他们比一般的平民身份更加低微,没有十分的自由,几乎要在无偿的状态下义务劳动,和奴隶差不多(当然这个说法有点夸张)。 这些匠人在这种制度下,温饱问题常常不能解决,繁重的劳动亦使得这些手工业者们没有积极性和创造性......所以,整个行业水准也得不到很好的发展。
到了清代,手工业者们生活渐渐宽裕——持续了4个半世纪的匠户制度正式终结了。 景德镇的陶瓷工匠也实行了按劳分配、多劳多得的雇佣制度。这在当时的社会物质条件下,很大程度上调动了景德镇窑工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景德镇还同时实行“官搭民烧”的运行机制:就是将官窑瓷器的定单,派发给民窑烧造生产,官窑、民窑相互影响,相互推动,更好的促进了整个瓷业的发展。
乾隆仿生瓷兴盛的另一个原因,是因为乾隆时期的制瓷技术精良,景德镇的窑工们对釉彩配方,以及烧窑技术都熟练掌握,已经能随心所欲地仿制各种物品了。
官窑生产一直在突破工艺上的限制,向“奇”、“特”、“精”发展,挑战工艺上的难度和技巧,运用低温釉装饰或与粉彩装饰结合的仿生瓷,为乾隆一朝所独有,反映出当时竭力追求新工艺的时代风貌。 又如仿卵石釉盆、仿松石绿釉尊、仿珊瑚釉如意、仿青金蓝釉瓶,以及用绿釉仿翡翠,用白釉仿玉器等,均以其质感逼真的艺术效果,展现了乾隆瓷器烧制辉皇成就。 |
故宫博物院藏 清乾隆 官窑仿生瓷海螺
而乾隆皇帝对仿生瓷的喜爱,也是仿生瓷兴盛的重要因素。 乾隆仿生瓷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以器物为主,即模仿现实生活中的生物、器物的造型的,可称之为造型仿生瓷。仿拟材质和肌理的,可以称之为装饰仿生瓷。比如下面这件仿石纹釉的笔筒
故宫博物院藏 清乾隆 官窑仿石纹釉笔筒
尽管已时过境迁,但这些仿生瓷精湛的魅力还是丝毫未减,真算得上是永不过期的“美食和美器”呢! 下面,就一起来看看这些能以假乱真的仿真瓷吧~
故宫博物院藏 清乾隆 官窑仿古铜彩蕉叶纹出戟花觚 故宫博物院藏 清乾隆 官窑仿木纹釉碗
文字由景德壹瓷综合编辑
图片来源于网络
交个朋友吧 壹瓷相伴,人人都是生活大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