栖息谷-管理人的网上家园

【观察】看看你的高层中,有否3种危险者?

[复制链接] 3
回复
855
查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楼主
跳转到指定楼层
分享到:
发表于 2015-5-18 09:51:1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中国悠久的历史中,不乏建功立业的贤臣名将,也不乏祸国殃民的奸佞之臣,关于“选贤任能和安邦治国之道”,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已多有阐述,但以下三位历史人物,对现代组织来说,是高层管理者最需要提防和忌用之人。
和珅:有大才无大德者

    《宰相刘罗锅》、《铁齿铜牙纪晓岚》等影视剧里,和珅的扮相可谓妇孺皆知,粗鄙,阴险,乖戾,一看便是獐头鼠目之辈。影视剧为了突出人物的行为和个性特征,而采用脸谱化和戏说的手法,人物的忠奸贤愚、功过是非、善恶美丑,毕竟在老百姓眼里,一望便知,但从历史真实的角度来看,和珅却是另一副脸孔。

    和珅精通满、蒙、回、藏四族语言,按照时髦说法,可谓精通四种“外语”的奇才了,除此之外,琴棋书画、诗词歌赋,他无所不精、无所不能,一部《石头记》也正是由于和珅的慧眼,才得以发现和流传。难怪乾隆将御前大臣兼都统、领侍卫内大臣、大学士、理藩院尚书种种位高权重之职,让其长期担任,甚至将自己最宠爱的和孝公主,下嫁和珅的儿子,两家结为儿女亲家。

    乾隆是一个知人善任、爱才惜才的明主,而和珅在其任上也不负乾隆的知遇之恩,干得有声有色,颇有政绩。乾隆每次重大的外交活动,都由和珅上下打理,细心操办,不管是会见王公贵族,召见附属国朝贡和觐见使臣,还是召见英国维多利亚女王派来的马戛尔尼使者,以及祭祀、大典、封禅等等繁文缛节,和珅都办得很出色,不愧为一位杰出的政务活动家。

    但是,大才并不一定有大德,中国历来的股肱之臣在主政之初,大多励精图治,鞠躬尽瘁,知人善用。但是,一旦权倾朝野之际,便开始结党营私,招权纳贿,排除异己,直至落得一个千古骂名的结局。

    和珅也无法例外,他长期处于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地位,不管如何弄权施威,权位对其而言,似乎已经没有任何激励作用了。对于缺乏“事业”激励的他而言,或许只能用钱财和虚名,来填补自己的贪欲和空虚之心,所谓“和珅跌倒,嘉庆吃饱”,“富可敌国”加在和珅身上一点也不为过。

    乾隆驾崩的第二天,迫不及待的嘉庆皇帝,即从和珅府上抄出白银近8亿两之巨,房屋2700间,当铺75座,银号42座,古玩铺13座,玉器库2间,所有财宝加起来,远远超过了皇家的收入,甚至其府上管家的财产都令人瞠目结舌。乾隆朝时的岁入约为7000万两白银,而和珅红极一时的时间,也仅为20来年,可见在其当政的20来年里头,大清国的子民,有十年光景都是为他一人忙活了。

    正如有些史学家指出的那样,北宋亡不在徽佶,而在神宗;明亡不在崇祯,而在万历;清衰不在嘉庆而在乾隆。而这三个朝代都产生过许多在中国历史上,可大书特书的股肱之臣,比如宋神宗时的王安石,明万历年间的张居正等等,但是,无论如何,高层管理者中,如有和珅式的有大才无大德者,对于一个组织而言,杀伤力可谓大矣。
曹参:不图变革的因循者

     一代名相萧何,辅佐刘邦励精图治,兢兢业业,创下了汉室太平江山,其死后,曹参代之为相。曹参虽然位列相位,却耽于国政,“日夜饮以醇酒。”群臣如有事禀报,一到曹府,“参辄饮以醇酒”,直到被灌醉为止。

    年轻的汉孝惠帝立志,要像先帝刘邦那样有一番作为,因此对曹参的“无为而治”很不满意,多次在殿堂之上诘问曹参。而曹参却平心静气地作了一番“精彩”的辩解,他问惠帝:陛下自己觉得与先帝刘邦相比,谁更圣明伟大呢?惠帝当然不会说自己比父亲刘邦更圣明伟大,便回答说:我怎能与先帝相提并论呢?

    曹参又问:陛下您看我与萧何相比,谁更贤明呢?惠帝说:好像你的能力不及萧何。至此,曹参和盘托出了他的治国方略:既然你我才能都不及高祖和萧何,那么我们为什么还要更改他们制定的路线、方针、政策呢?这就是著名典故“萧规曹随”的来由。

    对于现代组织机构而言,稳定是其安身立命的基础,而创新是其长治久安的灵魂。稳定和创新本来就是一对相辅相成的“矛盾”,而对于具有一定规模和长久历史的组织而言,不乏守业之人,却缺乏创新之才。

    特别是对于位列高层的领导,要突破和超越前人的业绩,特别是要突破前人经过一定历史时期检验的路线、方针和政策,难度会越来越大,风险也会越来越高,因此,“聪明者”如曹参之辈,便大有市场,与其“劳心苦,劳力苦”,不如“萧规曹随,墨守陈规”,但是,这却是可持续发展的大忌。

诸葛亮:强人阴影的制造者

   “诸葛一生唯谨慎,吕端大事不胡涂”,能拥有像诸葛亮这样的治世能臣,是历代帝王的美好愿望。

    隆中一对,三分天下,出师一表,奠定蜀中,诸葛亮的治世之才,无人存有异议,特别是刘备与诸葛亮之间亲密无间的君臣关系,更是令世人赞不绝口。

    刘备白帝城托孤之时,曾当面告诉刘禅“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意思是说,你与丞相之间的关系,就像父与子的关系一样,凡事应多咨询他后再作决定,诸葛亮受此重托,亦不敢懈怠,事事亲历亲为,“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意思是说,政事不管大小,都由他来裁决。

    诸葛亮北伐前夕,时年刘禅已年满22岁,正是少年才俊,英姿勃发之时,而诸葛亮还是一百个不放心,“虑后主富于春秋,朱紫难别”,意思是说:考虑后主年少无知,是非难辨。特派心腹大臣董元担任侍中一职,统领“卫戍部队”,“监管”刘禅,刘禅自然会很害怕,故在诸葛亮的面前,总是谨小慎微、噤若寒蝉。

    事实上,在刘备去世前,诸葛亮曾感叹刘禅“智量甚大,增修过于所望”,意即刘禅非常聪明,其进步超过人们的期望。刘备虽半信半疑,但还是宽心地表示:如果真是如此,我又有什么可忧愁的呢?

    可是,一晃几年的功夫,诸葛亮对刘禅,又作出另一番天壤之别的评价,把刘禅的智商贬得一塌糊涂。当然,不排除诸葛亮有违心宽慰刘备的意图,但无论如何,如果诸葛亮真能审时度势,让刘禅多参知政务,多加历练,并着意栽培贤臣,恐怕刘禅便不会成为一个“扶不起的阿斗”了。

    优秀的大领导,由于其具有过人的胆识和高超的管理才能,在一定程度上,都会产生权力过于集中、事无巨细、专权专断的现象。而其他具有潜质的管理人才,都或多或少地笼罩于他的阴影之中,管理才能无法得到培养,更谈不上显现和发挥了。

    要通过一些制度性或其他软性的措施,来避免这种“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兴衰怪圈,避免陷入“人亡政息”的不利局面,但是,现实生活中,人们所听到的和所看到的是,更多的单位无法从“强人”的阴影中超脱出来。

(文章来源:微信公众号---龙燊管理)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加入

x
沙发
发表于 2015-5-18 16:30:54 | 只看该作者
有点太长看不下去!
板凳
发表于 2015-5-19 07:17:53 | 只看该作者
还有第四种危险者——潜规则制造执行者
4
 楼主| 发表于 2015-5-26 09:40:43 | 只看该作者
达一明 发表于 2015-5-19 07:17
还有第四种危险者——潜规则制造执行者

精辟 哈哈。。。。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