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制度化和人情化是两个相悖的词儿,管理者和员工往往各执一端,造成相互的冲突和对立。但是在中国式的管理中,这两个词儿却被很好的融合在了一起,制度不外乎人情的事例比比皆是,作为中国式的管理者,像高明的杂技演员,在钢丝绳上左摇右摆,却行走自如。但这是一种非正常的状态,讲求制度化,又讲求人情化,必将导致处事上的摇摆不定,也会给日常的管理留下隐患,因此,应该建立制度化前提下的人性化管理的氛围。
作为改制企业,要建立人性化管理的氛围,首先要明确企业管理的基调,例如:利润导向还是成就导向?放羊式管理还是军事化管理?逐级管制还是自我管理?当然,这些与企业所处的行业有很大的关联,但是方向的选择,会对制度制定过程中的导向有很大的影响。
其次要根据企业改制的不同阶段,适时推进制度化前提下的人性化管理的进程。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阶段建立:
第一个阶段:冲突期。员工对未来的恐惧和担忧是这个阶段冲突的根源。因此应该以员工队伍的稳定作为前提,尽量减少冲突对企业日常经营带来的不利影响。应以企业文化的宣贯为主,制度上要杜绝人情化,突出人性化。
第二个阶段:变革期。这个阶段,因为新制度的不断出台,会导致员工认识和行为的紊乱,因此在制度建立的过程中,需要强调变革的力度与员工利益的联动,通过物质的奖惩来引导的员工行为。
第三个阶段:稳定期。企业渡过了改制带来的阵痛,员工回复了工作状态,这个阶段,制度的建立以小修小补为主,重点是对于工作行为的规范。
再次,确立“以人为本”为导向的企业管理思想。企业的生存需要利润来保障,利润的创造来源于企业日常经营的正常运转,企业经营的运转则离不开员工的各司其职、积极工作。因此,通过人性化的管理,建立一种大家庭式的工作氛围,可以更好的激发员工的归属感和对企业的认同感。而制度和文化的建设,可以从需求理论中寻找支持。按马斯洛的理论,个体成长发展的内在力量是动机。而动机是由多种不同性质的需要所组成,各种需要之间,有先后顺序与高低层次之分;每一层次的需要与满足,将决定个体人格发展的境界或程度。 人类的需要的层次,由低到高分别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需求。因此,如果企业的制度和文化的建设能贴合不同阶段的人的需求,那么这应该算是一个富有人情味的公司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