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进入二十一世纪,招工难、流失率高正成为社会和企业日益头痛的劳动力问题,而与此同时,精益生产在中国也正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意识到实施精益生产以减少库存、缩短周期、降低成本的重要性与迫切性。然而,企业们在实施精益生产并享受精益生产带来的效益的时候,却常常面临着员工高流失率下如何应用精益生产的困境。
在珠三角与长三角的劳动密集型企业中,生产线的员工月流失能控制在6%以下的是相当不错的了,大部分企业的月流失率都在6%-15%之间,还有相当一部分企业的月流失高达20%以上,这就意味着,对大部分企业而言,在一年之内,生产线的员工基本上全部更换!
这个数字对精益生产来说是极大的挑战。源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日本丰田生产方式的精益生产,它的起源和发展都没有面临到员工高流失的问题。在上世纪五六年代的日本,受美国工会和劳资关系的影响,丰田的员工大都是终身制的,丰田把员工认为是企业最重要的的资源,丰田生产的创始人大野耐一认为“劳动力现在已经和公司的机器一样成为短期的不变成本,而且从长远来看,工人们甚至是更为重要的固定成本,机器的陈旧可以折旧并报废,但是丰田公司需要从人力的资源在其有效的40年内得到最大的产出……”,而精益生产,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产生和发展的。
从精益生产起源和发展的历程来看,精益生产所有的理念和方法基本上都是基于员工相对稳定基础上的,无论是在起源地日本或者推广地美国,都未曾真正面对过中国目前如此突出的员工高流失率的问题,可以说,这是一个有中国特色的问题。因此,当中国企业开始应用精益生产时,很快就发现员工的高流失率对精益生产的效果产出了很大影响,这些影响主要体现在:
1、影响产线平衡,精益生产要求生产线的每一个工位按照节拍来平衡生产,员工流失势必对整个产线的平衡产生影响;
2、培训困难,精益生产线往往对员工有更高的理论和技术的要求,而企业要投入更多的资源来培训新员工,尤其对劳动密集型的企业,对员工的培训工作更为繁重;
3、影响企业文化,员工的频繁流失与补充,精益文化和改善氛围难于建立及延续;
所有这些影响,让精益生产的推行者不得不花更多的时间来解决精益生产如何适应员工高流失率的状况。在笔者历次参加或组织的精益研讨活动中,与会者的提问都离不开“员工流失”问题。事实上,精益生产的工具和方法本身并非关注于如何解决员工高流失率的问题,而我们要在当前高流失率的状况中有效地推行和应用精益生产并从中获益,简单的复制或生搬硬套显然行不通,一定要结合中国企业的实际状况,发展精益生产的理念和方法。
结合笔者推行精益生产的心得以及和同行交流的经验,总结一些推行精益生产应对高员工流失的一些方法和理念:
1、转变劳动力观念
在中国,劳动力不再是可以随意挥霍的资源,劳动力已经从过去工厂挑人的买方市场变成工人挑企业的卖方市场,企业要从根本上转变用工观念,把员工当企业最重要的资源,像大野耐一一样,把劳动力看成是长远的比机器更为重要的固定成本,要使人力的资源得到最大的产出!作为企业,要从过去粗放式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法转变为以员工为中心的精益化管理,转变短期用工思维,从管理理念、方法、激励、环境、机会、福利等各方面根本上转变劳动力的观念。
2、充分调动员工参与性和创造性
精益管理的核心在现场,注重员工参与,要充分调动员工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主动性与能动性,引导和激励员工参与持续改善,通过员工的主动的参与,发挥员工的创造性,增强其主人翁感。在传统的员工管理中,员工往往被排除在参与改善之外,员工只是被动地执行改善成果或按照标准文件操作,影响了精益生产的全面推广和深入发展。
3、以精益理念和方法改善员工流失率
现在很多企业尤其是劳动密集型的企业普遍面临着生产能力不足的状况,其中一个主要原因就是流失率高引发的劳动力不足。既然劳动力不再是可以随意挥霍的资源,企业就必须致力于降低员工的流失率。如何降低员工流失率?不同的企业或管理者会有不同的做法。在降低员工流失率的时候,有一种误区就是很多企业可能简单地想到降低流失率就是加工资,事实上,最近几年由于政府最低工资的调整和规范,企业与地区之间员工的薪水待遇差别已不是那么的明显,员工因为薪水过低而流失的比率并不是人们想象中的那么高,如果公司的薪资水平与周围厂相差不是很大的话(这是珠三角和长三角大部分工厂的现状),员工流失很可能跟公司文化、为员工规划的职业发展通道、公司管理水平、激励机制、人文关怀、目标管理、远景共享等因素有关。从我们公司最近几年员工流失的原因调查来看,真正由于工资低的因素所占比率并不突出,反而更多的是集中在与精益理念和方法相关的人性化管理、激励机制、事务参与、团队精神等等。
精益全员参与
精益生产注重激发员工创造力和全员参与,引导和激励员工参与精益生产的变革和日常改善,拓展员工的工作范围,丰富员工的工作内容与生活空间,而不仅仅是单一而枯燥无味的生产线重复作业,让员工能够享受到精益生产变革和日常改善的乐趣,员工参与公司的事务越多,越能增强员工的责任感、参与性和成就感,从而提升员工士气。
精益提升通道
为员工提供参与改善和公司事务的平台,使员工能够在参与精益生产变革与改善活动的过程中获得相关的学习培训和技能提高,通过对精益事务的参与,为员工创造提高、认可及发展的机会。事实上,很多员工离职都是因为没有合适的能力提升途径、才能展现空间和职业发展渠道而寻求其它机会,而精益生产的理念、方法则为员工的需求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比如一个较好的模式是,建立精益带级认证:精益黄带、精益绿带、精益黒带等。
精益团队精神
既然薪水不再是员工流失的关键因素,那么员工对团队和组织的归属感和信赖度就成了影响员工流失的重要因素。而利用精益生产的团队绩效管理方法(比如团队改善提案数量、达成产线节拍等),分享团队目标和组织愿景,通过团队全员参与的良好沟通和积极努力达成团队的目标,能够有效培养员工的团队意识,增强员工的归属感和凝聚力。
4、完善标准化作业
既然员工流失无法避免,那么就要想办法减少员工更换后学习的时间。员工流失后,如何让补充上来的新员工尽快熟悉该岗位的作业?其中非常关键的一点就是加强作业的标准化:
一方面,所有的作业必须标准化并文件化,标准化的要素应该包括所有与该工位相关的信息,比如作业步骤、作业时间、节拍、标准在制品、操作技巧、注意事项、品质要求等等,标准作业及标准文件越完善,新员工学习的速度就越快。试想如果这些要素只是掌握在员工大脑里,那么员工一旦流失,后续的员工就无法获取到这些信息,或者要花更长的时间去掌握这些要求。
另一方面,标准化的要求必须清晰、信息要易懂,确保任何一个新员工都能很容易地通过标准化作业指导书明白相关要素的要求和标准。
通过标准化作业,使新员工能够以最快的速度掌握该工作的操作,减少损失。
5、合理设计作业循环
一个作业员的工作内容以多少为宜?工作内容太少,价值比率低,不经济,比如设计一个作业循环为5秒,假定取货1秒,有价值的加工3秒,传货1秒,那么该作业员在一个作业循环中有价值的比率为3/5=60%。如果增加作业循环的时间,价值比率会提高,但如果一个作业循环的时间太长,就要求一个作业员掌握更多的操作步骤,从而对员工的作业要求也相应提高,新工人熟练的速度会慢一些,影响员工流失后的补充人员快速跟上整条生产线的节拍。一般来讲,作业循环以多少为宜,依不同行业特点会有所不同,就简单的手工重复性作业的工位来讲,每个人的作业循环在30-90秒之间比较合适的。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加入
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