栖息谷-管理人的网上家园

国家战略模式与中国十二五期间的崛起

[复制链接] 1
回复
560
查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楼主
跳转到指定楼层
分享到:
发表于 2012-3-12 08:51:3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国家战略模式与中国“十二五”的崛起之道
                              
1
导航图
第一节  国家层面战略模式大调整
21世纪已经把社会推进了不确定性的轨道,各种不确定性之间跨层次,跨领域,跨范式的化学反应此起彼伏,传统的战略规划手法,投资,并购手法在严酷的挑战我们。因此在讲到集团战略,必须有一个基本的认识,企业大到一定程度的话,它受到整个国家战略的制约,小的话最终会受到国家战略的影响,国家战略一般有八种模式。


26-2
国家战略的模式
一、海洋模式(比较优势学说)
所谓海洋模式,这种国家遵照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的忠告,忠诚地和别的国家之间形成一个比较优势的分工,善于干什么就干什么,全球国家之间可以优化配置,擅长有劳工的出劳工,有资源的出资源,有专利的出专利。整个形成一个国际范围劳动大分工,然后再把产品出口到发达国家去让他们消费。穷困国家也挣到劳工费了,发达国家也给设备和污染找着地方了。这就是所谓的海洋模式,又称比较优势模式。
这个模式直接带来的是有些国家变成了国家打工者,事实上在产业链分工里面是有优劣的,真正控制着标准、控制着技术、控制着上游的、控制知识产权的国家,对下游分工合作的国家有着强烈的制约权和话语权,而处于产业链低端的国家只能被动的忍受和被奴役,所以海洋模式或者比较优势模式某种程度上是一个洋奴模式。近些年很多国家,尤其是拉美国家,最初采取的就是海洋模式发展战略,现在开始逐渐意识到这个模式带来的可怕的灾难,开始要调整这个模式。
二、大陆模式
所谓大陆模式就是农村的农民进城打工,打到工以后把钱寄回乡下,乡下也得到发展了,城里面的城市化建设也得到满足了,双方都得利了,这个往往适用于那种内陆型国家,具有广大的农民,少量的城市,主要问题在于要如何实现收入的再分配,如何实现经济的流动就形成了进城务工模式,目前中国的沿海就是结合海洋模式,综合海洋模式和大陆模式两者特点的一种发展模式,一方面对国际的对华投资实行三来一补,产业链分工,做国际大车间加工厂,也因此不自觉的成为了“世界工厂”;另外一方面把大量的不发达地区的人口吸引到我这里来形成再分工,形成再分配。大陆模式是中国从最初改革开放到目前快速发展必然要经历的痛苦模式,大陆模式仍然是一个没有出息的国家发展模式,只是一个简单的财富分配的模式。
三、山地模式
山地模式顾名思义是内陆和山地居多的国家采取的一种模式,山地模式这种国家往往比较硬气,自力更生,不依靠他人,硬从基础做起,把一个工业体系乃至多个关联的产业体系搭建起来,从而突破技术封锁和产业壁垒,直接切入高利润区。比如说瑞典能够把化工医药产业能够攻下来,就是因为凭着它不懈的努力。山地模式认为做比较优势、做加工、做贸易,简单地让农民进城打工没有什么巨大的意义。一个国家要崛起必须要进行研发,比较要进行创新,然后创新了以后再去和别的国家搞分工、搞贸易时,其实仍然拥有发牌权和顶端优势。这种模式在于自主创新的优越性,同时也要忍受创新初期的痛苦,这种发展模式需要国家长期的持之以恒,对于中小国家比较适应,可以进行全国范围的鼓励支持,而对于大型国家,则往往无法进行如此长期的阵痛。
四、基干产业模式
全世界产业数量庞杂,但是并不是所有产业之间地位是平等的,有一些产业特别基础,掌握了这些产业才有可能掌握下游产业,才能掌握一些应用性的产业,所以有一些产业是整个经济的根基。比如说重化业、钢铁、核工业,装备产业,飞机制造、生物产业、基因产业等等,它们是所有产业的母产业,甚至有人把它叫做母机。有了母机才能生产出机器来,才能生产出装备来,装备才能继续生产产品,所以一个国家在社会上,在全球要活下来,不是简单地去做做一般性的产业,甚至这个服务产业就可以了,它必须要掌握基干产业,如果掌握基干产业,你在全球产业链分工过程当中才有发牌权。如果别的国家对你进行封锁,你也有自力更生的一个根。但海洋模式给很多国家幻想,似乎用不着进行基干产业打造也可以,日本在这一问题上的认识和做法清醒的令人可怕,日本吸收引进国际上的现金技术,消化吸收再进行转化输出,建立了自己国家的基干产业,世界上唯有日本可以完全绕过美国而能够完成所有的产业功能。
五、基干产业+科技模式
国家拥有基干产业可以保证自身在任何时候都能自力更生,在国际化的过程中拥有发言权,但基干产业的塑通过推动知识产权,不断地创新,基干产业的创新和升级会带来下游产业的普遍升级。如德国的母机战略,储备大量的技术创新知识,不断的小碎齿的更新母机,逼迫下游产业不断更新自身产业设备,通过这种方式,进行国家的财富掠夺,基干产业辅之以科技创新模式,大口径储备创新动力,小规模、长周期的通过基干产业进行科技输出,这是产业链链主国家的战略,也是全球产业掌控者的战略。
六、基干产业+科技+金融模式
基干产业有科技进行创新的推动,仍然局限于国内自身资源的积累,辅之以金融模式,进行全球资源和资本的经营,以全球资本进行全球资源运作,比如说美国就用的是这样一种模式,,既能够把基干产业做出来,围绕着基干产业还不断地形成很多知识产权、专利,向全球兜售,如果不承认国家的知识产权,或者对知识产权以及知识产权背后的基干产业不认可,就会通过金融武器进行进攻,直接进行资本的掠夺,减少产业中实际的资金流动,而缺乏基干产业、又没有创新的国家面对如此形势,完全没有抵抗之力。
七、联盟与互补模式
很多国家意识到,即使我掌握了基干产业,即使我掌握了科技,即使我形成了我国家强大的金融能力,但是独木难成林,除了少数霸权主义国家以外,大部分国家的能力是有限的,所以很多局部国家对于结盟、联盟,形成强大的互补,地区形成一个封闭的贸易体系、文化交往体系、军事互助体系、政治交流体系,有强大的兴趣。东盟十国是一个,欧盟是一个,前苏联是一个,美国和加拿大、墨西哥的大交易体系是一个,日本之前探索过的大东亚共荣区是一个,等等。那么这种贸易联盟及互补模式,事实上是国家发展到一定程度,中小国家,中弱国家,发现自己打造不出完整的基干产业,自己也形不成强大的科技模式和金融体系以后,退而求其次,所进行的一种基于大文化认同,地源政治的一种类国家行为,他超出了简单国家的行为,但是只有他们构成联盟的时候,我们才发现,他们把战略纵深拉大了,他们拼出了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强势国家的一种版图,能够跟超级国家对垒博弈,这是当代国家战略发展的一个新趋势。
往下来看的话,这种合纵与连横之道会持续进行,以美国为首的,美国和东欧,美国和日韩,美国和环太平洋国家,美国推行的中东马尔他之音,等等,是一种典型的合作,以美国为核心,整合国际上的所有国家联盟或地区联盟,他是一级化运作,强化美国霸权的锁定,延续美国长长的统治期。而地区的各个国家之间的局部联盟,一方面是对国际霸权的回避,另外一方面,是想形成一种独立的,与其他国际经济体叫板,同时又能够获取利益,既开放贸易,又在局部产品,局部产业上内部锁闭式贸易,既想享受国际化的好,又在一定程度上克服国际化劣势的一种首鼠两端的一种投机性运作。但是在国际体系,从所谓的G7G8G20尚未确立,G2,美国和中国都不承认,G3,美国、中国、欧盟模式,正在形成的过程当中来看,在G3的空白处,在G3威力不能共同到达的地方,在G3势力不均衡的地方,出现大量的联盟与互补型国家战略,这是势在必然。国与国之间进行联盟互补,各自取其所长,进行强强联合,比如说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东盟十国等等,国家与国家之间构成一个联盟,互相零关税或者低关税,贸易畅通往来比WTO有效多了,而且能够形成局部竞争力。欧盟就是典型的一个国家间联盟。
八、国家控制力模式
美国通过IMF(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联合国北约等等,延伸出的像八爪鱼一样的手基本上在全球牢牢树立了它的霸权,它的霸权非常不容易推翻,而它将会持续地扩张它的霸权,所以就本世纪包括下个世纪,人类史上最重要的一件事情,仍然是美国的兴衰,尤其是我们所有的人都是想看看这个霸权到底是怎么衰落。
围绕国家的战略,不仅中国在推科学发展观,事实上各个国家都在推类似科学发展观的东西,英国呼唤创意产业的出现,欧洲推崇更新的科技型产业的出现,绿色产业的出现,包括欧洲鼓励宜家,家乐福等公司的全球化运作等等。甚至各国政要围绕着他们国家的核心企业的全球化,做很多穿梭外交。这都属于各个国家正在推行的类科学发展观似的,一个国家大背景。目前中国居然没有一个国家战略,只有五年规划、其实只是个经营计划,这统筹和指导不了一个偌大的中国的而发展。一个国家起码必须跨越几十年进行思考,更何况大国,乃至面临复杂环境的大国更需要一个国家战略。比如俄皇彼得遗嘱对俄罗斯发展的指导持续了二百年,而著名的德国皇帝威廉遗嘱也指导了德国一百多年的发展。中国经常说缺少金融战略,能源战略,外交关系战略,南海战略等,其实骨子里面是没有一个总体思考,老想拿局部战略来拼成一个总体战略。偌大的国家,如此复杂的战略环境,我们的对手有剽悍的武装到牙齿的国家战略,面对未来我们该怎么办?
                       3
十二五期间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模式
第二节  发展中国家崛起战略——螺旋上升
发展中国家丧失处于优势地位的发展机会,面对激励竞争的全球市场,国与国之间的明争暗斗,弱势国家如何进行崛起是我们必须要关注的话题。弱势国家的崛起战略主要是采用螺旋上升的方式,大概分为十二大战略——某次战争制胜(制负);接受考验,形成野心;寻求制胜模式;追求战斗力要素;自觉研究战斗力要素;自发发展战术;疆域和时间因素使战术视野上升成为战略;自觉追求战略;自觉完善战略思考;自觉形成区域战略;自觉追求生态联效应;自觉发展战略思想。结合当下世界经济的情况,我们主要从自觉追求战略、自觉完善战略思考、自觉形成区域战略、自觉追求生态链效应、自觉发展战略思想进行分析:
4 螺旋上升式战略--弱国的崛起战略
一、自觉追求战略
国家作为一个地域和政体,不仅仅发挥行政职能,更要对自身有着长远的规划,形成国家层面的战略,对国家的长远未来进行规划,俄国彼得大帝的国家战略规划、德国威廉遗嘱对国家的规划,都是横跨时空的大格局观,是国家战略和意志的体现。反观中国,浩浩大国,却没有自身的国家战略,只有规划,因此,我们中国要进行长远的可持续发展,首先要主动追求制定国家级战略,从国家的层面规划未来的走向,这种主动追求国家战略的意识和做法,是发展中国家在未来世界竞争格局中立足和发展的首要前提。目前很少会有通过某次战争的的胜败进行国家地位的扭转,更多的是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利益博弈,进行优势的抗争,这主要体现在国家是否有自身的战略,是否能从国家战略的角度进行利益的取舍。
二、自觉完善战略思考
国家战略是具体执行的指引,而对战略的思考是发展中国家最为缺少的,在世界国家博弈的今天,利益必须要进行取舍,取舍的原则是什么呢?国家战略层面思考。符合国家战略的利益是要想尽一切方法去取,对国家战略没有主导作用的利益可以成为谈判的筹码,甚至可以舍弃,这才能使得在国家博弈的舞台上,有的放矢、进退自如。
三、自觉形成区域战略
国家战略对外是进行国家博弈的行事准则,对内是国家发展的宏观指引,国家增强自身竞争力、提高国民待遇需要拉动经济的增长。国家经济的增长不是疯狂地推动出口、加大投资、拉动内需,也不是计划经济的全盘统筹,而是需要根据国情,以国家层面战略为指引,进行国家的区域战略规划,全国行动一盘棋,为国家战略服务,以国家战略指引区域规划,以区域战略带动经济发展,这才是发展中国家未来崛起的重要支撑。
四、自觉追求生态链效应
集团企业的发展最高形态是构筑商业生态链,自己成为生态链的链主或是影响者,而国家级别的战略也是要追求国家生态链的构建。美国作为世界霸主,以美元、石油、科技等捆绑其它发达国家,绑架发展中国家,进行全球财富的掠夺,构筑了全球国家间的生态链,自己作为链主坐享其成,享受其它国家发展带来的收益。作为发展中国家,在国家博弈中,无法逃避生态链的牵绊,需要主动融入全球国家生态链,追求生态链效应,自发的寻求国家战略层面的优势资源,通过战略优势的积累,逐步提高自身在国家生态的影响。
第三节  国家战略的主要内涵
战略体现的是,处于国际无政府状态中的国家综合运用各种力量以实现国家利益和目标的规划,是以国家和政府的角度、立场观察问题、解决问题的一种方法,它的核心目标是国家利益,基础是综合国力,手段是战略方法和谋划,针对的是处于民族国家体系中的祖国与外部世界的互动。大战略的主要内涵包括:
5 国家战略的主要内涵
一、战略的主体是国家
作为现代民族国家在世界舞台做事情和思考问题的方法和内涵,大战略的主体是国家。大战略的制订者和实施者是现代民族国家通过合法性的国内政治进程所确认的决策者和实施者。
二、战略反映了国家同外部世界间关系的实质
这一实质是由民族国家作为国际政治的基本单元和国际无政府状态这两个基本事实确定的。看待和观察这两个基本事实的方法和角度是多种多样的,甚至还存在着一些否定这两个基本事实的观点和流派。但是,由于几百年来国际政治结构的连续性,现实主义是观察和看待这些基本事实的最持久和最主流的方式。
三、战略的出发点是国家利益
国家利益是大战略的出发点。但是国家利益是有层次的。为使有限的战略资源能够有效地保护最重要的国家利益,就必须要对不同国家利益的重要程度进行分类和排序。
四、战略使用的手段具有多样性
国家目标具有层次性和多样性,同时,一个目标也可以对应多种手段。大战略在指向大战略目标的实施过程中,可以交替使用多种手段。为此既要使用不同的手段,又要对不同手段之间进行协调。政治、经济、军事、外交都会成为完成大战略目标的手段。
五、战略思维方式体现在对一系列重要关系的把握之中
作为国家进行战略思维的方法,大战略还表现为大战略思维方式。大战略思维方式的内涵就是根据战略思维和大战略内涵的内在要求处理和把握好一系列的关系。具体说来大战略要求把握事务的优先次序、全局和局部、整体和部分、长远和短期、理性和情绪、收益和成本、目标和手段、当前与未来等一系列重要辨证关系之间的平衡。
第四节  国家大战略的四大原则
6国家战略的四大原则
一、不战而胜的原则——战略本质
战略的最高境界是不战而胜,其次是小战而胜。不战而胜的思想来源于我国《孙子兵法》“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的思想,在《荀子》等其他著作中衍生为“不战而胜”和“兵胜于庙堂”的思想。大战略是对军事战略的超越,实质上就是超越战争。不战当然不是真的“不战”,而是打政治、经济、外交战;而且这种政治、经济、外交战也是大战略所要超越的,即通过政治、经济、外交的联系和合作,促使其他国家服从自己的意志,即实现真正的不战,这才是大战略的奥妙所在,也是大战略的最高境界。上述两层意义上的不战,是大战略所追求的两种境界。国家大战略要促成就是这种效果,在国家战略的宏观指引下,通过多种手段进行博弈,在平静的表面下进行各种利益的争夺,促使自身国家意志的实现。
二、全局性原则——战略需求
全局由方向、部分和时节构成。毛泽东说过:“战略的胜利取决于战术胜利的这种意见是错误的,因为这种意见没有看见战争的胜败的主要和首先的问题,是对于全局和各阶段的关照得好或关照得不好。如果全局和各阶段的关照有了重要的缺点和错误,那个战争是一定要失败的。”关照全局不仅是军事战略的要求,也是国家战略、国家安全战略乃至大战略的共同要求。关照大战略全局,首先要对各个局部有详细的了解和把握。全局是对局部的统领,局部是全局的基础。通过详细了解局部,找到各个局部之间的联系,进而把握全局,才能统筹安排好各个方面和各个阶段的关系,使全局协调运转,朝着预期的战略目标和方向努力。其次,要科学预测全局的发展。毛泽东曾指出过:“战略指导者当其处在一个战略阶段时,应该计算到往后多数阶段,至少也应计算到下一个阶段。尽管往后变化难测,愈远看愈渺茫,然而大体的计算是可能的,估计前途的远景是必要的。”再次,把握战略重心推动全局发展。所谓战略重心是决定大战略全局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一定时间和空间内可表现为:主要战略目标的取得和主要战略方向的行动;承上启下的战略枢纽和战略转换的时机;承担主要任务的力量等。在一定时间和空间范围内,战略重心只能有一个,而不能多个,多重心则无重心。战略指导者应从全局出发,找出对全局具有决定意义的环节和方向。以战略重心为核心,集中力量,推动全局朝预定目标发展。
三、目标与手段相适应的原则——战略基础
大战略是由战略目标、战略原则和战略手段构成的。战略手段基本上由两部分构成:一是力量。这是战略的基础;二是力量运用的方式、方法、途径等,即政策和策略。相当于军事战略中的战役法和战术。安德烈·博福尔总结了目标与手段之间的五种关系:目的有限、手段充足;目的和手段都有限;目的重要、手段有限;目的多种、手段缺乏;目的重要、手段强大。这五种关系实质上可以归纳为三种:一是目标超出手段能力范围;二是目标低于手段能力;三是目标与手段平衡。目标超出手段能力范围,有可能造成巨大损失,甚至是灾难性后果。战术上的损失,可以通过战役、战略来弥补,但战略上的损失将是根本性的。对于大战略来说,这种损失导致的将是国家生存面临严峻考验,这种关系实质上是拿国家命运做赌注。目标低于手段能力,将造成巨大的资源浪费,对于国家安全也不利。在上述三种关系中,战略指导者应力避目标超出手段能力范围,力争目标与手段的协调。
四、争取和保持主动权的原则——战略关键
大战略是一种筹划和指导,筹划和指导的关键是夺取和保持战略主动权。所谓战略主动权是指行动的自由权。战略主动权以力量为基础,但又不完全依赖力量。首先,对力量要有正确的认识。战略中的力量是一种现实的力量,不是一种潜在的力量,也不是一种绝对的力量。现在有些学者在研究大战略时,动辄以综合国力做比较,综合国力当然极为重要,但仅仅停留在这方面,会导致以下结果:就是综合国力强的国家永远安全,大战略的实施永远顺利,永远拥有战略主动权。显然,事实并非如此。综合国力弱的国家同样能够制约强大的国家,从强国手中夺取战略主动权。关键是要在大战略全局的某个方向、某个时节或某个结构上形成力量优势。这是一种现实的力量、一种相对的力量。其次,要注意谋略的运用。军事战略讲求谋略,大战略同样如此。谋略的作用在于它是精神通过实践转化为物质力量的重要环节,是通过斗智所产生的制敌妙策。通过谋略的运用,实现双方力量的转化,进而夺取战略主动权。
国家战略是发展中国家进行崛起的一个路径和手段,但我们要清醒的认识到,国家战略固然重要,但却不是推动国家扭转劣势、奠定胜局的本源动力,长期以来,有许多国家的决策者和国际关系研究学者们都认为:国家之间的竞争本质上就是国家大战略的竞争。于是,各国竞相花费大量人力物力研究和制定其国家大战略,但就在各国国家大战略制定的层次高度和完备程度日益趋同的同时,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差距依然客观的存在,甚至呈现出越拉越大的趋势。究其原因我们发现,从全球视角来看,国家之间的终极竞争绝非大战略的竞争,而是国家管控体系和管控能力的竞争。国家大战略仅仅是国家管控方向的一种主观反映,它不能也无法替代国家管控对国家竞争和发展所起到的决定性作用。
第五节  国家崛起的源动力——国家管控
国家战略利益是主权国家生存和发展的需求,是制定和实施国际战略的依据和根本原则。国家战略利益兼具客观存在和主观认识两个层面,即国家战略利益本身是客观的,但对国家战略利益的认识尤其是国家领导人对外部环境趋向的反应,形式上表现为主观意识存在。国家战略利益在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也有不同的侧重点。对国家战略利益的判断不同,必然导致战略资源配置和对外政策方面的极大差异。国家战略利益是一个逐步实现的过程,要随着外部环境的改变而做相应的调整。决定国家战略利益有国内、国际两种因素之分,有既定变量(如地理位置、自然资源、自然禀赋等)和流动变量(如国民素质、经济绩效、国际影响力等)之别。其中,国内因素起决定性作用,但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化和中国的进一步对外开放,国际因素对中国国家战略利益的影响大为提高。
经济利益、政治利益和安全利益构成国家战略利益的基本核心。其中,国家经济利益是所有国家战略利益的物质基础,政治利益是经济利益的集中体现,而安全利益则是政治经济利益在国家关系中的延伸。三者构成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矛盾统一体。随着国际化的发展,国内政治的国际化和国际政治的国内化相互作用,国家战略利益的内涵和外延在演变、在拓展,社会利益和国际利益在国家战略利益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
7 国家管控的框架
中国的国际环境和中国同其他国家的实力对比关系是影响中国国家战略利益的客观因素,它在一定意义上规定了中国国家战略利益的外在限制范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国际战略思想发生了重大变化,特别是从意识形态的理想主义转向了务实的经济优先的理性主义,从意识形态的国际主义观念开始转向国家战略利益至上。
但勿庸置疑,中国同其他大国在自然资源、经济资源和地缘战略等方面存在着剧烈的竞争,在政治制度和文化价值观上与西方国家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这种限制性因素意味着,中国的国家战略利益是攻防并举的。
冷战结束以来,关于国家利益的探讨不绝于耳,而美国著名学者和高级政府官员对美国国家战略利益进行了争论和探讨,就如何促进美国的国家战略利益提出了一系列政策建议,这些对我们有着深刻的借鉴意义。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对中国的国家战略利益进行分析,探讨国家战略利益的维护与拓展之道益发具有了必要性。
国家战略利益是一个整体,其中经济利益、安全利益、政治利益、社会利益、国际利益都是根本性的国家战略利益,它们相辅相成,互相影响,在不同的时段、不同的国内国际背景下有不同的作用。对达成中国的国际战略目标而言,以上几个方面缺一不可,他们之间不仅仅是相加关系,也存在着某种乘积关系。
当然,不同战略利益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矛盾冲突,在协调他们之间的关系时,需要统筹考虑国内、国际因素和影响,从全局着眼,从长远利益出发,灵活处置。国家利益的维护,重在根本战略利益和长远战略利益,不应着眼于一时、一事,对不涉及国家根本利益的国际事态要密切注视,并适时表达自己的看法,但不必做出强烈反应。中国国家战略利益的维护,应该体现出大国眼光、大国气魄、大国风度。(华彩咨询白万纲)
沙发
发表于 2012-3-12 12:42:17 | 只看该作者
抢沙发 ,楼主辛苦了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