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果以13亿人口作除数,我国的人均国土面积和西方发达国家作过一个生动的比喻,从资源分配角度讲,中国人是三个人分一个馒头,西方发达国家是一个人对着一车的馒头。
面对这样的局面,根据经济学的原理,当土地等资源稀缺而人力资源丰富的时候,就必须将劳动力作为资源进行一种交换,增加产品的附加值,去换取其他国家的资源。首先,就是要将自己国家的资源进行深加工,最好以直接消费的产品进行出售。另一种办法是将别人的资源或初级产品拿到中国来进行加工制造,然后出口到世界各地。
试想一下,中国除了劳动力资源以外,还有什么强项呢?改革开放30年,中国经济取得前所未有的发展,就是及时抓住了经济全球化中制造业转移的趋势,将发达国家的加工组装业吸引到中国,成就了加工组装型的初级制造业。即使是这种初级制造业也有效地解决了人员的大量就业,改善了人民的生活,造就了经济的繁荣。
但是,我们绝不是到了放弃加工组装初级制造业谈什么制造业转移、转型的时候,甚至就是我们的高级制造业建立起来的时候,我们也不能放弃加工组装型的初级制造业,因为中国人口太多了,人口素质也不一样,也存在诸如农民工这样的低技术劳动力,要做到充分就业,就必须有多种选择。中国人非常勤劳,并不吝惜艰苦的劳动,只要有收获,能让他们过上好日子,他们就积极肯干,任劳任怨,因此我们不应放弃任何机会。
现实的教训也警示我们必须立足制造业。拉美国家也曾经实施经济开放,也曾经有过GDP的高速增长,但因为没有发展起制造业,造成贫富差距悬殊,国家处于动荡之中。有很多人就曾经提醒中国要防止出现“拉美化”,措施之一就是发展各种形式和层级的制造业。不论从经济的繁荣还是从国家的长治久安来看,我们都没有其他路可走,脚下只有制造业这条艰辛的路。
坚持制造业才能实现工业化
改革开放30年,我们可以说已经市场化,社会已经商业化,甚至是过度商业化,但是我们并没有完成工业化,过度的商业化也是工业化缺失所带来的负面元素。
我在这系列文章里对中国企业的短视、浮躁等种种不良心态和表现进行了批评,其实这不能怪中国的企业家,而是我们还没有完成工业化造成的。工业化不仅是要建立一个国家完整的工业体系,而且还要打造全面的工业意识。只有经过工业化,我们就会知道企业应该怎么办,就会了解这个过程,就不会有一夜暴富的那种浮躁,就会把企业做得很扎实,也就减少了企业的大起大落。
富士康、联发科、威盛等台资企业在大陆取得的成功,就得益于台湾比内地起步早,工业化进程比较快,对企业和制造的理解比较到位,在制造业中扎根较深,因此借助大陆改革开放的优质土壤,开花结果。
有一次参加一个论坛,我讲中国必须从组装加工业开始,从精细化上提高产品质量,并且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一个做企业管理咨询的人就跟我辩论,他认为,如果这样的话中国什么时候才能赶上西方经济发达国家呢?应该更新观念,解放思想,走一条超常规的发展道路。
因为没有实现工业化,受过高等教育并且是以企业管理咨询为职业的高级白领才能有这样的幻想。我说,没有捷径可走,工业化对任何一个国家走向经济繁荣和富强之路上都是无法超越和绕开的发展阶段。这条路再漫长、再艰难你也必须要走,否则你就永远在发展的门口徘徊,被先进国家越拉越远。
中国的工业化必须在制造业精于勤中完成,从加工组装开始,然后顽强地向上下游延伸,从最终产品组装到关键元器件制造,再到基础原材料和基础工业配套,建立起完整的制造业产业链和制造业基础。这也是我极力反对联想放弃制造将制造外包的原因。因为我认为联想作为国内第一的电脑企业,有责任担当中国工业化的重任,而不能仅仅以一个企业的得失和效益来作为行为的标准。
我们现在已经认识到,如果满足于简单的产品组装与加工,我们的生活能得到改善,经济也能获得一定的繁荣,但我们就是一个组装加工的角色,赚点微薄的加工费,就无法追赶世界先进国家。因此,我们提出了科技立国,要借助科技的力量来发展自己。但科技也不是凭空而来的,它比工业化更为艰巨,只有实现了工业化,才可能达到科技化。如果没有工业化,对科技理解更偏颇。目前,将自主技术、自主研发、自主品牌与加工组装的初级制造业精于勤对立起来的观点和行为,就是如此。
技术和自主创新也必须从制造开始,以制造作为源泉,并且科技不能以商业化的眼光来进行,纯粹计较效益的高低和得失,因为科技要冒失败的风险,更要大量投入、长期投入,甚至投入无果,承受失败,没有工业化的品格和意志,充满商业化的利益计较,科技立国就只是一句口号,根本不会落实到行动上。
在分析中日经济差距时,有日本学都就一针见血地指出中国在科技战略与行动上的不足。发展科技需要长的时间,也就需要更大的耐心,假如企业不改变浮躁的心态和急功近利的行为。科技也只能是一句口号。
这位日本学者认为,中国要在制造业方面追赶并超越日本,必须以超过日本的速度进行技术开发,并比日本更快地让“下一个时代主角”转换成产品。然面,观察两国目前的现状,这样的情况在下一个十年又内看来不可能发生。因为工发新技术需要各种积累,现在中国还极其缺乏。此外,中国的企业是否赚到了足够应对不断增加的开发费用的利润,也是一个疑问。还有,假如中国要在制造业中成为日本的强劲对手,那么就必须向市场投入与日本企业同等的产品,可是现实却不是如此,只是把过去由日本独自制造的产品以低价格为武器在进行制造而已。
这位日本学者的话可能很不中听,相当刺耳,但确实有警示作用。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加入
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