栖息谷-管理人的网上家园

“消极情绪”看起来是个心理学问题,其实它是个哲学问题

[复制链接] 4
回复
23521
查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楼主
跳转到指定楼层
分享到:
发表于 2015-6-28 23:17:1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作者:明道副总裁许维

最近接待了几位“在行”学员咨询职场问题,还和几位同事进行了一些聊天,大家普遍受到“消极情绪”的困扰,这些问题大致表现为几点:

1、看不到正在做的事情的意义,因此没有做事的动力;

2、对自己的能力没自信,心里着急却没有实际行动;

3、感觉自己所处的环境有很多问题,自己是这些问题的受害者;

4、没什么原因,就是不喜欢现在的事情、现在的同事、现在的公司;

5、想到未来的时候不是憧憬,而是担忧。



现在让我来模拟一下被消极情绪困扰的典型状态——

“我学校不太好,毕业的时候工作不太好找,面试了很多次,只有现在这家公司要我,所以我就加入了。现在做了差不多三年,感觉每天上班就是在重复做那些自己已经非常熟练的事情,能力上基本没有什么提高。最近公司换了一个领导,风格和原来的领导很不一样,感觉他对我们这些老人似乎不太待见。我想换一个新的环境重新开始,可是我又不知道我能干什么,我现在拥有的这些经验如果到别的公司可能就完全没有用处了,一切又要重新开始。”



很典型有没有?一个人一辈子总归会有一段时间会被“消息情绪”困扰,我自己是在工作第四年的时候遇到的,当时感觉糟透了,每天失眠、做恶梦,早上一睁开眼睛想到的全都是不好的事情,不想面对的领导、毫无前途的工作、上海飞涨的房价、窝窝囊囊的自己……



这算是一个心理问题吗?表面上看起来是的。但于我而言,是哲学引导我走出了消极情绪的阴影。在用一套积极的世界观替代了原本那套消极的世界观之后,消极情绪就再也没有入侵我了。

对大多数人而言,一提到哲学想到的可能就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它们是我们在中学思想政治课堂里第一次接触到的哲学概念(为什么哲学要放在思想政治课里面教?这本身是件很不哲学的事情)。Ok,那我们就从这两个概念出发吧。

政治老师告诉我们,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区别在于,前者认为世界是客观存在的,它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后者认为世界之所以是这个样子,是因为我们认为它是这个样子。

当年我在学习到这里到时候,心里出现了两个疑问:一是唯心主义听起来好傻逼呀,这显然是错的呀;二是为什么这么傻逼的观点,却有一些牛逼的思想家比如康德、叔本华却会去相信呢?现在读的书多了,才知道他们就和处女座一样,原来也是被黑的。

我们就先不展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谁对谁错这个千古辩题了,我其实只想引出这样一个事实:无论是唯物主义还是唯心主义,它们都把世界分为主观和客观两个部分,二者只是在解释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方式上有分歧,但主观、客观的两分法是一样的。

研究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关系,是哲学最根本的命题之一。

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关系又大概可以分几种呢?其实总结下来就两种,第一种认为人可以按照自己的意志去改造自然,第二种是认为人必须服从于自然。

如果不假思索的看这两句话,我们其实又可以得出一个简单的结论:第一句话是对的,第二句话很傻逼。这时候那个疑问又来了,如果第二句话很傻逼,那为什么那么多人都把老子奉为比孔子还牛逼的智者?

事情肯定没有那么简单啦。人确实会制造工具,我们能够把完全由主观意志所构想出来的图纸,变成一架复杂的机器,这是人类利用意志改造自然的证据。但往深了想想,人类并没有为所欲为,我们的主观意志是在自然给我们划的圈圈里面发挥作用的,我们的发明创造必须服从基本的物理规律,说到底,我们还是在按照自然规律办事,这不就变成了第二种观点吗?所以,老子还是挺牛逼的吧。

中国古人很早就懂得了“天人合一”的道理,这是道家和易经的核心思想,中国的中医、农历的24节气,都渗透着这种思想。我们的老祖宗对我们所生存的这个世界天然的怀有敬畏之心,他们不认为人是一种能为所欲为的特殊动物,老子说“顺势而为”、“上善若水”,就是告诫我们在采取行动时必须要先考虑外界环境,如果人和环境能够和谐的统一起来,那就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了,这是中国古人追求的最高境界。如果老子看到我们现在这个世界,看到被我们“改造”的一塌糊涂的自然,看到我们希望用科学去控制一切,不知道会作何感想。

如果人们认为“人定胜天”,错误的高估自身的能力,会造成什么样的后果呢?苏联的计划经济可以说是一场代价不菲的实验,它从人类历史上最美好的理想出发,却酿成了一场延续近一个世纪的悲剧。也许它在历史上最大的价值就是告诉后来的政治家:不要自命不凡了,依靠人类的智力是无法控制复杂的经济活动的,它非但不会带来资源利用的最大化,反而会彻底破坏资源的正常配置。如果你想了解更多,请阅读哈耶克的《致命的自负》。

“人定胜天”的反面也不太好,那就是过分的否定人的主观能动性,这就体现为一种宿命论的观点。比如说我们经常会听到的一些抱怨——

我们80后这一代人命好苦,上大学赶上了要交学费,毕业时赶上了就业难,要结婚了又赶上房价暴涨;

我学校不好,所以我只能干这个;

我们领导就是个猪头,我的同事是一帮猪一样的队友,在这样的团队里我根本发挥不出来自己的能量。

按照这样的思路来做事的话,你会把自己的一切不幸都归咎于环境因素,你认为自己没有做错任何事情,只是自己运气不好,没有降生于一个好时代,没有碰上一位好领导,否则你就会很牛逼了。这种想法会让自己很舒服,但是,它也必定让你成为一个彻底的loser。

Ok,关于如何处理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关系,我们就讨论到这里为止吧。稍微总结一下,我个人不认可极端化的观点,无论是自负的认为人定胜天、还是消极的接受宿命安排,都把人和世界的关系给绝对化了。我认可“天人合一”的世界观,人是世界的一部分,我们在世界当中生存,受它的规则支配,同时又通过自己的行动在改变世界的面貌。具体到行动上,就是要“顺势而为”,“顺势”是行动的原则,必须服从客观规律,“而为”是积极进取的态度,不是消极的接受。至此,主观和客观在“天人合一”的观念里完成了和谐的统一。


你认为到这里文章就要结束了吗?别急,我们还有另外一个哲学的根本问题没有讨论呢,那就是感性和理性的关系。

无论感性还是理性,它们都属于人的主观世界以内的不同范畴,对这个问题的不同解答也诞生出了不同的哲学流派,例如柏拉图就赞美理性、贬低感性,而尼采则提高感性、降低理性。对此我们也不展开了,如果感兴趣可以去阅读一下杜兰特的《哲学的故事》,如果想学的深一些可以阅读文德尔班的《哲学史教程》和罗素的《西方哲学史》。

由于感性和理性的概念是纯主观世界的范畴,因此它们基本上没有一个确切的定义,不同的哲学家的定义可能都不相同。我的理解是,感性是关乎“价值”的一种思维方式,例如定义美和丑、善和恶、好和坏,它关乎人的情绪、感觉,或者说,它更加的“人性”。而理性则是关乎“事实”的一种思维方式,它力图拜托感性的干扰,直接的去认识“客观实在”,它寻求的是一种“确定性”,不管你喜欢不喜欢,三角形的内角和就是180度,平行线就是不会相交。

人天然是一只感性的动物。如果我们去观察初生的婴儿(笔者有幸最近得一千金,因此还算是有发言权),在它们的世界里是完全没有理性可言的,它们完全受本能的驱使,饿了就要吃,不给吃就哭,它们可不会思考“如果我哭了,妈妈却不给我喂奶,那我不是白费力气了吗?”这样的问题。

人类的理性思维,是在人类语言诞生之后才诞生的,因为它必须依托于语言这套符号体系,否则就没办法运转。这就好比说,计算机程序是依托于计算机语言而诞生的一样,没有语言就没有办法编程。理性思维可以近似的被理解为一个一个的程序,它们由事实(函数)和逻辑(公式)组成,经过思维的加工后,得出一个答案(结果)。

好奇的读者可能要问了:那么感性和理性哪个更牛逼呢?

聪明的读者可能也猜到了,我会给出一个很捣浆糊的答案:它们是同样牛逼的,只是各自牛逼的方式不同。

感性来自于人类的DNA,它出于生物的自保性,强行在我们的身体里植入了这样一套代码:有利于个体生存、种族延续的一切就是好的、美的、善的,反之则是不好的、丑的、恶的。比如说,我们无需进行任何论证都知道,牛排比大便更美味,冬天呆在屋子里比在外面更舒服,胸大的女人更加性感……

而理性思维的获取则需要艰苦卓绝的后天学习,首先我们必须要学会使用一门语言,然后我们要受各种学科的训练,接受各式各样的理论知识,最终我们才有可能熟练的使用理性(就像程序员熟练的编程一样)。

但是比这更加痛苦的是,你会发现理性有时候和感性是会发生冲突的:感性告诉你牛排很好吃,理性却告诉你好吃也不要多吃,吃多了对身体不好;感性告诉你做爱很享受,理性却告诉你过于频繁的性生活会导致肾虚,影响身体健康。

这种冲突的根源在于,感性和理性发生作用的机制是根本不同的。感性是没有逻辑推理过程的,它遵循“刺激-反应”模式,当你看到一个大胸美女,你绝对不会去思考“由于她的胸围超过了85厘米,所以她应该属于性感女人的范畴,因此我的身体此刻应该有所反应”,你就是很直接的会有反应对不对?感性就像是某种快捷方式,它把中间繁琐的运算过程给去掉了,直接就给你结果。

而理性不同,如果没有经过严谨的逻辑推理过程,它就不相信任何显而易见的事实。如果有人对一个死理性主义者说:“四川的美女真多呀!”我想他的回答应该是:“我确实也认识一些四川的女孩长得很好看,但是我们的样本量还是太小,也许在我们不认识的四川女孩当中,还有相当大的比例长得不是那么漂亮呢?再说了,到底该如何定义美女的标准呢?”看过《生活大爆炸》吗?那里面有很多类似的例子。

如果感性和理性能各司其职,那么毫无疑问是一种理想的状态。但生活当中的很多问题就来自于感性和理性的错位,这会制造很多消极情绪出来。比如说当我们要见一位客户,理性会告诉我们:“他有可能签单,也有可能不签单,无论签单还是不签单,都是一种正常结果。”但是感性思维却说:“客户不签单是不好的,不签单我会很难过。”

由于理性依赖于事实和逻辑推理,因此我们只有通过它才能找出事物发展变化的一些规律。这也是学习历史为何如此重要的原因,我们更多的了解过去,能帮助我们更多的预见未来。熟读史书的人更容易做到不被感性所控制,遇到大事不慌乱,其实是因为他们已经预料到即将发生的事情,并且已经准备好了应对方案。

现在请允许我对这部分做一下小结:人的感性思维来自于生物本能,它通过喜欢、不喜欢这类价值判断发挥它的作用,它能最高效率的让人类做到趋利避害;但是在现代人类社会,越来越多的事情遵循理性思维的逻辑在运行,如果仍然任由感性思维发挥作用,那就会变得“非理性”,比如说在牛市的时候贪婪占据了上风,而在熊市的时候恐惧又占据了上风。我并非是说感性思维不好,但由于理性思维需要经过漫长的训练才能习得,因此理性思维能力越强大的人就越稀缺,因此他们的不可替代性也就越大。
沙发
发表于 2015-6-29 00:07:06 | 只看该作者
“消极情绪”不仅是个哲学问题,还是个生命科学的大问题,“消极情绪”甚至还会象病毒一样感染,在企业,在家庭,在网络,在朋友圈,在微信,都是一样,这种情绪能通过现实和虚拟的网络进行交互传播,其传播之隐蔽和危害之大尚未得到足够的重视,尤其是企业家和一家之长。前不久一直在做一个课题的研究,就是如何创建优秀的企业文化,以抵御不良文化的渗透和诱惑,看来,“消极情绪”完全可以列为一个话题。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5-6-30 00:03:46 | 只看该作者
这个命题很大啊。良与不良,消极与积极,都是相对的。开启话题前,首先得弄明白什么才是“好的”企业文化,是让效率最大化,还是让员工真正感到快乐和归属感?这两点不仅可以放在一起说,同样也可以分开讨论。这两点的关系也可以做一个子话题。很复杂的啊。
4
发表于 2015-7-1 14:33:09 | 只看该作者
感谢提醒,所言极是,企业文化是让企业效率最大化还是让员工的快乐最大化。有的文化,对企业有好处,但可能损伤员工的切实利益,有的文化,对员工有益处,但确实会损伤企业。所以,我在找企业和员工共同的利益点,或者说是共同的方向,去解决企业和员工之间的冲突,以帮助企业实现用文化凝集员工,进而提升企业的生产力和效益,感谢提醒!
dus
5
发表于 2021-1-18 16:10:39 | 只看该作者
SURF-
管理自我情绪,需要一定的方法,在过程中大道一定的程度,最后达到某种程度的状态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