栖息谷-管理人的网上家园

楼主:lixmin9999 - 

管理中的几多问题,几多答;摘录分享。

[复制链接] 43
回复
6254
查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21
 楼主| 发表于 2011-12-6 09:46:13 | 只看该作者
实际上,还有一种左手握着“鱼竿”、右手拿着“渔网”的,结合了“钓鱼”与“捞鱼”两派所有优点的“派别”在。我称其为“综合派”,这一派别的销售人员可以被称为“超级”销售人员。每一家公司都会或多或少的存在“综合派”高手,他们不但业绩突出而且十分稳定,往往他们只凭借一己之力就能够达成一个业务部门三分之一乃至于过半的业绩量。

       业务”这玩意儿,就算“悟性”与“灵性”再差的人,干的时间久了,也能“上道儿”,也能掌握丰富的经验与技巧。而“捞鱼派”的“拙”劲儿与“踏实”劲儿才是真正“千金难买”的宝贵品质;相反,“钓鱼派”的人往往生性懒惰,最要命的是,他们那喜欢“耍小聪明”的缺点可不是那么容易改掉的,甚至于随着时间的流逝会越来越严重。因此,对于“钓鱼派”员工,我往往反倒不抱太大的希望。

  会“钓鱼”固然好,但是千万别把手中的“渔网”扔掉。
22
 楼主| 发表于 2011-12-6 09:47:21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lixmin9999 于 2011-12-6 09:52 编辑

管理也有“速度”吗?

  “管理”的“速度”问题包含两个方面的意思:
一个是“快速的执行”,即执行力的“速度”问题;
一个是管理“创新”的速度问题,即,只要某种制度或管理方式已经出现了明显的“老化”,就要毫不犹豫地立即予以创新,绝不拖延。


每一个“管理创新”都要经过深思熟虑,都要从现实出发并能够解决现实问题。但是,事前过多的犹豫、过多的评估,往往会让“管理”失去“速度”优势,让“管理创新”失去最宝贵的时机。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因噎废食”的道理。“想”不如“做”,永远不要对一件尚未发生的事情说“不行”,世界上有许多“必然”因素,也会有大量的“偶然”因素,哪怕是一件你曾经做过而失败的事情,随着时间、地点、人物及其他环境因素的改变,也许依然会有成功的可能。所以,“做做看”,比“想想看”永远重要一百倍。“不做”,你就永远不知道它是否有“成功”的可能。
管理的“速度”问题也有它的相对性。一个通过“实验”或“实践”证明了是好的东西,是要有一定的“保质期”的。在这个“保质期”内,不应该再做“大动”,顶多是小的“调整”。但一旦“保质期”将过,管理者一定要第一时间敏锐地洞察到,并要在第一时间拿出果断的手腕予以创新。只有能够做到这一点的管理者,才能永葆管理的“青春”。
  与时消息,与时偕行,与时俱进。
23
 楼主| 发表于 2011-12-6 09:54:49 | 只看该作者
“平平淡淡才是真”吗?

  任何一种形式的“因循守旧”和“抱残守缺”对企业而言都是致命的。

    真正有“想法”的人,都是能够“脚踏实地”的人。因为他脚踏实地地“行动”了,所以就会从自身的实践中感触良多,就会有一种强烈地改造自身实践或周遭环境的“冲动”,因此才能真正地成为有“想法”的人;反之,不能“脚踏实地”而“想法”多多的人,充其量只能算是“拍脑门儿”主义而已,顶多称得上是一个“双脚飘在空中的”、喜欢做“白日梦”的人

     
24
 楼主| 发表于 2011-12-7 11:02:11 | 只看该作者
你要折腾!
1           一个好的管理者,必须是一个“能折腾”、“会得瑟”、喜欢出“幺蛾子”的人。只有具备这种“特质”的管理者,才配称得上是一个“有激情”的管理者,也才有可能带出一支“有激情”的团队。
也许这样的“得瑟”与“幺蛾子”也会时不时地给员工带来某种困扰,但只要出发点是好的,氛围是民主的,是真正为员工与企业利益的双赢关系服务的,那就值得鼓励,值得赞赏!
抛开顾虑,别怕捅娄子(因为天底下没有几件不经过“捅娄子”的过程就能弄成的事儿),或者说干脆豁出去“捅”他几个“篓子”,大胆地得瑟一下!因为当你这样去做的时候,你的胸中肯定澎湃着一种滚烫无比的东西——人们叫它“激情”。只有会“折腾”、常“折腾”的领导才能带出一支真正有“激情”的团队。
  
  实际上,每一个管理者都会在实际工作中遇到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员工“激情”的“可持续性”问题。无论“开始”时是一个多好的东西,多令员工“激情澎湃”的东西,当员工逐渐熟悉,并最终彻底“适应”了它的时候,总会演变成一种“例行公事”——“激情”已经在员工的“麻木”中悄悄地溜走了。当员工失去“激情”的时候,会发生什么?
“惰性”开始滋生,“动作”开始走样,员工慢慢学会“偷工减料”——企业开始逐渐走向“下坡路”。
因为人都是喜欢“新鲜感”与“刺激”的,只有经常性地感受到这种“新鲜感”与“刺激”,员工才有可能相对“长期”地维持住自身的“激情”,反之,任何一种“一成不变”都会不同程度地“扼杀”激情。
25
 楼主| 发表于 2011-12-7 11:07:37 | 只看该作者
但是,“折腾”也有“折腾”的方法与技巧,不能“瞎折腾”、“乱折腾”。有些东西一旦被证明有效,或相对定型下来时,一定要保持一段时间的“稳定期”,如某些重大的制度、政策与流程等;有些东西则可以相对频繁地“创新”,如某些非核心的流程与制度、各种技术、业务“比武”活动以及员工的业余文化生活等等。就是说,“折腾”一定要有层次感,有侧重点,要层层推进,相互呼应,全面发展才会真正有效。忽视了哪一点都无法取得预期的效果,甚至有可能带来反效果。

打个比方,有些企业为了激励员工,设立了“定期旅游制度”,甚至是个别优秀员工的“海外旅游、休假制度”。受益于这些制度,许多优秀的员工在年终时可以获得国内外旅游、休假的奖励。这本身是一件好事,确实有利于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对企业的忠诚度,但是,如果这些福利制度不与其他的“制度创新”结合起来的话,其效果也许只能是昙花一现(员工从国外旅游、休假回来后,又会回到那个令他过度熟悉且已经开始“厌烦”的环境中,很快就会失去从国外的旅游胜地“充电”后带回来的“能量”,迅速恢复从前的“疲软”状态),或者更加糟糕(从“天堂”又回到“地狱”的感觉是异常痛苦的,不但不能够让员工“收心”、安心工作,相反会令员工愈发“厌恶”自己的工作,从而造成工作状态更加低迷的后果)。可见,如果处理不好,企业会落得个“赔了夫人又折兵”的下场,花了钱都讨不着好。

因此,不从全局看问题,不从整体上去考虑制度的调整与创新,仅仅以为偶尔或定期组织一些活动让员工“爽一把”就能轻而易举地帮员工找回“激情”是一个极端幼稚的想法。任何一种已经让员工高度“疲劳”的制度,甭管有多重要,有多核心,到了一定的时候也必须进行“创新”。

  实际上,一提到“创新”,很多管理者就会发怵,他们总认为“创新”就得“大刀阔斧”,就得“180度”才行。其实不然,“创新”的含义很丰富,它并不一定意味着对既有事物的“彻底颠覆”,有时一些小的“幺蛾子”就足以起到为员工带来“新鲜感”与“小刺激”的效果。关键在于一定要经常性地琢磨、实施这些无伤大局的“小幺蛾子”,其目的只有一个:让员工不“腻”,或少“腻”。其实不只是企业管理工作,即便是我们普通人在日常生活当中,也总会遇到“时间一长就会腻、会烦”的现象,而我们总是可以轻松地找到许多让我们对生活永葆“新鲜感”的“调整方法”。比如说,如果你没有实力或条件经常搬家,你可以偶尔抽出一两个小时的时间来“得瑟”一下,通过改变一下家里的“布局”为自己争取一些“新居”的“小新鲜”与“小刺激”;如果你认为自己的电脑桌面画面呆板不堪,你可以经常从网上下载或自拍一些有趣的图片来做更换……等等。可别小看这些“小工夫”与“小幺蛾子”,它们对维持人们宝贵的“激情”来说有着巨大的现实作用。而我们的很多管理者却往往在更为重要的企业管理工作中将这些他们在生活中的“小伎俩”忘得一干二净。
26
 楼主| 发表于 2011-12-7 11:09:05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lixmin9999 于 2011-12-7 11:11 编辑

举一个例子,我在日本留学的时候曾经在一些工厂打过工。众所周知,日本的工厂大都采取“流水线”生产方式,每个环节与工序都异常简单,不需要技巧并且不停“重复”。在这种环境下工作的工人,他们的工作过程本应“枯燥无比”才对。但是,日本的企业就有方法做到让工人不感到那么“枯燥乏味”。他们采取的办法是:首先,培训工人掌握所有车间及流水线上各工序的操作方法;然后,厂里为每个工序都编上号,每天都让工人以完全不同的排号顺序进入生产线;最后,每隔一段时间,比如说三个月,让员工更换一次车间与生产线,一切从头开始。通过采用这种方法,使员工每一天上班前都无法事先预知当天的工序顺序与工作内容,每一天心里都充满了期待与兴奋,有效地解决了员工“审美疲劳”的问题。

  日本南国丰田经销店的老板就是这样一个善于做“制度”创新,而且是“小创新”的人。他有一句名言“我最兴奋的事情就是听到员工说‘不知道老板整天都在琢磨点什么,又会出什么幺蛾子’这样的话”。他认为只有这样,才能让员工对未来充满“好奇心”,每一天都过得很“刺激”。因此,他的员工可以做到二十年如一日“激情”毫不褪色,他的经销店可以做到平均每个业务人员每15分钟销售一辆新车——创造了日本汽车经销业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奇迹。


    军队,可谓是“制度”相对“僵化”,甚至于是“死板”的典型。但是,我们的军人为什么总是那么精神饱满,充满激情呢?也许有的人会说,军人“觉悟”高嘛!对这一点,我丝毫不表示怀疑。但除此之外,军人高昂的“激情”其实还另有原因。那就是,我们的部队,就像一个大火炉,从来不缺少各种各样的“刺激”和“幺蛾子”——各种“模范”、“标兵”的评比,各种“大比武”、各种“流动红旗”、各种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各种虽然辛苦,甚至于残酷,但却“激动人心”的训练……等等,都让我们的战士并不会每天都生活在“枯燥”当中。恰恰相反,他们每天的生活都充满了“刺激”,充满了各种各样的“兴奋点”,令人“欲罢不能”。这就是为什么所有当过兵的人,都不会把他们的“军旅生涯”当成是一个痛苦的“梦魇”,而是一段永生难忘的“美好回忆”的原因。
  连军队都能做到这个程度,何况是我们的企业?
  实际上,世界上本不存在绝对“折腾”不起来的企业,关键还是看我们的管理者“想不想”折腾,“会不会”折腾。
  但有一点是可以说死的 —— 如果你想成为一个有“激情”的领导,想带出一支有“激情”的团队的话,就必须要做一个会“折腾”的人。这一点没的商量。

27
 楼主| 发表于 2011-12-7 11:11:57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lixmin9999 于 2011-12-7 11:13 编辑

“厕所干净”=多卖车?

  在某种情况下,“干净的环境卫生”这一项就足以成为竞争中的“致命杀手锏”。

  这个等式成立吗?或者说,这两件事儿是一码事儿吗?写下这个题目的人是不是脑袋让门挤坏了?

  让我们做一串有趣的“推理游戏”来论证一下这个“等式”。

  如果一家汽车销售4S店的厕所很干净,它的展厅会很脏吗?不会(或,至少可能性很低。以下略);如果一家4S店展厅很干净,销售顾问会很邋遢吗?不会;如果一家4S店销售顾问都很精神,他们的工作流程会一塌糊涂,工作状态会很差吗?不会;如果一家4S店销售顾问人精神,流程与工作状态也好,这家4S店的销售业绩会很差吗?不会;……

  等等,怎么回事儿?“厕所干净=多卖车”这个“荒谬无比”、“驴唇不对马嘴”的等式还真就能成立?

  答案非常肯定,能。

  如果你还是有点“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的话,我再举一个极为简单的例子,相信你就更容易理解了。
   
    在现实世界中,几乎99%的汽车4S店的厕所都是不干净的,因此,几乎百分之80%以上的4S店都存在着相当严重,或极为严重的“管理问题”。但是有些店依然看来经营得不错,完全是因为其他的一些因素(没有竞争,吃“独食儿”;或品牌好等等)在帮忙。道理也很简单,“厕所”在中国人的概念中是一个理所应当“该脏”的地方,不管也罢。所以,如果某家4S店连这样的地方都能做到“滴水不漏”的话,其他方面会“很差”的概率就应该很小了。同样地,如果所有方面都可以做得很好,那这家店偏偏业绩不好才是活见鬼了。
  你想多卖车吗?那就先去把厕所捯饬干净吧。
28
 楼主| 发表于 2011-12-7 11:22:30 | 只看该作者
“卫生”是“打扫”出来的吗?
从现在开始,大家记要记住:干净的“环境卫生”绝不是“打扫”出来的,而是“维护”出来的。  干净的环境与卫生状况,绝对是现今任何一家企业,尤其是服务行业的企业极为重视的“核心竞争力”之一。但遗憾的是,我们的很多企业,无论是管理者还是普通员工都对“环境卫生”抱有错误的观点。致使这些企业虽然也进行了大力的培训与教育,并制定了“一麻袋”的相关制度,但是整体环境卫生状况还是得不到明显的转变。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
其实,答案就存在于一个简单的问题里。这个问题就是:“卫生”,是“打扫”出来的吗?
这个问题听起来也许有些怪异,但是先别急,等我详细解释一下你就会明白。
通常,对于卫生,我们中国人是只有“打扫”的概念,而缺乏“维护”的概念的。就是说,我们往往会有一种根深蒂固的习惯性意识——“维护”有什么必要?脏了“打扫”一下不就完了吗?或者,“就是因为会脏所以才需要打扫的呀!”所以,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见到这样的场面——嗑瓜子,瓜子皮掉了一地也不愿管;扔纸团,纸团掉在了垃圾桶的外边也无所谓……——没事儿,反正到时候我“打扫”一下不就行了嘛!
这里就有一个有趣的问题要问问你——对你来说,你要的到底是什么?是想方设法让自己时刻都处在一个“干净”的环境中这件事儿重要呢?还是“打扫”卫生这种“行为”本身更重要?
你可能会认为这个问题很无聊。但是让我告诉你,实际上相当多的人都没有搞清楚这两件事之间的关系。在我们中间,只把“打扫”这种“行为”当做最终目的,从而忽视了“环境卫生”本身意义的人大有人在。
我们的很多公司都普遍地存在着这样的现象:每天上午上班时“打扫”一遍卫生(当做“值日”进行),然后一整天之内无论环境卫生变得多么“污秽不堪”也就都与自己“无关”了,大不了下班前再安排一次“值日”——再“打扫”一遍。
让我们想想这样做的结果是什么——这些公司每天上午上班后的短暂时间,以及下班以后的时间里,环境卫生将会是非常“干净”的。偏偏白天的八小时上班时间内,环境卫生将会是非常“脏乱”的。那么,“干净”的环境到底是为谁准备的呢?既不是我们的员工,也不是我们的客户。因为他们身处公司的大部分时间里环境卫生状况是极差的。而恰恰是他们不在公司的时候,环境卫生状况处于“最佳状态”。如果我说的情况你并不陌生,那么就不要怪我出言刻薄——你所重视的,仅仅是“打扫”这种行为本身,其实你并不在乎你自己(或你的同事、你的客户)是否会时时刻刻“身处”于一个“干净”的环境当中,所以,你很变态。
  对于环境卫生而言,“打扫”这种行为本身,不应该成为最终目的。我作为一家企业的管理者,其实是非常反感“值日”式的“上、下班时做卫生”这种例行公事般的“打扫”行为的。更加反对所谓的“大扫除”行为。因为,卫生不是“打扫”出来的,而是“维护”出来的。只要我们每个人每时每刻都能注意细心地去“维护”我们的卫生环境,其实我们的卫生环境在很大程度上根本用不着“打扫”。或者退一步讲,只要我们平时注意了“维护”,其实八小时内只需随时随地地,简单地“打扫”一下即可,根本用不着当成一件多大的事儿似的大张旗鼓地干。这里的关键就在于,“维护”一定是一件“随时随地”的事儿。凡事只要能够做到“随时随地”,实际上“打扫”的工作量并不大,每个人简单地“伸伸手”就可以做到。但如果做不到“随时随地”,把“脏乱差”积累到一定程度后再“打扫”的话,工作量就会陡然增加,反而会“劳师动众”,累着大家。“环境卫生”就是这样,每个人随时随地“伸伸手”,就会令大家随时都能享受到一个干净、优美的环境;反之,如果每个人都不在意它,或者随时随地破坏一下它的话,它就会在顷刻之间变得“污秽不堪”(直到你看着都“头大”、“恶心”的程度,你也就懒得“打扫”了)。

  喜欢看日剧、韩剧的朋友可曾留意过里面的一些细节——日本、韩国的家庭主妇手里总是拿着一块抹布,她们总是随时随地地擦擦这儿、抹抹那儿,哪怕接打手机电话时都是如此。因为她们已经养成了“维护”卫生的习惯,因此对于她们来说,找个“专门的”时间来特意“打扫”一下卫生反而倒成了一件挺“多余”的事情。

  2002年韩日世界杯时,中国的新闻媒体报道了一则令国人震撼的消息。50万韩国人聚集在首尔市中心的广场上为国家队助威,比赛与狂欢结束后,庞大的人群散去,地上居然没留下一点垃圾 —— 就好像从不曾有人来过这里一样。想想吧,要是在中国,这种规模的狂欢结束后,有关部门得出动多少人马来收拾残局!!!

  从现在开始,放弃环境卫生是用来“打扫”的这种错误观念吧!请大家重新树立起一种全新的观念 —— 环境卫生是用来“享受”的,所以她更需要我们的“维护”。
29
发表于 2011-12-12 16:43:13 | 只看该作者
好!不错,不错。又找到那种感觉了,真好!
感谢楼主分享!
30
发表于 2011-12-12 16:47:58 | 只看该作者
楼主辛苦了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