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之前听那位被媒体记者追着跑的明星花瓶委员刘翔对记者称大家是来北京过节的,竟然将如此严肃的参政议政会议当成了节日消遣,可见某些明星虽然是名人、是公
众人物,但政治素质实在低下,被老百姓戏称为来北京“打酱油”的委员。不过或许来打酱油还算好的了,还有比之更令人错愕的低素质委员,有一位居然提议“不
鼓励农村孩子上大学,因为回不去家乡是悲剧”,真是大跌眼镜。 据信息时报3月8日讯
“我们也不要鼓励我们农村的孩子去上大学,因为一旦农村孩子读了大学,就回不到自己的家乡,回不去自己的家乡就是一个悲剧。”昨日,全国政协委员无党派联
组的分组讨论上,全国政协委员、北京中华民族博物馆馆长王平语出惊人。她表示,自己常年深入农村地区,认为城镇化让每个地方都千篇一律,甚至不鼓励农村孩
子上大学。她还在会后记者就此采访她时,她表示,现在大学生找工作并不容易,农村的孩子上了大学也可能连工作都找不着。“而且你看看现在,咱们花了多少钱
供一个大学生,上大学是要很大费用的,往往一个家有一个大学生就返贫了。”她还说,供完了大学生进城以后,就不回农村了。
农村孩子上完大学后不回农村就是一个悲剧?我不知道这个脑残委员是如何将这二者联系在一起的,谁都知道今天的城里人或许就在几年前、几十年前、几百年度前
都是从农村出来的,祖祖辈辈都是农村人,没有现在的户籍制度以前,甚至农民与城里人的区别只不过换个生产生活方式而已,只是到了严格户籍管理后才专门将国
民划分为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人为的将国人划分了一等和二等公民,更以户口为屏障,将农村和城市人口在就业、教育、医疗等诸多福利制度上作了严格的区
别,农民生下来就注定是农民,曾经进城的唯一方式就是上大学或当兵提干,即所谓“跳龙(农)门”;这本来是一种制度设计上的不平等、不合理现象,以至于到
现在农村劳动力大面积流动的情况下,那些已经生活工作在城里的所谓农民工们,仍然因为户籍问题而“有一天老无所依”,事实上即使是国家现在也正在稳步推进
户籍制度改革,试图打破这种不平等的城乡人口二元结构,不知道王平委员怎么想出一个不鼓励农村孩子上大学的奇谈谬论来了。而她或许没有意识到,农村家庭之
所以明知孩子上大学可能造成家庭一时贫困,但更是因为那些农村的父母对知识改变命运充满了期望,从这处意义上来说,农村的父母们比这位王平委员的前瞻性远
见要强得多,对生活的信心也强烈得多。显然王委员担心农村孩子上大学返贫是自作多情了。
即使抛开户籍制度本身对农村人口的束缚不论,王平委员关于反对农村孩子上大学的思维也是极其**和荒谬的,是违反人性道德的,甚至是典型的倡导国民歧视;
她打着“保护中国文化”的旗号,以为农村人口留在农村,中国文化就传承下去了,这简直是扯蛋。我们不妨看看这个王委员是怎么信口雌黄的:
她认为,十三亿人口的中国是个农业国家,“因为我们的地理环境包括我们五千年的文化,决定我们就是一个农业国家。既然是一个农业国家,就要保护我们中国的
文化。”她认为中国的文化也要在农村广大老百姓身上体现,只有他们在农村生存的过程中,才能体现出民族传承的载体,“他们可以把我们的文化传承下去。”她
还认为,城镇化不要匆匆忙忙把大山上的老百姓搬到平原,把牧区的搬到郊区,然后把郊区的搬进城。“在搬迁的过程里,我们是把每一种文化的发源地都给断了,
然后换一种生存方法强迫他生存。”她认为,快速的城镇化,会导致“我们只剩下北京上海了,所有地方都是这个样”。
是这样吗?农村孩子全部留在农村不出去,中国传统文化就有了传承的载体了吗?简直不值得一驳。相反农村孩子上了大学或许会更加体会到民族传统文化的宏大、
会更加结合系统的文化知识来发扬传承中华文化,这种文化的结合的优势是可以想象的。知识改变命运,绝非王委员这个浅薄女人可以体会,有多少农村孩子上大学
走出乡村去学知识、去看世界,有多少农村孩子从此用知识回报社会、贡献社会并改变自己的人生轨迹,更有多少伟人、科学家、艺术家来自于农村。王委员产生这
种农村孩子不要上大学的想法,实在让人匪夷所思、不得要领;或许她觉得这样她们城里人的孩子就可以没有任何竞争的将自己的孩子送进清华北大等名牌大学,就
可以轻而易举的找到如意的工作岗位就业、就可以在休闲时间田园牧歌式的到贫穷的农村欣赏原始的中华文化,就可以悠闲的在宽阔的城市大道公园中漫步而不用看
到太多的从农村窜到城里的乡下人了。如果她有这种思维,那我说她是一个彻头彻尾的人碴,彻头彻尾的现代社会垃圾,难道她觉得中国社会还不够平等吗?
显然王平委员是打着传承保护传统文化的旗号来彰显其龌龊的对农村、乡下人的歧视,说到底是一种与现代文明、与普世平等思想格格不入的极端思维,而这种近乎
病态的女人居然能成为参政议政的政协委员,这才更是中国人的悲哀,她在二会的神圣殿堂传播这种反社会思想,本身就是对社会公义的挑战,这种病态的委员,应
该回家吃药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