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书店里充斥着各种形形色色的职场“圣经”呀、“宝典”呀、“定律”呀、“指南”呀、“秘方”呀、“秘笈”呀什么的,各路大师们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纷纷指点迷津,看得人眼花缭乱。由于工作的关系,这样的东东我看过不少,但大多只是浏览一下而已,因为大多数这样的书籍都是一些剪刀加糨糊之作(现在是复制加粘贴)。抄就抄呗,只要能
抄在点子上也行。但问题就出在这里了,大多数书籍都是抄老外的,陌生的环境、艰涩的理论加上生硬的翻译腔,也不管中国的文化和企业环境与外国根本就不一样,抓起老外的膏药就往中国人肚脐眼儿上贴,这不是病急乱投医嘛!
最近有一本号称是中国本土的职场手册:《这样的员工老板喜欢——中国职场生存法则66条》(张舒彧、李波著,中国商业出版社2004年5月出版),它开宗明义地标榜自己是中国第一本基于本土文化背景、培养本土职业精神的书籍,是专为中国职场人士量身定做的职场宝典。瞧瞧,这话说得可够大的吧!
没吃过猪肉还没见过猪跑吗?我感兴趣的就是怎么“跑”。看完这本书,我有几个感觉。首先,作者的心态是健康、平和、积极的。作为一个混迹于职场多年的“老油条”,我看过不少这种与其说是教育不如说是教唆的“职场文化膏药”,大多充满了阴险市侩的心理,教人学会眼观八路,耳听四方;教人八面玲珑,左右逢源;教人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甚至不惜损人利己。总之一句话,明哲保身是上上策,世故得像个城市门板户小市民。为了那点蝇头小利,活得像个政客,累不累呀?这样的书很容易引起猥亵的读者的喝彩,但也会引起正经的读者的置疑和抵触——它的充其量是单赢。而本书的作者张舒彧和李波,则以坦诚的态度,将职场的“潜规则”拿到桌面上来说,钱就是钱,利就是利,友谊就是友谊,本性就是本性,毫不躲躲闪闪。直面问题的目的就是为了解决问题、扬长避短,争取职场的双赢和多赢。
其次,它是原创的,没有一个案例是外国的,没有一条语录是引用别人的。作者对中国文化中不利于现代企业文化的糟粕做了一些深入地分析和梳理,比如“吃大户心态”、“仇富心态”、“均贫富等贵贱心态”、“非暴力不合作心态”等等,消除这些消极心态是建设现代企业文化,树立一个职场人士健康、积极向上心态的关键。作者切中了中国企业文化的要害,把准了中国职场文化的脉搏,这样就找到了祛除职场弊病的药方。
最后,作者的建议在实际操作中是十分可行的。作者作为资深职场人士,对中国的企业文化和职场环境深有体会,加上其专业的优势,因而提出的建议都是中肯而实际的。特别是他们以“老三篇”的形式,将职场人士的核心素质:做人、做事、技能一网打尽,并以讲故事的方式使他们的“说教”具有了人情味和说服力。
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衡量,我觉得《这样的员工老板喜欢》确实遵循了难得的多赢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