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沙发
楼主 |
发表于 2003-4-18 12:17:00
|
只看该作者
6.《在路上》
迷狂中寻求解脱
“直到现在我才知道,在衣阿华,小伙子们总是不停地骚动喧哗,因为是那片土地使他们无法平静。”
——杰克·凯鲁亚克
50年代,无论是二战中的战胜国还是战败国,都在忙于医治战争的创伤,经过几年经济的高速发展,进入了一个相对繁荣的阶段,但是,与生活的安定形成鲜明对照的是,人们精神状态的极度紧张。战争的阴影依旧没有消失,冷战的恐怖气氛更是让人透不过气来,麦卡锡主义疯狂的反共闹剧,使许多人无辜受害,也使人无法表达自己对公共生活的看法。整个社会笼罩在一种个性压抑的气氛中。循规蹈矩但近乎麻木的生活与战后整个西方世界普遍存在的精神危机尖锐对立。
50年代后期,以小说《在路上》的出版及其作者杰克·凯鲁亚克为代表,一群号称“垮掉的一代”率先向这种麻痹状态发起了挑战。他们自认为是被压抑的社会所打垮,他们对生活的态度很简单,就是“与社会所公认的一切背道而驰”。《在路上》集中描写了一群生活在社会边缘、不务正业的流浪汉疯狂而自得其乐的生活。他们鄙视那些依靠循规蹈矩而获得社会承认的人,他们对政治不闻不问,摒弃一切传统的社会道德和价值观念,只追求无拘无束的自我表达。这无疑是对社会的一种反抗,然而,他们毕竟走得太远了,性、毒品、疯狂的爵士乐成了他们的代名词,而他们最终也沦为这种迷狂生活的牺牲者。
“垮掉的一代”是一种悲剧,今天,仍然有人在为其当年的荒唐举止所懊悔;然而,正是当时社会造就了这场悲剧。
对全人类而言,都应该从中汲取教训。
7.《寂静的春天》
关注生命与环境
“如果说《权利法案》中没有保证每个公民享有不受致死毒药危害的权利,那绝对是因为我们的先父,尽管足智多谋
、深谋远虑,也想象不出这种问题。”
——蕾切尔·卡森
现代社会的发展,往往超出了人们的想象,而在所谓文明进步的背后,人类对自我生存环境造成的破坏,往往容易被有意无意地“忽略”。
60年代,杀虫剂被世界各国的农场和家庭广泛应用,而在是否需要控制杀虫剂使用的问题上,人们还在进行着利弊之间的争论,更不用说全面禁止这些有毒产品的使用了。
1962年,原本是海洋生物学家的蕾切尔·卡森已经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在当年出版的《寂静的春天》一书中,卡森大声疾呼,请关注生命与环境,制止那些因为使用有毒化学品而导致毁灭生命的种种计划。否则,“寂静”将不再代表“安祥”,而成为“肃杀”的代名词。她让读者想象一个没有鸟鸣、鸡蛋不能孵化、苹果树不能结果的地方,牛倒毙在田野里,孩子们死在操场上。而后,她告诉大家,“这个地方”确实存在,所有这一切都是正在发生的真实故事。
“有史以来第一次,每个生命从有思想时开始一直到死,注定要与危险的化学物品打交道。无论老少,这些化学物质现在正贮存在绝大多数人的身体当中。它们出现在母乳中,有可能会出现在未出生孩子的血管中。”《寂静的春天》用振聋发聩的声音,呼唤人类的环保意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力图改变着人类的命运。
尽管受到了来自各种利益集团的压力和诋毁,卡森却从未屈服。她积极协助创办环境保护组织。在卡森和众多环保主义者的共同奋斗下,经过了近10年的努力,在70年代,环保的重要性逐渐被各国政府所认同,环保日益成为世界性的主题。而这一切,也许正是始于卡森和她的那本《寂静的春天》,难怪有评论者说:“她只用了几千个词就使这个世界走向了新的
方向。”
正因为如此,我们永远不应该忘记这位现代环保运动的先驱。
8.《全球通史》
揭示危机的本源
“人们十分自然地欢迎和采纳那些能提高生产率和生活水平的新技术,但是,人们却拒绝接受新技术所必需的社会变 化。”
——斯塔夫里阿诺斯
世界文明是全人类的共有财富,然而,世界史研究,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却始终没有摆脱以西方为中心的研究角度。
因此,1970年,当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出版时,格外引人注目。这部通史被认为是第一部由历史学家运用全球观点,囊括全球文明而编写的世界历史。
《全球通史》分为《1500年前的世界》和《1500年后的世界》两部分。作者认为,整个世界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因此,他将目光投向了那些对人类历史进程产生了巨大影响的历史事件,着重分析了各种历史事件之间的有机联系和相互作用。作者在记录西方文明发展的同时,同样对在儒家文化、阿拉伯文明等影响下的各国政治、经济、文化作了全面的分析,充分肯定了各民族对世界文明进程所作出的贡献。作者认为,1500年以前,各种文明是相对平行发展的,而在这之后,随着“发现新大陆”,各地区文明才真正走上了相互交流之路。
《全球通史》并不是简单地对人类文明的进程加以总结,它的精华在于,通过对历史现象的分析,对历史的发展提出了自己创造性的见解。作者对20世纪,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至70年代的这段历史给予了格外的关注。对于人类所面临的越来越多的社会问题,作者认为,其根源在于技术革命在全球范围内突飞猛进地发展,而社会革命却相对沉寂。正是这两种革命之间的时间滞差,使整个世界陷入了空前的危机。由于具有深刻的思想性和深厚的社会责任感,《全球通史》获得了极
高的评价,被誉为当今社会的“救世箴言”。
9.《时间简史》
破解时间的咒语
“时间-空间在大爆炸奇点处开始,并会在大挤压奇点处或黑洞的一个奇点处结束。任何抛进黑洞的东西都会在奇点处被毁灭。”
——斯蒂芬·霍金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1988年出版的一本科普读物《时间简史》,使他们开始知道斯蒂芬·霍金,这位英国物理学家和宇宙论学者的名字。其实,早在1974年,霍金就曾使人为之侧目。当时他提出了一个令所有人震惊的结论。他断言,黑洞能够释放放射线。而根据科学界的“常识”,黑洞是一种假设的衰弱星体,其吸引力极强,甚至连光都无法摆脱其作用,怎么可能释放放射线呢?据说,霍金在牛津大学附近举行的一次天文学会议上所做的这番讲话曾把他的一位同行气得暴跳如雷
。
事实上,霍金一直试图将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同量子理论综合起来,这也是爱因斯坦和其他科学家一直未能获得成功的领域。霍金提出的方程式有助于揭示,为什么宇宙在150亿年的时间里由一点扩展成无限,以及为什么它又以一种被称为“宇宙险境”的方式对其本身进行收缩。因为他的研究,霍金被誉为本世纪继爱因斯坦后最重要的广义相对论学者和宇宙哲学家
。
《时间简史》是一部讲述宇宙奥秘的科普读物,试图解答人类最古老的命题:时间是有始有终的吗?宇宙是无限的吗?在霍金展示给人们的新的宇宙图景中,他在经典物理学的框架内,证明了黑洞和大爆炸奇点的不可避免性;而在量子物理学的框架内,他研究的黑洞辐射理论证明,大爆炸的奇点不但被量子效应所抹平,而且宇宙正是起始于此。
同爱因斯坦一样,霍金在他的《时间简史》中,尽量避免使用晦涩的学术用语,甚至将所有的理论公式都弃之不用。他开玩笑说,别人告诫他,书中每增加一个方程式,书的销售量就会减少一半。无论如何,霍金取得了成功,《时间简史》在全球已经售出了几千万册。
人们对于霍金的景仰,还来自于霍金对科学的执著精神和对生活的勇气。霍金20岁时被诊断出患有肌萎缩性侧索硬化,该病将导致瘫痪,医生甚至预言他还只有两年的寿命,然而霍金却创造了奇迹。尽管如今他只能坐在装有马达的轮椅里,依靠一个电脑发声合成器,以正常人十分之一的速度与人“交谈”,但他却同其他科学家一样,用自己的经历告诉世人:执著的探索精神是生命的最大动力。
10.《未来之路》
聆听未来的召唤
“这是一个绝妙的生存时代,从来也没有过这么多的机会,让人去完成从前根本无法做到的事情。”
——比尔·盖茨
20世纪90年代,对于今天的我们来说,实在是太近了,近到来不及仔细地回味,近到看不清我们昨天所亲历的一切,会对未来产生怎样的影响。因此,选择比尔·盖茨的《未来之路》,更主要的原因不是因为其非同凡响,而是它代表了对人类必将跨入信息时代的信念和对未来的憧憬。
提起盖茨,有人会带着复杂的表情说:“哦,那个没有读完大学的家伙。”但是没有人会否认,这是一个富有传奇色彩的名字。45岁的盖茨已经在世界首富的宝座上坐了很长的时间。在短短20年内,从白手起家到拥有150亿美元的个人
财产,与其说这是盖茨创造的奇迹,不如说是信息技术创造的奇迹。
简单的生产工具的运用,使人的手足得以延长;蒸汽、电力的使用,增强了人的体力;而信息技术的革命,拓展了人的视野,使个人的智力得以延伸。与工业时代相比,在信息时代,社会的生产和财富的积累方式都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而在世纪之交,人类也正在完成这两个时代的跨越。
在《未来之路》中,这位微软公司的总裁希望把他“对技术前景的展望,以及时不时冒出来的想法与这个时代共享”。盖茨详尽的阐述了“信息高速公路”对人类未来生活的影响。“更重要的是,我们可以对技术进步的优缺点都加以广泛的探讨,以便让社会成为一个整体……”。
未来会怎样,我们期待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