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帝禁止学生们读任何关于公共科学或工商管理的书籍,除非它们已经被明确归类于幻想类书籍”,C·N·帕金森在1958年出版的《帕金森定律》中写道。对于50年代的知识分子而言,嘲笑大公司的官僚主义是一种时髦。马克斯·韦伯在20世纪初还认定的作为文明象征的“官僚体制”正变得令人窒息,从经理层到普通员工,他们都是毫无生气的“组织人”,直到1970年,罗伯特·汤赛德还在管理学经典《提升组织》中嘲讽道:“在普通公司里,管收发的小伙子、总裁、副总裁和速记小姐有三个地方完全相同:他们都很驯良、厌倦和无聊,他们被深深地陷在组织结构图的框框里,沦为私人和公共等级制度的奴隶。因为这些制度无人可以改变,所以他们将永远没有感情地运转下去。”
维克多·卢姆在50年代投身于组织研究时,一些富有远见的思想家已开始冷静思考如何将冰冷的制度人性化,亚伯拉罕·马斯洛提出了“人的自我实现”与“五个需求层次”的人本主义。“他深刻地影响了我”,卢姆回忆说。此外,流行于50年代的一些基本研究方法,比如大量的访谈案例的方法也奠定了卢姆后来的研究方法,值得一提的,阿尔弗雷德·金赛利用类似的方法写作了《金赛性学报告》。
在1957年从密歇根大学获得“组织心理学”(organization psychology)博士学位时,维克多·卢姆加入了赫伯特·西蒙所缔造的潮流中。荣获1978年诺贝尔经济奖的西蒙在1947年出版的划时代作品《管理行为》中否定了古典厂商理论关于企业家是无所不知、极度理性的假设,取而代之的是一批相互合作的决策者,他们的合理行为的能力因为对其决策的全部后果认识不足,以及个人与社会的联系而受到约束,他们无法寻找到最佳答案,只能满足于一个差强人意的结果。
在过去的40年间,维克多·卢姆见证了他所说的“组织”的变迁。层层压迫、相互牵制的组织正让位于一种更平面化与强调自我更新的形态,就像彼得·圣吉在90年代创造的风靡一时的名词:“学习型组织”。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4-9-9 15:58:59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