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本压缩如同层层盘剥,让多数配套商感觉窒息。湖北汽车协会人士介绍,作为配套大省之一,该省的整车配套成本压力已经一层层推到五金件厂,大家都在喊头疼。整车降价减配置,而配套商则是从二三级零件,甚至原材料开始的质量“节省”。 其实,早在井喷刚开始的2003年,为了抢到更多胜利果实,迅速扩张规模,一些厂家在没有更好办法的情况下,已经在固定资产投资上节衣缩食。如今,在消费者看不到的车间里,检测设备也开始被偷梁换柱,质量控制总体水平正在向成本压力屈服。据广州一家专供汽车生产厂设备的供应商透露:一大批中小企业的质检设备为省钱甚至连有些程序都在减。圈里人常常以此为依据对朋友忠告说:某某产品不能买。 被设备供应商列入黑名单的品牌主要集中在东南沿海,而且大多是中低档轿车。另外,在配套商和厂家之间,一种默契也在形成,只要是用户看不到的地方就可以省钱。奥迪品牌部经理付强透露:有一个问题通常人们注意不到,即便是一些欧美的工厂,零部件的原产地是不是在欧洲都不好说。甚至于有些部件就是亚洲的产品,却用原产地的品牌进行销售。这种配件的差价被整车降价或不赚钱的配件降价掩盖住了。 费用省到工人腰包 尽管企业不愿承认管理费用缩减的作用,但是多数企业还是把压缩人力成本作为困难时期的法宝,一位外资老板认为,至少中国汽车厂的人力成本比东欧和南美有些国家还高些。降薪被老板们放到了最后的防线上,盼望降价的消费者最好先看看,有没有亲友在吃汽车饭。 南汽某中层干部向本报透露:很多蓝领工人三年没涨过工资,而干部们也是长时间没涨过一分钱;一家中央媒体则分析,二线企业职工已经接近800元的月薪水平。在这方面,最受人关注的还是大众。配套商提供消息,其在上海大众的朋友称,他们前不久休假一月没有拿到任何补贴。而按照秦焕明向《中国经营报》提供的情况,一汽-大众是合资企业中薪金最高的。秦称:“工资总额确实要控制。整体上二厂的营运成本控制后大约要相当于一厂的60%。采取的办法就是参照社会劳动力的平均价格专指蓝领阶层工资,但这不是一厂的水平,如果一厂的员工到二厂去,还是保持一厂的水平。”据悉,一汽-大众正在和一个美国公司进行合作,重新控制整体的工资体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