栖息谷-管理人的网上家园

[读书评论] [原创]古今名人读书法之周秦篇

[复制链接] 2
回复
1374
查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楼主
跳转到指定楼层
分享到:
发表于 2011-4-8 15:39:4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sly61 于 2011-4-9 22:46 编辑

  读书本身应是一种充满乐趣的活动。书是死的,人是活的。读书不应该有什么固定的模式或框框,所以诸如《如何阅读一本书》这样教授读书方法等国外著作,虽然系统全面,但也缺乏灵动,容易固化思维,使读书乐趣殆尽。
  
  读书,没有放之四海皆准的方法!但却有着经久不衰的原则。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约有五千年的文明史,拥有这样得天独厚的优势,我们不妨溯源求理,窥一窥那曾经站在世界前沿的祖先的读书原则。
  
  读·张明仁·编著·《古今名人读书法》之周(秦附)篇。
  
  【学】
  
  学,究其本质就是【模仿】。模仿是我们一切社会生活的基础,也是读书的基础。而我们大多数人恰恰是忽略模仿这一本质,致使思不给力,读书无所得。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去学呢?
  
  【习】
  
  子曰:“学而时习之……”。三国儒学家王肃说孔子这句话的习是诵习,整句话的意思是读书要四季诵读才爽。我觉得虽然复合当时现状但太过留于表面。其实,习的本义是小鸟反复地试飞,现在又泛指学习、练习、复习,引申为通晓、熟悉之义,又指惯常、习惯。无论形式如何变换,但其本质依然是【重复】。重复是模仿的过程,所以学的形式可以是反复抄写,也可以是反复诵读,当然也可以反复套用(例如数学公式、英语语法等)。总之目的只有一个——熟练掌握,为思打好基础。
  
  【思】
  
  对于思的理解大家可以轻易的举出想,考虑,动脑筋等解释。但对于为何思?如何思?大家头脑中的答案可能就有些模糊了。古人认为心脑合作产生思想,所以造字时就弄了个上边脑子(田其实是囟xin4)下边心。这绝不是让我们通过思考解决个问题,分辩个真伪那么简单。而是想让我们通过思考产生新的思想进行【创造】。如何创造?这个终极问题太难,暂跳过。
  
  【问】
  
  我思故我在,我在但可能没思明白。孔子他老人家体贴的为我们提供一条捷径——不耻下问。当然,在此之前应该先做到勇于上问。对于下问,我觉得清文学家俞樾理解的很好:“下问者,非必以贵下贱之谓。凡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皆是。”意思是,下问这事吧,不一定非指身份高贵的去问身份低贱的。凡是有才能的去问才能平庸的,或某种技能或知识程度高的问程度低的,都算。可惜,捷径跃然好走,奈何国人的大多以面子为重,小到吐你口水,大到以命相搏。要记住,不是你有面子了,你才有价值。而是你有价值了,你才有面子。所以问的关键,在于【不耻】。
  
  注,因现实与网络都无相关资料,俞樾的解释可能不太准确,由其是以多问于寡这句,望高手不吝赐教。
  
  【行】
  
  行,一为行动,二为实践。在读书的前端体现为学习的过程,在后面体现为对学习成果的应用。学习过程如孔子他老人家的“韦编三绝、发愤忘食,乐而忘忧、学而时习、温故知新等等”。对学习成果的应用,就孔子生前来看,除了教弟子外并不是很成功。看来知道做到,不仅是我们这个时代的难题,它不是肯。布兰佳一本《知道做到》就能解决的,因为受制约的条件太多太多。但我们也不要气馁,大道至简,只要紧紧抓住【学】【习】【思】【问】的本质,我相信在假以时日大家一定会在阅读过程中创造出属于自己的读书方法和知识体系的。


该贴已经同步到 sly61的微博
沙发
发表于 2011-4-12 22:12:09 | 只看该作者
xiexie分享
板凳
发表于 2011-4-13 08:34:12 | 只看该作者
学习了{:3_52:}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