栖息谷-管理人的网上家园

[职场健康] [转帖] 中国人,你为什么不快乐?

[复制链接] 17
回复
2729
查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楼主
跳转到指定楼层
分享到:
发表于 2004-10-26 17:23:5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在美国对我印象最深的是:美国人面对生活轻松并有追求快乐的态度;相对而言,中国人活得太沉重,缺少乐趣。

在图书馆借书时,图书管理员笑着对我说:enjoy your books. 恍然中明白读书原来是可以寻找阅读的快乐。可惜自己借的全是toefl 之类的考试书,实在enjoy不起来。到美国博物馆参观,老师对我们说:have a fun! 又想起自己在国内带学生到上海博物馆走马观花,学生还拿着小本子记录,因为回去还有作文要写,他们自然快乐不起来。在餐馆用餐,服务生对我说:enjoy your lunch. 还是想起国内的免费工作午餐,虽然不用付一分钱,可是抱怨的话还是不少,没有感觉用餐是一种快乐。

……

对美国人而言,寻找快乐是做很多事情的动机。对中国人而言,做事情达到目的才是最重要的,快乐常常是一种奢侈。

中国人,你为什么快乐不起来?

老祖宗教育我们: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这话在美国很难被人理解,为什么要做“人上人”?美国有“平等”意识的传统,我看美国人从白人到黑人,从男人到女人,从小孩到老人,从正常人到残疾人都在争取平等的权利。(当然不可能有绝对意义上的平等,但相对平等已经很难得了!)中国是没有平等传统的国度,先不谈“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离我们毕竟久远。就现在来说,父母和孩子的关系不平等,孩子应该听从父母的,父母总是为了孩子好。教师和学生的关系也不平等。等好不容易毕业工作成人了,这总该平等的扬眉吐气真正的做个人吧?可惜,在领导面前你这平等的背脊是直不起来的,说话的口气也不是说理直一定就气壮。在工作单位很少有不对领导拍马的,至少是无比尊敬吧?其实心里明白,尊敬的不是人的德行,而是人的职位。领导喜欢人称:“**校长,**董事长,**市长。。。”却独独不喜欢人加上一个副字。

人如果不平等是不可能快乐的。

在不平等意识下压制了几十年的灵魂是不可能让平等种子发芽的土壤,就是这样周而复始的怪圈,中国人始终直不起平等的脊梁。

不平等的灵魂是没有快乐可言的。

再谈苦乐。“吃得苦中苦”,可是我们总不能自讨苦吃吧?

我们过多的强调求学,为人处事的目的性,而忽视追求过程中的乐趣。所以当我们达到目的却往往陷入空虚,往往有些中国人有了所谓的成功人生却发现自己活得比失败的美国人还要苦闷。

先说求学吧。我不谈教育体制,我只说求学的苦乐。对中国学生而言,苦是多于乐的。我曾经担任中学毕业班的班主任,学习考试的流程我一清二楚,不说做不完的试卷考不完的试。我只说,从来没有老师会对学生说:“学得快乐,考得快乐”。老师只是教导学生:“读书能不苦吗?不苦读你能上好的大学吗?”谈的还是苦和求学的目的性。有一件实在好笑的事情,班会上讨论“上课的时候太困想睡觉,怎么办?”有人说吃红辣椒,有人说洗冷水脸,还有人说“头悬梁,锥刺骨。”在我看来,“头悬梁,锥刺骨”的行为多少有点自残自虐的心理变态。想睡就睡吧,为什么学得那么痛苦?学得那么不快乐?学得那么不健康?在我看来我们的学生牺牲太多,就是考上重点高中名牌大学却往往丧失健康的心态和追求快乐的本能。最近马加爵的悲剧在我看来根源就是不平等和没有快乐的结果。如果马加爵感受到平等他不会杀人,如果他快乐他不会反对社会。

没有人会忘记黑色的七月,没有人会忘记如山的考试卷子,没有人会忘记学习就是苦的体会。当我们十年寒窗苦读最后只剩下这些不快乐的体会的时候,我们是不是感到我们的生活太扭曲?当我们的学生对求学的回忆只是考试和练习的痛苦,我们这些为人师表的是不是感到巨大的悲哀?

除了考试,除了上大学,人生本应该有更美好的情感体验,那就是体验求知过程的快乐,生命本身的美丽。对学生来说,求学应该是快乐的,充满新奇的。可是,求学对我们而言是无穷的考试从中考,高考,到以后的考研,考托考寄,乃至职称考试。为得是证书和学历,快乐是可以忽略不计的。

人生是不是可以将快乐忽略不计呢?

再谈工作,在美国我基本上没有遇到美国人对我抱怨工作,哪怕是失业也没有抱怨的。他们的工作的态度似乎很单纯,只是赚钱和快乐而已,如果干得不开心就辞职。在中国,一方面是过度扭曲的事业心,另一方面是毫无乐趣可言的牢骚和抱怨。人与人从进单位开始就争,争职称争职位争收入,争到后来肯定人与人的关系复杂紧张,工作自然是缺乏乐趣可言。

母亲是小学教师,在电话中没有一次不对我抱怨。她抱怨要备十二种教案,我听了很困惑,有功夫算多少种教案还不如把事情做好算了,何必给自己心理负担。美ersonName w:st="on" ProductID="国">国ersonName>老师自己往往还要自己编一些教材,也没有什么抱怨还忙得很开心。母亲还和我抱怨,说自己班上的平均分比别班少0.01分,不是第一名。我想那更没有必要了,懂的教育规律的人都应该明白,语文多3-5分是不代表什么的。教育是“百年大计”长期长效的事业如果沦落到流水线上的标准操作,这按分数排名次实在是很可笑。如果校长为分数排教师的名次和收入,那么这个校长应该第一个下岗。

我说:妈妈,你做的这么不开心,还是退休吧。

“不行,我现在好歹还多一千多块钱。”母亲一口回绝我让她更不快乐的建议。我估计我妈将来还是不会快乐,因为她已经不知道什么是快乐。

中国人的心态很不健康,那是一种缺少快乐的灰色心态。我就说同样超市的工作人员吧,在美国我们家附近的一家超市,我常常遇到一位跛足的年轻男子,每次我去买菜,他总是很诚恳的问我要不要帮忙,每次都是很热情的忙着在中国人看来微不足道的工作。可是他是快乐的,因为快乐是无法假装的,快乐不快乐是骗不了人的。而上海超市工作人员的脸往往是灰色的,我知道他们也许担心下岗,我明白他们每个月的工资也许只有800元,美国超市一小时也就8元吧?为什么美国人的脸看上去更明媚一点?

中国人,你为什么不快乐?

不完全是经济收入,社会保障的问题。我总觉得是我们中国人自己的问题。

都说助人为乐,在美国真正感到助人为乐随处可见;中国有,但不多。就说自愿者吧,我在美国到处看到志愿者。我们家附近的大图书馆只有馆长一个人拿钱,其他都是志愿者。我去参观Pittsburgh的landmark,也是志愿者为我们做导游。我想学英文,还是志愿者为我每周上两次四小时的课,分文不取整整一年直到我放弃。在医院,在学校,在社会的个个角落随处可见志愿者的踪迹。美国人做志愿者是从奉献和感受快乐的角度出发。每次我对我的tutor 表示感谢的时候,他总是说:I enjoy it very much.并告诉我,他如果不快乐,是不会继续教我的。

美国有许多非盈利目的的机构。比如WQED电视台没有广告,节目是很经典的,靠的是donation,政府和社会各界机构的帮助。还有AAA, 一些不盈利的银行等机构。似乎在残酷的资本主义商业竞争下还有脉脉温情的一面。而现在的中国似乎利高于一切。

我常想,有一天我回到中国,我一定办一个志愿者的机构,免费为很多人服务。可是我又担心我的同胞认为我的脑子坏了。在中国我也做过志愿者,遗憾的只是摆摆样子,我从来没有帮任何的学生免费补过课,家长也不愿意请不要钱的家教。他们往往迷信钱收得越多,补课质量也越高。其实学习是靠补课吗?最重要的是诱发学生求学的兴趣,让他们自发的学习,在这个过程中,快乐是唯一的动机。快乐就好象心中活泼泼的泉水,因为有了快乐生命才显得有意义,才显得美丽。

中国人,你为什么快乐不起来?读书难得快乐,工作难得快乐,有人说等我退休了我就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我就可以快乐了。我想说的是,一个不快乐半生的人是不明白什么是快乐的,还有错过半生快乐的人是不是对生命资源最大的浪费?在马路上看美国人和中国人。美国人的笑容比中国人多一点,美国人的背脊比中国人挺一点,美国人迈的脚步比中国人大一点,美国人的幽默也比中国人多一点。。。只是因为他们比中国人更理解生命最美丽的一面,那就是寻找快乐的人生才是健康的人生,寻找快乐的人生才是明朗的人生。

中国人,我们什么时候也能快乐一点?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04-10-26 17:26:23 | 只看该作者

虽然有些不太中听,但我总觉得说得很有道理。似乎中国“严谨”的哲学里面就缺少“快乐”这两元素,老庄的“逍遥”也被赋予了散漫的色彩。

中国人,我们什么时候也能快乐一点?

板凳
发表于 2004-10-26 17:57:06 | 只看该作者

哪里都有快乐和不快乐的人,每个人都有快乐和不快乐的时候。

我同意作者的一些观点,但我个人不喜欢这样一竿子打翻一船人的说法,我不否认一个民族有其共性,然而把不快乐作为一个民族的共性来说,我认为是欠妥当的,我不认同这样的观点。

而且这样的文章很可能会有其负面的因素。不快乐的中国人看了,会认为不快乐是民族性使然,身为中国人就是没西方人快乐,这是自己没办法改变的;快乐的人看了也许也会变得沉重起来,我的妈呀,原来全体中国人都不比别人快乐,怎么办啊?

当然也会有心理调节能力好的人看了这样的文章不会有负面作用,甚至有正面作用,比如说我,哈哈,我偏要做一个快乐的中国人,作为你这个文章的反例,我还要把我的快乐传递给身边更多的人。哈哈。

此外,我觉得作者没有真正理解这句话:“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不理解这句话的人,认为苦和快乐是对立的,而我们的古人早就理解了苦与快乐之间的辩证关系。

不能吃苦的人,也不会得到持续长久的快乐。

4
 楼主| 发表于 2004-10-26 19:08:48 | 只看该作者
以下是引用地平线在2004-10-26 17:57:06的发言:

哪里都有快乐和不快乐的人,每个人都有快乐和不快乐的时候。

 首先我不认为这是一种一棍子打死的说法,因为绝对的事情绝对没有(除了这一句外),如果我们在读它的时候认为它是一种一棍子打死,那么我们事先就已经犯了这一点.

  仔细分析我们社会目前的处境和案例,我只能说该文作者所说的论点基本成立,“中国人不快乐”是一般意义上的看法,而且同我们的历史渊源相关甚切.

我认为“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这句话,是鼓励人在面对苦难的时候要忍耐,要有个愿景。每年的考研、高考、中考………..他们参加考试,有多少是快乐的?明明不快乐,他们又为什么要去考呢?不正是中国这种“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的哲学在影响着所有的中国人?“黑色的七月”应该是代表了多数学子的心态吧?佛教说,“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这也是种快乐的选择?难道“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勾践卧薪尝胆”是一种基于本身快乐的选择?

其实随便问一问我们周围的人,尤其是那些各行各业的成功者、不成功者,成功的过程是不是建立在‘快乐’的基础上,答案我想是可想而知的。

    折腾是检验人才的唯一标准。合理的要求是训练,不合理的要求是磨练,这种思想意识也更多的灌输到了教育和企业当中,也就是说,要将“人才”放到逆境中去“磨”,这是追求快乐的体现?

   我们强调“毅志力”要强,而这种强是否又是更多地建立在要吃苦、准备吃苦的思想基础之上呢?

   在中国目前的情况下,又有多少人真正花心思去想过,自己真正的快乐是什么?即便想到了,又有多少个愿意舍弃或许优越、或许闲适的工作、生活条件,去追求那种纯粹的快乐呢?

当然,有一点是得承认的,“苦”与“乐”都只是人们即时的一种心态,它有时效性、地域性等,可在不同的时机下相互转换。也承认,现在不需吃苦中苦,也可以登上快乐的峰顶,但这似乎还仅只停留在“一小部分”的阶段。

5
发表于 2004-10-27 00:48:50 | 只看该作者

给山野毛虫:

1、首先“一竿子打翻一船人”和“一棍子打死”是两个概念。而也许用“一竿子打翻一船人”来批评原文并没有贴切的表达了我的观点,但请注意我紧接着的这段话:“我不否认一个民族有其共性,然而把不快乐作为一个民族的共性来说,我认为是欠妥当的,我不认同这样的观点。”这是我对原文的基本观点。我对这个观点的解释是:这样的主题很可能会有负面的作用,并不能达到积极的作用。

2、我个人对生活中快乐和苦的理解是这样的:

苦和乐似乎是对立的,同时也是不分你我的在一起的。就像一个硬币没有两个对立的面就不成为硬币一样,生活中的苦与乐也是如此。如果你仅仅看到一面,是不够的,不能理解苦也就没有乐。我深深相信生活中的很多乐趣不受苦是无法体验的。最大的欢乐乃至极乐都与苦楚相伴。快乐中的快乐是有限的,而苦难中的欢乐却是无穷无尽的。呵呵,如果你不能理解,不需跟我辩论。我们有不同的生活体验和追求快乐的方式而已,没有对错。

6
发表于 2004-10-27 01:14:30 | 只看该作者
老大这么晚还在哦。[em04]太厉害了你,我的电脑有问题了。最近一直不好[em04]不过人生就是为了吃苦才来这里的,至于快乐不快乐有很多,也许文章的主人认为不快乐的人,其实人家自己感觉快乐,所以快乐与否都是自己的感觉,外人是很难看出来的,这就如同婚姻一样。一个国家的人有一种生活方式,不同的方式不同的思想,所以中国人的思想就是这样的,没有什么好去特别的写文章讲,另一个方面快乐与自由是需要经济与环境的支持,我好想一个人吃饱然后带着钱去旅游,可是人活者可不能只顾自己,我们得考虑别人。所以呢中国人是否快乐其实是只有人们自己最清楚了。[em07]
7
 楼主| 发表于 2004-10-27 08:52:42 | 只看该作者

是否是民族的共性这个问题似乎很难去定性的说,但是苦与乐是可以相互转化或认知这一点却是一定的,对某一个人来说是痛苦的事情对另外一个人来说或许是快乐,对同一个人现在是痛苦或许过一段时间又变成了快乐,这都是很正常的.但正如你所说"我深深相信生活中的很多乐趣不受苦是无法体验的。最大的欢乐乃至极乐都与苦楚相伴。快乐中的快乐是有限的,而苦难中的欢乐却是无穷无尽的。"本身就已经将苦看成了是乐当中所必然经历的,所以即便别人看来是苦的东西在你也变成乐了.

这个问题所以就已经变成"何为苦何为乐"的争论了,或许文章的作者是在从一种表层意义上去定义的苦与乐,而苦乐的定义在每个人/每个阶段,或是每个民族都是不同的,所以再怎么下去都是没有结果的.

8
发表于 2004-10-27 09:22:37 | 只看该作者

楼主的文章说有些道理,但也有失偏颇,且题目取得太大,让人反感。

文章将一个处于资本主义初级阶段的国家的社会现象和一个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社会现象相比是有问题的,得出的结论也就容易出问题。同样,文章将处于不同心理需求的人所追求的不同心理需求纳入一个层次比较也是不科学的,比如他举的他老娘的例子,很明显,一个还处于温饱阶段的人是无法放弃她的谋生手段而将命运付之老天去追寻所谓快乐的。俺不知道如果在美国的一个无任何经济来源的老太太在如此境况下是否还能够快乐(没有社会救济、福利之类的生活保障)?

只有将同一起跑线上的人的表现来对比,这才有可比性。

9
发表于 2004-10-27 10:08:14 | 只看该作者

什么也不想做,让我懒……

10
 楼主| 发表于 2004-10-27 10:17:59 | 只看该作者
我觉得,看类似的文章,我们不用太去计较其中的对与错,毛主席有句话说得好,"有则改之,无则加勉",我想这才是我们应抱持的态度,时常批评与自我批评一下,不无裨益......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