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林彪在1936年曾经总结他的战争指挥艺术,并给红军将士进行分享,当时林彪还是师长。林彪是红军中的常胜将军,能够给红军将士培训,敢于上台讲自己的指挥经验,既说明了林彪的自信,更说明林彪当时得到了广大红军将士的承认和拥戴。林彪总结出了九条指挥艺术:
第一条,要勤快。要亲自过目,亲自动手,他认为指挥员切忌懒。懒会带来危险,会带来失败。
第二条,要摸清上级意图,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不是只按照上级的意图办。而是真正摸清上级的意图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才能打破框框,有所创新。
第三条,要调查研究,对敌情、地形、部队要做到心中有数,他讲要天天琢磨不能间断。
第四条,他说要有一个活地图,指挥员和参谋人员必须熟记地图,离开地图也能指挥作战。
第五条,要把各方面的问题都想够想透,就是每一次战役战斗组织要让大家提出各种可能出现的情况,要让大家来找答案,而且从最坏的、最严重的情况方面来找答案。这样打起仗来才不会犯大错。
第六条,要及时下决心。一旦有70%左右的把握就要坚决地打,放手地打。以主观努力来创造条件,化冒险性为创造性,取得胜利。
第七条,要有一个很好的、很团结的班子。领导班子思想一致,行动才能协调合拍。
第八条,要有一个很好的战斗作风,有好的战斗作风的部队才能打好仗、打胜仗。好的战斗作风首先是不叫苦,抢着担负最艰巨的任务,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猛打猛冲。
第九条,他说要重视政治,要亲自做政治工作。他说部队战斗力的提高要靠平时坚强的党的领导,坚强的政治工作,连队的支部一定要建立好,建立好支部提高全体指战员的觉悟。有了坚强的党支部的领导,有了坚强的政治工作就会做到一呼百应,争先恐后,不怕牺牲。
通过林彪的这九条总结,我们可以看出,开始是对指挥员个人的要求,前6条都与个人的能力和习惯有关,而后三条与队伍的整体有关。
先看看对个人的要求:战争是一种你死我活的竞争,敌对双反无所不用其极,所有的手段都会想到,都会利用上,指挥员的懒惰就意味着被动挨打,就意味着被敌人牵着鼻子走,失败是必然的。所以林彪说懒会带来危险,带来失败。
企业管理也是一样,管理者的懒惰会给其他竞争者留下了机会和空间,从而让竞争对手击败你或超过你。
领会上级的意图,不是为了拍马屁,讨好上级,而是为了创新性的完成任务。战场形势瞬息万变,远离一线的上级,无法了解战场形势的变化,因此一线的指挥员要随机应变,尽最大的努力达到上级的目标,而不是完全按照上级的要求来执行,这似乎也是中国古代“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原因。领会上级意图,努力达到上级要求的宏观目标,而不是所有的微观目标。并且甚至由于特殊情况,根本无法完成原定的目标,这时减少对自己的损失,保存实力也许就是一种有效的选择。
在管理中,最基层的员工才是最了解和熟悉顾客的,基层一线的管理者才最有发言权,因此华为总裁任正非提出“让听得见炮声的人决策”,就是把决策权下放给一线的管理者和员工。但基层员工的决策必须围绕上级的基本原则,不能违背这些基本的原则和道德准则,这也与林彪说的“领会上级意图”的真正意思是一致的。给员工基本的原则,然后让他们创造性执行和开展工作。
第三条和第四条就是一个知彼知己的问题,这是孙子兵法中“知彼知己、百战不殆”的原理的应用。怎样做到“知彼知己”,林彪提出了自己的实践经验,要天天琢磨不间断,把一切都熟记在脑海中,以备随时的应用。战争的取胜需要天时、地利、人和,而这三个方面都是在随时变化着,当这三个方面的优势集中在一起时,我们就可以获得胜利。如何把这三者的优势集中在一起,最基础的是需要了解这三者的变化规律,熟悉这三者的变化规律,要把这些变化的规律熟记于心中,才能随时把握机会的出现。这也是现代人常说的: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林彪对战场地形熟记于心,对敌我变化的情况随时掌握并不断思考,这才可能看到机会,并把握机会,将三者的优势集中起来,才有最终的胜利。
在商场上和企业管理中也是一样,了解客户、了解竞争对手,关注他们的一切变化,把握关键的机会和时机,集中把握天时、地利、人和等三方面的优势,这也是企业竞争获胜的基本原则。
第五条是在预测各种可能的情况,考虑应对的策略。这和兵法中“庙算胜者”的胜率更大是一致的。但是林彪把这种预测创造性的进行了发挥,他让全体战士来提出问题,来寻找答案和应对方案,这既是一场“头脑风暴”也是一种全体战士的演习或预演,让每个战士在战前都知道可能会出现什么情况,然后知道应该如何去应对,经过这样的上下反复,士兵都具备了较强的心理承受能力,也知道在特殊情况下如何合理应对,这样的队伍能不取得胜利吗?林彪把只有指挥员考虑的事情(庙算者的事情),扩展为让全体战士来考虑,从而让整个队伍、让每个战士都具备了战场中可能出现情况的预案,具备了灵活应对战场突发情况的能力,这种做法应该是林彪的创新。
我们都说中国员工的敬业度低,也许和这一条的指挥艺术有关系。如果只是老板和少数的高层管理者躲在办公室中“庙算”,不能够让广大的员工参与,员工的敬业度肯定不会很高。因为他们既没有发挥员工的创造性,也难以让员工参与预案的制定,把员工只作为执行层,这无法调动员工的积极性。我们的企业管理者只是让员工机械的执行他们预定好的方案,而没有员工的参与,也没有员工的感情的投入,员工怎么会敬业呢?
第六条是非常关键的一条,及时决策,林彪提出这条可能也是对于他自己性格、习惯的总结,这是非常关键的总结。林彪是一个“智者”,而往往“智者多虑”,就是考虑的太多,就会缩手缩脚,瞻前顾后,有点前怕狼后怕虎的状态。而这种过于担心、害怕的状态,会贻误战机,失去转瞬即逝的机会。其实这种情况,我们在辽沈战役中也看到,围绕攻打锦州的最后决心,林彪担心来自葫芦岛的国民党援军,因此一直犹豫不决,他的话是:我准备了一桌菜,却来了两桌的客人,让我怎么办?当然,最后林彪还是做出了正确的决策。从这也可以看出,在红军时代,林彪由于自己思维细致、严密,考虑全面深入,在决策时也会出现一些犹豫不决的情况,因此对于及时果断决策的问题非常的关注。
其实在企业管理中,决策是非常重要的。西蒙的决策学派认为管理的过程就是决策的过程。在现实中很多企业家在决策时并没有考虑得太多,当他们认准了一个方向就果断的决策,然后坚持走下去,最后取得了成功。而那些考虑得太多的人,往往因为想得太明白而不敢决策,最后就失去了机会。有时候,决策不仅仅取决于掌握资料的多少,更取决于管理者个人的性格因素。
第七、八、九条是对整个队伍建设的要求,林彪总结得也非常好。首先是队伍的领导班子要团结,也就是领导核心要团结,没有班子的团结就没有士兵队伍的团结。在企业管理中也是这样,企业员工中的不团结,其根源一定来自于管理层的不团结,尤其是企业高层中得不团结。这种不团结,极大妨碍了企业整体力量的集聚,让企业无法形成合力,最终导致企业低效率。
其次林彪认为队伍要形成一种优良的作风。也许我们现在说,就是一种企业文化。没有文化的引导和约束,企业的员工将没有一种精神的力量,这个企业是一盘散沙,最后必将失败。
最后是讲政治,林彪的讲政治其实是讲通过把党支部建在连队上,能够及时开展平时的思想工作,帮助队伍形成优良的作风。林彪的讲政治其实也是讲的一种领导力,也就是要求指挥员要亲自鼓动战士,要有带领的作用,要能够调动队伍的激情,这就是一种领导力的体现。
林彪的指挥艺术,从提高指挥者的个人能力到建设一支有战斗力的队伍都有涉足,体现了林彪对战争艺术的一种全面理解和把握,值得我们学习。这些指挥艺术与企业管理也是相通的,我们的管理者也可以对照自己的行为进行检查,努力改进自己的工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