栖息谷-管理人的网上家园

楼主:麦麦 - 

我们必须用文凭来证明自己的价值吗?

[复制链接] 32
回复
4598
查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11
 楼主| 发表于 2004-7-29 15:11:15 | 只看该作者
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
12
发表于 2004-8-1 14:45:35 | 只看该作者

有用,我曾经天真以为他没有用……

现在我后悔了……

13
 楼主| 发表于 2004-8-1 20:41:03 | 只看该作者

……

汗……

14
发表于 2004-8-4 12:07:53 | 只看该作者
社会造成的,没办法,文凭只是求职的敲门砖,一个人的能力才最重要的
15
发表于 2004-8-4 13:58:54 | 只看该作者

看到别人的学历,你可能无颜以对;但是你要让他看到你的成就时,将学历撕个粉碎!

学历是水做的,能力是铁打的!!

16
 楼主| 发表于 2004-8-12 23:09:14 | 只看该作者
以下是引用ristef在2004-8-4 13:58:54的发言

学历是水做的,能力是铁打的!!

说得好!!!

佩服!

……不过想了想,在这个社会想立足,学历真的很重要……

唉,接受事实吧。

[em11]
17
发表于 2004-8-25 11:25:08 | 只看该作者
有了学历,才有机会发挥你的能力,不然也难逃英雄无用武之地。[em03]
18
发表于 2004-8-28 17:48:56 | 只看该作者

不同意

本人在人才网站工作,基本比较注重能力和经验。

19
发表于 2004-8-30 21:08:01 | 只看该作者

Six Sigma For Everyone原版书

b38379c
《新观点撞击:人的素质与文凭》
作者:湘竹
博客中国湘竹个人专栏http://www.blogchina.com/new/display/38379.html

福建/湘竹 -----

引言: 文凭是对一个人的某方面知识、能力和水平的及格认可,它属于过去时的测验,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和片面性,根本无法适应飞速发展的信息时代对学力的要求,更不可能全面衡量或代表一个人各方面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有人说:人的本质力量不是体力,也不是知识。人与人之间的根本区别在于素质,素质才是人的本质力量。

爱因斯坦说过,“我学习中等,按学校的标准,我算不上是个好学生,不过后来我发现,能忘掉在学校学的东西,剩下的才是教育” 。我想,教育的真正目的不是制造文凭,而应当是解放一个人的脑袋。

“好马还得凭证,否则不许参与赛跑”。今天我们提出一些有关人的素质与文凭关系的认识和观点,就是基于对这种社会现实的思考。

(一)教育出什么

位具有多年教学经验的初中教师说,乡下“尖子生”往往比城里“高材生”更有潜力,甚至更惹人喜爱。理由是他们基本素质好,谦虚、好学、上进,易于启发,接受教育;而城里得高分的考生多数是得益于优越环境条件和老师好的教学方式。问题的关键是,他们能不能在同一起跑线上。

80年代末90年代初,中考成绩最优秀的学生上中专,次之的上重点高中,再次之的上师范、技校和普通高中。这几年的情况是最优秀的上重点高中,次之的上师范、普通高中,再次之的上中专、技校(有的在校还可递升大专)。现在,有的地区高考录取率高达93%以上。可以说,今日中专与昨日中专不可同日而语,而且将来社会“遍地(人人)都是大学生”。 这就是过去“精英教育”与现在“全民教育”产生的巨大反差。

从教育改革变迁看来,我们很难避免少走弯路,很可能是在犯中国人的“极左”或“极右”的老毛病。以前社会上有诸如“分数论英雄”、“高分低能”之争论,如今却是“乱花渐欲迷人眼”,“只论文凭不认人”,甚至连文凭也认不清楚了。时下,很多人说普通大学生已不顶用,中专生更没市场,这是不争的事实。如今的大学生能有多少“含金量”还要打个问号。时下,有人宣扬教育是最大的需求,根本就是一种谎言,而且可能是社会资源配置的巨大浪费。与其说教育是一种需求,不如说是一种无奈的选择。在教育开始“泥沙俱下”、缺失水准的时候,文凭与本事失去内在平衡也就在所难免了。在表面上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素质教育和全民教育往往容易被简单地归结为“技能教育”和“文凭教育”。

(二)素质是什么

人说:人的本质力量不是体力,也不是知识。人与人之间的根本区别在于素质,素质才是人的本质力量。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即人的心理、道德和智慧。心理素质是人的最根本的内在力量之源,它包含情商、进取心、敬业心、心理状态等,现在还有人提出“逆商”一词,它说明一个人在逆境中处遇能力,以及逆向思维能力;道德素质是一个人无限可取的力量源泉,它包含集体荣誉感、社会公德心、责任感等,智慧是一个人改造世界最有力的现实力量,它包含智商、知识、接受、掌握、应用知识能力、思维应变能力等等。一个人如果离开了这三个方面,一切都无从谈起,更不用说文凭至上了。如果说一个人他(她)具备三个方面中的基本因素,忠诚、好学、肯干、能干,那么他(她)就能成为某一方面的能手,这对用人单位来说,就是人才。我们所说的高素质人才并非指高学历人员(当然高学历人员中不乏高素质人才),古今中外很多政治家、文学家,并非因为有了高学历才成名成家,而是因为他们在潜质、本能、灵性等方面有过人之处,比如中国革命史上的毛泽东,他的成功是应该配发怎么样文凭,还是如何客观评价他的综合素质,值得深思。

这两年,一些省份制定《乡镇工作纲要(试行)》要求5年内所有35岁以下的乡镇干部必须取得大专以上文凭。表面上看起来是件好事,其实不然,此举就是我们政府一贯使用的“一刀切”、“和稀泥”做法。任何事情“一刀切”和“一锅煮”的做法都是不科学乃至错误的。“惟文凭”也不例外!其本质是趋向于倡导水平无用论,人人都拿上了大专以上学历,你我他就可以“打哈哈”了,“谁也不比我强”。其作用和意义往往达不到预期目的,干部的素质本身有高低优劣之分,君不见有的学生补习多年也上不了大学,我们干部能全部上得了大学吗,岂能拿“一张纸”提高总体水平,或扯平人与人之间的差距。这不现实,而且不符合客观规律。文凭一张纸到底能说明什么问题,何况这张纸还有待于认真研究呢。在当今社会,越是高看文凭,越是强调硬件,其实文凭的门槛已经放低,获取文凭的渠道不断增多(包括假文凭),品质、品位难以保证,知识的水分也在增加,“软件过软”问题将越发明显。当然,如此高看文凭现象也不能排除少数“浑水摸鱼者”的推波助澜作用使然。越没水平者越重视文凭,几乎已成大势所趋。那么,有水平者岂能不重视文凭?!

日本有一家大公司(索尼),一万多名雇员一进公司就把学历封存起来(指人事档案),让他们去公平竞争,在工作中,大家不论学历高低,只比能力大小,结果发现科技人员中有相当部分的人并不是“科班出身”,从而使得“世界第一”的新产品不断问世且畅销世界。公司董事长(盛田昭夫)一度被喻为“经营神童”,他在总结自己的管理经验时,曾写过一本《让学历见鬼去吧》的书,他的创新之举令人佩服。“小日本”之所以厉害,在于它的前瞻性、适应性(用可造之才,“零”成本运行)。中国人不失厉害,是因为知道“实践出真知”;而中国始终厉害不起来,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本本主义”盛行。有位专家指出‘学习’二字要拆开来讲,一个是‘学’,主要是从书本中学,各方面知识的积累,目前社会一般用文凭来衡量;再一个‘习’,就是练习、实习、实践的意思,注重经验的积累,这是一种活的知识积累,因为社会就是一所终身的大学,实践出真知说的也就是这层意思,一般用水平来度量。文凭仅仅代表学习中“学”的一部分而已。即所掌握的一部分有限知识。

(三)文凭代表什么

说:知识经济,改变人生。是否也能说,信息时代,创新世界。瞬息万变的时代,对我们如何掌握知识、应用知识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而且信息资源共享成为普遍现实,证实了一个人尽管学富五车还不如鼠标轻轻一点,人脑再了不起也不可能成为百科全书,而电脑却无所不能地贮存、检索任何知识。随着信息化进程加快,一方面要求一个人必须掌握一定的基础知识、专业化系统知识,一方面又需要适应信息千变万化的形势,掌握广泛知识,各方面都要了解或懂一点,并且不断更新、溶汇、贯通。这种情况下,人脑不应该成为知识的贮存器,也不可能贮存那么多知识,有必要开发类似于驱动器的功能,以提高获取、运用、驾驭知识的能力,这一部分恰恰是文凭所不能衡量的人的本质力量。文凭是对一个人的某方面知识、能力和水平的及格认可,它属于过去时的测验,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和片面性,根本无法适应飞速发展的信息时代对学力的要求,更不可能全面衡量或代表一个人各方面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有位学者指出,人一辈子充其量也只能读一千本书。这无疑是对的。在瞬息万变的时代,知识的海洋里,关键在于提高捕捉、获取信息和检索、应用知识的能力。而不在于你有几张文凭,掌握多少知识。因为一个人一辈子掌握多少知识是有限的,而且有可能成为终其一生的累赘;而应用知识却是无限的,它更多的活力在于“习”。爱因斯坦说过,我学习中等,按学校的标准,我算不上是个好学生,不过后来我发现,能忘掉在学校学的东西,剩下的才是教育。教育的真正目的不是制造文凭,而应当是解放一个人的脑袋。社会要发展,关键要有本质的力量去改造它,而不能采取诸如“文凭”等各种条件去局限它,在人的素质与文凭之间,何者优先何为重要,关键在于用辩证统一的观点去看待,进一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不断拓宽用人思路。

如果我是企业老总,招聘员工最想看的硬件是他(她)初中和小学时的学习成绩,因为那是一个人基本素质形成时期最重要的特征。一般来说,只要基本素质好,他(她)对知识的接受能力和人格的可塑性就强,我们需要他(她)干什么,只要(她)有兴趣就可以干得好。所谓的人才,从很大程度上也可以从他(她)适应性和再学习与工作能力中反映出来。任何时候,我们不可对少数能够改变世界的人的力量表示怀疑。这部分人,往往是学习能力特别突出的人。

近年,欣闻社会上出现一些“猎头公司”,着手伯乐相马、“正本清源”工作,这正是社会之所求、形势之所趋、人才之所愿。我们的政府人事部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能否学一点前沿知识,激活僵化机制。社会本是一所最好的大学,是知识的大熔炉,何必强求多少干部如何去拿硬性文凭,不如在学中干、在干中学,选择增长知识的最佳途径,更加有利于事业发展。当前,我们倡导终生教育,以及各行业系统开展的继续教育就是个好形式,值得深入探讨,完善措施,努力消除与当今素质教育极不相称的干部“文瓶”现象。

如果一个中专学历工作人员,总是把平常人进修高学历的时间用在工作和综合学习上,他的努力胜过平常人数倍,所读之书比大学生还多,工作成绩也十分显著,然而由于没有更高文凭迟迟得不到使用,我们应该如何看待这个问题?希望政府人事部门在对工作人员进行考评、考核的基础上,结合开展继续教育,再分门别类引进考试机制,全面推行“三考”(考评、考核、考试)制度,综合考虑德、能、勤、绩方面,以解决机会不均和限得过死问题,真正做到“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也只有这样,才能允分说明我们社会进步了。

最近王师北在《杂文月刊》撰文指出,1943年5月14日,《申报》刊登《招聘编辑生》启事,内容有七条。其中有两条与本文话题有关。即第二条,学历高中或以上,或同等学力者。“不须文凭,但自问学历不足者不必尝试”;第七条,具体报名事宜。特别说明“请托说情,作为不合论”。这就等于说:你有没有文凭,有没有“关系”、“背景”,那都不要紧,重要的是你有没有真才实学。假如真是一个合格者,就来应聘吧。六十年前国人尚能行此道理,改革开放二十多年后的今天,一些用人单位为什么还坚持以文凭论高低、凭关系取人才?我们常说要与时俱进,如此做法就找不着北了。

看来,对待文凭问题。要做到实事求是,还真不容易。客观一点说,用人时必须加上一句话“或同等学力者”,才行。

(四)网友什么说

laotang:其实我对于文凭,可以说是丝毫不重视。因为我的文凭我好象一辈子没有用过,尽管我拿到是一张名牌大学的文凭。我在大学教育的时候,有一个人对于我的“学习”影响很大,他是旧中国教育部长的儿子。在大学里面,如果说学的有用的东西,就是学习方法。要说文凭还有什么作用的话,那可能我很自信而已。我的孩子也是充分的解放,不要文凭我也没有施加任何压力,而她也是一直在学习,起码不比她的同学们差,可以说是同时代的一些人有的能力和本事,甚至自己的事业她全有了,要知道她从来没有去为了文凭奋斗,我也从来没有在她的功课或者什么“联系册”上签过字,因为如果学校我不相信那么何必要去学校,如果孩子也不相信,那么何必要去读书。。。。。。。当然学习的方法倒是与我的非常相同。

如果现在的学校教育的“为了文凭”,我倒是同意不必去学。

如果那里一定要文凭,那么就自己干吧! 安平:确实是好观点,应该发表才是。现在,我们在人才观上,吃了很大的亏,但改变现状已经非常困难了,可能这是最令人悲哀的了。祝贺!

20
发表于 2004-9-6 13:31:47 | 只看该作者

没文凭有好处

好处就是它如同吊在你头上的一把达莫斯克剑,促使你不断进步

世界上最“可怕”的人就是没有什么好失去的人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