栖息谷-管理人的网上家园

我们为什么要坚持扎根制造业?

[复制链接] 0
回复
504
查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楼主
跳转到指定楼层
分享到:
发表于 2014-12-24 14:08:1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日本从政府到国民都有一种共识:“不依靠制造业就无法生存下去。”因为日本国土狭小,资源匮乏,只有发展制造业,增加附加值才能持续繁荣下去。日本对立足制造业是一种悲壮的意志。
相比较,中国国土幅员辽阔,资源也算丰富,市场巨大,并且中国人经商的才能似乎可以与犹太人相媲美,相较日本,它没有的我们都有,是不是我们就可以不一定非要坚持制造业而走另一条经济发展之路呢?非也?制造业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并且是中国的立足之本,这种坚持立足制造业的意志,我们应该比日本有过之而无不及。
从中国已经是制造业大国的基础出发,一些学者近年提出了三个观点:
第一是制造业转移。沿海的制造业向内地转移,还有人提出中国制造业要向海外转移,转移到越南等劳动力成本更低的地方。
实际上,这种因成本高低而不断地流动企业的危害是很大的。为什么金融风暴对港资企业的冲击这么大?深圳已有很多家制造业销售收入超百亿,而在深圳投资最早最多的港资企业无一上榜。
一份研究报告提及,港商所经营的主要产业,在珠江三角的地位开始下降,甚至跌出了广东主导与支柱产业的地位,有的还被列为“限制类产业的地位”,被迫从珠三角撤离。资金往低成本地方流动,天经地义。港资追逐低成本的主要方式,就是在过去的20多年里,不断地搬来搬去,今日深圳,明日东莞,后在韶关,越搬越远,宛如蚂蚁搬家,为的是享受当地提供的减免税等优惠。港商越走越远,投资半径也就越拉越长,但港商的这种搬家,只是一种空间的物理位移,技术层面没有随着位移得到提升。
有香港学者认为,港商只有三条路可行,要么转型、要么搬迁、要么关门。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在内地对资金的需要饥渴的前提下,对港商的搬来搬去,各地多是你争我夺。今日时势不同了,跨国公司的蜂拥而入,内地企业也在成长,如果港商边缘化的趋势持续,没有什么可以保证港商这个名词不会和当年的晋商、徽商一样式微在史海之中。
近年来,也的确有不少深圳及珠三角的企业走向内地,但不能叫转移,而应该叫扩张。业务扩大了,不可能还全部集中在一个地方,市场配置需要你走出去。但是这跟转移不是一回事。还有,增加员工收入所带来的成本提升,本来就是应有之义,消化成本应该是制造业上下功夫,而不是一走了之。
第二是制造业转型。制造业不赚钱了,转到别的行业去,比如去做服务业。有人以美国为例,列举美国金融等产业的先进性,指出我们的发展方向是向美国模式学习。还有人指出产业转型就是把最不赚钱的制造部分外包给别人去做,自己就做最赚钱、最擅长的营销等。一些学者就说美国的大企业就做品牌,把制造外包出来了。根据一位学者的研究,产业链由产品设计、原料采购、仓储运输、订单处理、批发经营以及终端零售环节构成。这6大块是软环节,可以把它们看成是一个“大物流”的概念。这6大块加上1的制造,就构成了整条产业链。而制造在“6+1”的产业链里的利润是最低的。
其实,这位学者把制造业和服务业搞混了,把制造业割裂开来。产品设计、原料采购、仓储运输、订单处理、批发经营以及终端零售这些环节,国内一般的企业也都在做,只是做得还不是太好,但无论如何,产品的制造仍然是我们薄弱的一环。制造业的目标应该是突破目前简单的组装,向产业链的上下游延伸,特别是向关键元器件和重要原材料延伸。
第三是制造提升。有学者举例,东莞做出的芭比娃娃的出厂价是1美元1个,卖到美国终端零售价是9.99美元。中间的将近9美元是怎么创造出来的?改变这种被动的现状就要有自主品牌。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加入

x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