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民谚看企业管理 民间谚语是中国民众依据生活来源提练而成的一种生活总结,里面凝聚了广大群众的丰富智慧,依据自己以前做企业管理的经验,现从企业管理角度来解析这些谚语的内涵,结我们做企业管理者也许有所帮助。 一、望梅止渴 也许大家都知道这个成语的来历。那是有一年夏天,曹操率领部队去讨伐张绣,天气热得出奇,骄阳似火,天上一丝云彩也没有,部队在弯弯曲曲的山道上行走,两边密密的树木和被阳光晒得滚烫的山石,让人透不过气来。到了中午时分,士兵的衣服都湿透了,行军的速度也慢下来,有几个体弱的士兵竟晕倒在路边。 曹操看行军的速度越来越慢,担心贻误战机,心里很是着急。可是,眼下几万人马连水都喝不上,又怎么能加快速度呢?他立刻叫来向导,悄悄问他:“这附近可有水源?”向导摇摇头说:“泉水在山谷的那一边,要绕道过去还有很远的路程。”曹操想了一下说,“不行,时间来不及。”他看了看前边的树林,沉思了一会儿,对向导说:“你什么也别说,我来想办法。”他知道此刻即使下命令要求部队加快速度也无济于事。脑筋一转,办法来了,他一夹马肚子,快速赶到队伍前面,用马鞭指着前方说:“士兵们,我知道前面有一大片梅林,那里的梅子又大又好吃,我们快点赶路,绕过这个山丘就到梅林了!”士兵们一听,仿佛已经吃到嘴里,精神大振,步伐不由得加快了许多。 这个故事人们总把它误认为是用不切实际的东西来安慰自己或他人。但是在企业管理学方面却有有它另一层含义,即一个企业要想快速成长和壮大,就必须给你的员工和客户以美好的前途和发展远景,在企业管理方面就是公司的远景目标和中长期规划,在企业发展过程中这是至关重要的,否则企业员工就看不到前进的方向和对企业未来的憧憬。 企业只有做好了这方面的工作,才能吸引住人才和员工,才能给员工以做事的动力和努力的方向,否则,无论是企业高层或是企业一般职员只能是走一步算一步,永远找不到一个努力的方向和做事的目标。企业一旦有一丝风吹草动,员工就会产生激烈的反应,从而影响到公司的各项工作的落实,严重的会引发企业员工的跳槽。 这也是为什么中国共产党能够战胜国民党的统治而建立新中国的原因之一,同时也是为什么毛泽东能够取得红色政权的主要原因。在中国共产党刚成立之初,无论是经济条件或是人力资源都存在着巨大的困难,而国民党作为国家的执政党却拥有着国家的所有财富,然而却有许多将领和国家高层领导却放弃了优越的生活条件和权利,毅然加入了共产党的队列,为什么? 就是因为共产党提出了自己的远大奋斗目标,给人画了一个巨大的诱人的饼子,给人以巨大的想象空间。所以,在那么艰难的条件下,共产党最终完成了建立红色政权的宏伟目标。 试想如果共产党不制定出自己的远景目标,怎么会吸引那么多的优秀青年参与到红色政权的创建中来,又怎么可能在那样艰苦的环境中实现自己的目标。这就是远景目标在企业和个人实现中的重要作用。也就是“望梅止渴”民谚在企业管理中的现实意义。 二、做事不依东,累死也无功 这个民谚现在被广泛应用于社会的各个阶层,无论是官场或是企业,都存在着这种现象,而且这种做法的人都得到领导的赏识和重用。 这个谚语要求人们无论做什么事都要依据你的领导或雇主意愿去完成。这与古代成语“指鹿为马”有着异曲同工之妙,那就是无论领导说的对或错,只要你去执行了,你就是好的员工。这也就是为什么无论政界或商界“猪八戒”类型的员工很容易得到领导的赏识和重用,因为他们在执行领导命令方面绝对地服从,很讨领导的欢心。永远与领导保持一致,这是升官发财的捷径。 然而,这样的结果却是如果遇到一个英明的领导,却能够成就一番事业。但更大的后果或更多的结果往往是另一个局面。在政界,遵从这个民谚的后果是集体犯错误,给政府、国家、人民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损失。在商界,同样会造成企业的利益损害,轻者企业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失,重者会造成企业的破产。 如果说在一个企业中大量存在“猪八戒”类型的员工,表面上看企业管理者是省心了,也保持了企业意志的高度一致,但对企业的长远发展来看却并不是什么好事,当企业中不再存在不同意见时,这个企业的命运将不会久远了。这也就是为什么目前无论企业界或是企业管理培训界反而认为孙悟空是一个好员工的重要原因。尽管孙悟空在员工中是最不服从领导的一个,而且经常是让领导最头痛的一个员工。 因为孙悟空坚持了一个信念,那就是为企业做事,为企业着想。做事的一切出发点为事业的成功,领导对的坚决执行,领导错的去说明,领导不听的做完再说明。只要是对的,就是丢职也在所不惜。这正是一个好的员工应该具备的品质。 现在我们再反过来看三国,只从易中天品三国之后,社会上掀起了一股“三国”热,现在我们讲企业管理也从三国人物说起,在三国中,最著名的也最得百姓认可的也许就是诸葛亮了,他在民间被认为是智慧的化身,“三顾茅庐”、火烧曹操、巧借荆州等一系列故事在民间乐乐再道,但为什么最后最先灭亡的为什么却是蜀国呀?这很值得企业管理者深思。 我认为,蜀国首先灭亡的原因主要在诸葛亮身上,正是他的“做事不依东,累死也无功”的工作理念,从而造成了蜀国的快速消亡。因为是刘备的许多错误决定的用人理念造成蜀国错失发展良机,而作为蜀国的首席执行官在关键时候与领导保持高度一致的工作理念,没有指出其中的错误,从而酿成了重大战役的失败,同时也加速了蜀国的灭亡。我们如果仔细研读《三国》,也许会发现在蜀国的后期,领兵大将大部分是开国将领的后代,并没有输入多少新鲜血液,从而造成“蜀国无大将”的尴尬局面。反观魏国曹操,尽管也存在用人唯亲的现象,但更重要的是唯才是举,所以才能不断发现和重用新的人才,从而造成曹操的不断发展壮大,最终成就霸业。这方面如果读者有兴趣的话可以多看《三国》,多思考里面的用人、管理制度和激励机制。
该贴已经同步到 wbg6789的微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