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吴成云
央企一直在强势推行全员绩效考核,但大多企业却对绩效考核既爱又恨。
爱它是因为绩效考评是一个时尚的管理工具,领先企业都在用,甚至于有企业还企图“一考百了”,用考核代替一切管理手段;恨它是因为开始时轰轰隆隆,运行时流于形式,考核期末时要么不了了之,要么把考核结果只是用于罚款,扣罚工资,大幅降低承诺奖金,省下一分是一分。其结局都是虎头蛇尾,劳民伤财,怨声载道,让企业上上下下都谈“考”色变,视“考评”为畏途。
绩效作为一个外来词,是从英文“performance”译来,包含了成就、成绩、效率、行动完成的过程。一个组织的绩效至少取决于对三个因素相互作用的控制,这三个因素是资本、技术和人力资源。由资本获得的收益可以通过精密的会计制度来评测。由技术获得的收益可以通过与此相似的控制系统来评估。组织的人力资源对生产力的贡献难以精确衡量,可恰恰它又是生产力三要素中最核心的因素。它只能通过一段时间员工的工作结果与员工的工作行为来评价。员工的工作绩效,是指员工在工作岗位上的工作行为表现和工作结果,它体现了员工对组织的贡献大小、价值大小。对组织而言,绩效就是任务在数量、质量及效率等方面完成的情况;对员工个人来说,则是上级和同事对自己工作状况的结果评价。
无论企业处于何种发展阶段,绩效管理对于提升企业的竞争力都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进行绩效管理都是非常必要的。绩效管理对于处于成熟期企业而言尤其重要,没有有效的绩效管理,组织和个人的绩效得不到持续提升,组织和个人就不能适应残酷的市场竞争的需要,最终将被市场淘汰。
那么,国内企业中的绩效考核都存在着哪些问题呢?
目前,绩效管理的作用已得到了中国越来越多企业的认可,但在实践中仍存在很多问题:把绩效考核作为医治企业百病的万能药,对绩效考核本身可能带来的问题认识不足。其实绩效考核不管是从技术方法上,还是从各个实施环节上讲,都可能产生很多不利的影响,绩效管理就是一把双刃剑。从一般意义上讲,绩效考核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问题一:绩效考核缺乏导向性。绩效管理核心是要将组织战略和个人的目标相联系或整合起来,从而激励员工持续改进,最终获得最佳的组织效率。但实际中,许多企业的绩效考核目标在制定之初并没有很好将企业的战略目标与之相结合,而仅仅简单的将此作为发放奖金的依据。
问题二:绩效考核的目的不明确,许多企业考核常常是为了考核而考核,企业与员工双方都未能了解绩效考核本身并不是管理的目的,而只是一种管理的手段,绩效考核最终目的是要通过绩效在培训、晋升、薪酬、福利等多方面的应用来提升员工的绩效,从而提高组织的绩效。
问题三:绩效考核存在主观上的偏差。绩效考核是一种制度,而任何制度都是需要人来执行的,所以人的素质对绩效考核的效果也有着很大的影响。但是实际工作中因为这种主观偏差有可能是有意的,比如上级恶意报复下级;也可能是无意的,比如考核量表设计不合理,这些都会造成考核结果不精确。
问题四:绩效考核标准难确定。不管是定量标准还是定性标准,对有些部门来说可能都有一定困难,比如对脑力劳动者就很难定出精确的定量指标,如果直接用定性指标,考核实施又有一定难度。
问题五:绩效的影响因素难于消除。影响员工或企业绩效的因素是众多的,不同的外部环境同样的努力可能换来的结果是不一样的,如果剔除这些影响因素,客观的衡量员工的业绩本身就是困难的。
问题六:考核的公平是相对的。尽管我们在实施绩效考核时会尽量做到公平,但按照认知理论,人总是觉得自己比别人要干的好,因为他对别人究竟做了什么不是非常清楚的,这就会造成总有员工会觉得考核不公平,公平只可能是相对的。
问题七:没有绩效反馈,绩效考核结果流于形式。由于我国大多数企业受长期封闭的人事管理的影响,首先出现的是根本没有多少绩效考核的信息可以反馈,其次或者干脆频繁考核,连过程都变得没有吸引力了,这样的考核最终只会成为走过场,或流于形式。再者,考核者主观上不愿将考核结果和考核结果的解释反馈给被考核者,被考核者无法知道自己的考核结果,更无法进行绩效考核的改进。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有几方面:一方面考核者担心反馈会引起员工的不满,将来的工作中会引起不合作甚至是敌对;另一方面,考核结果仅凭考核者的主观臆断得出结论,结果反馈会引起争议;再者,一些企业高管,喜欢主观的给绩效考核蒙上一层神秘的面纱,仿佛绩效考核可以变成实现企业“人事政治”的工具,因此不反馈以显示其权威性。
问题八:绩效考核结果没有运用。这是很多企业都遇到过的问题,考核时轰轰烈烈,考核结束了一切也结束了。
实际上,绩效考核是企业战略执行的重要管理机制,很难想象一个没有绩效管理机制的企业能够成功地执行它的战略并实现它的战略目标,因此从战略的层面来说,绩效管理是企业战略管理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企业战略实现的重要驱动工具。
所以企业绩效考核需要从战略目标出发,遵循一定的内部逻辑关系,建立绩效考核体系,才能保证绩效考核真正解决企业管理的问题。
2011.3.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