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通过剖析哈佛大学波特教授的“竞争三部曲”——《竞争战略》、《竞争
优势》、《国家竞争优势》,指出了三部曲所隐含的理论基础、内在逻辑与应用局限
,探讨了未来我国企业战略研究的思路。
关键词:企业竞争 战略管理 竞争优势
迈克尔·波特为哈佛大学商学院教授。他出生于1947年,1969年获普林斯顿大学航空
机械工程学士,1971年获哈佛商学院工商管理硕士,1973年获哈佛商学院企业经济学
博士学位。1975年开始在哈佛商学院讲授“经营政策”(Business Policy)课程,
至1990年完成具有广泛影响的“三部曲”——《竞争战略:产业与竞争者分析技巧》
、《竞争优势:创造与保持优异业绩》、《国家竞争优势》,先后花了15年时间,其
中1980年出版的《竞争战略》已58次重印,被译成17种文字,1985年出版的《竞争优
势》也已35次重印。
三部曲的出版奠定了波特教授在世界战略研究领域的大师地位。由2002年哈佛商学院
的网站资料可见,波特共出版著作16部,发表论文100多篇。但据我所知,国内理论
及实业界对于波特的了解,主要还是从其《竞争战略》与《竞争优势》开始的,因为
对于这两本书,在华夏出版社于1996年获得中文简体版权正式出版前,早在1988年国
内就已有多家出版社的译本在读者中流行。至于波特的《国家竞争优势》一书,尽管
国内的战略学者们通过原版文献以及波特自己的论文早有所闻,但由华夏出版社翻译
出版该书的中文版,那也已经是2002年的事了。
对于波特的“三部曲”,尽管国内购买者人数并不少,但能真正静心通读全书的人实
际并不多。究其原因,一是由于目前人们的工作与生活节奏较快,更为喜欢快餐式的
阅读材料,波特三部曲实在太过厚重与琐细;二是由于波特三部曲延袭了产业经济学
的分析思路,有点太重经济理性而轻管理人性,不太容易阅读;三是由于前些年我国
许多管理实践者客观上正处于创业起步阶段,尚未真正遭遇企业发展的战 云 颈制约
,所以缺乏认真精读的心境与压力。就我国目前企业发展的状况而言,经济改革开放
已有几十年,许多企业在做大后正逐渐面临做强、做长的战略困惑,从这个角度看,
华夏出版社这次重印波特的三部曲可谓正逢其时。但即使如此,为了真正读懂西方语
境下写就的波特三部曲,也还是有必要了解一下波特成书的理论基础与研究背景。
三部曲理论基础——经济学家眼中的竞争战略
波特长期从事产业组织理论与竞争战略的研究,致力于在经济理论与企业实践间架设
桥梁,其所完成的竞争三部曲既存在着相互联系,又各自包含有独立的主题,但在本
质上所反映的都是一种基于经济学比较静态研究的假设与思路。首先,隐含假设了市
场资源的稀缺性,从而相对强调了战略的竞争特性而忽视了合作可能。对于这一点,
从宏观整体的资源配置看,做短期静态考察,一种资源用于甲企业就不能用于乙企业
,似乎竞争是占主导的;但从微观局部的企业运作看,做长期动态考察,一方面就单
个企业所需而言,可以认为资源供给是无限的,另一方面资源总量也是可变的,企业
之间存在着合作求发展的可能。
第二,隐含假设了信息完全性,从而强调了战略的全面事先规划而相对忽略了战略的
动态调整学习。对于这一点,从波特三部曲所提供的细节俱全的分析框架,如五力竞
争模型、三种基本战略、成本驱动因素、价值创造活动、产业环境细分、完整钻石体
系、国家分类研究等,可以略见端倪。在实践中,若要按此思路进行分析,一方面信
息收集成本太高,另一方面操作时间太长,结果有可能造成由于战略思考分析太多,
反而使得人们没有时间考虑如何行动。更不要说,在环境变化的情况下,一旦分析完
成,可能现实状况又已变化。正是由于波特试图提供无所不包的理论框架,而将战略
实践中对于理论的简化应用工作留给了实践者,结果却使得许多人读了波特三部曲,
总觉得理论上找不出毛病,但实践上还是找不到战略出路。
第三,隐含假设了经济人目标,从而强调了战略的个体竞争逐利性而忽视了战略的群
体合作互惠性。这一点在《竞争战略》与《竞争优势》两书中表现的尤为明显,尽管
在《国家竞争优势》一书中,波特强调了“产业集群”的作用,看到了众多企业之间
存在的互惠、互赖、互动关系,但这只是他在考虑国家、州(省)等地域层次竞争对
抗时,提出的基于更广泛范围的竞争优势构建框架。由此可见,波特三部曲研究重心
在于如何增强自身的竞争地位,而不管这里提及的“自身”到底是个别企业、还是国
家或区域。也正是从这个意义上看,我不太倾向于人们将波特的三部曲称为“战略三
部曲”,而更赞成将其称为“竞争三部曲”。
三部曲内在逻辑——体现哈佛传统的匹配战略
阅读波特的“竞争三部曲”,有必要了解他所在的哈佛商学院的战略研究特色。哈佛
商学院早在1911年就设立了“经营政策”课程,1965年出版教程《经营政策:内容与
案例》,至1982年出版该书的第5版(波特作为五人合著的第5位作者首次参与了该书
的写作),[1]从中可以看出哈佛战略教授们的研究风格。根据该书的观点,战略以
整个企业为研究对象,应由最高管理者负责,需要全过程管理能力,可以作为一种专
业活动来看待。企业的使命目标可以独立于战略形成及实施而存在,战略制定可以利
用企业内部的优势与弱点与企业外部的机会与威胁(即SWOT: Strength、Weakness、
Opportunity、Threat)分析工具,通过内外环境要素的匹配寻求战略出路。在战略
方案形成后,再根据一系列标准,进行方案优劣评价选择,从中确定最终付诸实施的
战略。所以,战略形成与实施作为战略管理整个过程的两个不同阶段,可以相互独立
运作,经过有序分解后交由不同的部门去完成。
按照以上观点,似乎战略管理可以简化为一个正式的规划过程,能够分解为多个明确
的步骤,使用类似核查表的形式界定研究范围,由计划人员运用各种开发出来的战略
管理工具与技巧,按照一定程序按部就班地进行。一是确定企业战略目标与方向,二
是了解外部环境态势,三是分析内部实力状况,四是提出、评价与选择战略方案,五
是组织战略实施。这种对于战略管理过程的结构化处理,也体现在许多哈佛式的见物
不见人、重理不重情的冷酷竞争案例讨论上,它在提升战略研究与咨询工作专业化水
平的同时,无形之中割裂了战略管理过程各环节之间所存在的有机整体联系。波特“
竞争三部曲”秉承了哈佛战略研究的这种传统,体现的是SWOT分析的内外匹配思想,
只是在思路上强调了企业定位问题,在分析工具与研究深度上做了进一步的拓展。如
《竞争战略》涉及的有关企业外部的产业与竞争者分析,《竞争优势》讨论的企业内
部价值活动与成本驱动因素,《国家竞争优势》探讨的以国家、州(省)等地域为对
象的“产业集群”与整体竞争力构建问题。
“竞争三部曲”之间一脉相承的思路,集中体现在波特1991年发表的论文“战略动态
理论”中。[2]按照波特《竞争战略》的观点,关于战略研究的重心,即企业竞争优
势来源或者说不同企业业绩差异成因,可以分为行业结构与企业定位两方面,其中行
业结构说明跨行业的业绩差异,企业定位说明行业内企业的业绩差异。企业定位决定
了企业在行业中的相对地位,而定位本身又由企业战略所决定,如成本领先战略、标
歧立异战略、目标集聚战略等。那么影响与决定行业结构与企业战略的因素又是什么
呢?波特在《竞争优势》中将其归结为企业价值创造活动,认为这是竞争优势的基本
单元,并进一步认为价值创造活动受初始条件与管理决策的影响,而初始条件与管理
决策又受到企业环境的影响。波特在《国家竞争优势》一书中明确指出,竞争优势最
终受制于企业内外环境。他以学习调适能力解释内部原因,以“钻石理论体系”说明
外部原因。这样,最终似乎又回到了初始条件与企业定位的解释上。所以,波特认为
从动态的角度看,进行战略的时序过程研究,追溯竞争优势的成因,很难回避循环解
释问题,不太可能建立严格数量化意义上的因果关系模型,只能给出以解释、判断为
基础的描述性框架。 三部曲应用局限——重解构轻综合的工具战略
应该说,波特的“竞争三部曲”对企业战略相关的内外竞争环境,从企业内部活动成
本、外部产业结构、地域产业集群等不同层次,进行了全面深入的解剖,这为人们了
解竞争本质提供了广泛的视角。但问题在于,这种解构分析的做法并不能很好地提供
解决战略实践问题的答案。解决战略实践中所遇到的各类问题,需要综合运用各种解
构方法,特别注意平衡协调各种方法之间的关系。从这个角度看,波特所提供的许多
方法实际上均属于工具战略,它只解决战略可能途径,而并不提供途径选择的准则。
如波特《竞争战略》中提出的五力竞争模型,作为行业竞争驱动力解剖的经典方法,
关注的重点在于如何增强企业自身的竞争地位,从而在竞争中获得主动权。但并没有
解决模型实际运用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如怎样处理五力的竞争与合作关系、如何应对
行业战略运作的竞争趋同等。另外,波特从产业经济学研究入手提出的五力模型,实
际上采用的有点类似政府视角,从中得到的有关结论可以为政府制定产业政策提供依
据,对该行业中的所有企业都适用,似乎不可能提供企业特色构建思路。对于这些问
题,波特在其1996年发表的论文“战略是什么”中给出了解决对策。[3]
当然,在将波特三部曲引介给国内广大读者时,受当时研究水平所限,理论界也存在
着一些模糊不清的错误认识。首先,认为各类企业之间所存在的就是竞争关系,并基
于波特五力竞争模型的图示做了表面化的理解,觉得企业处于五种竞争力量的作用中
心,同行企业、替代品厂商、潜在进入者是企业的现实或潜在竞争对手,企业的供方
与买方也是企业的讨价还价对象,企业的一切都是为了增强自身的竞争力量。那么现
实中到底谁有可能作为企业的短期或长期的合作者而存在呢?显然,这不是五力模型
所能回答的,也不是波特作为行业分析工具提出五力模型时所试图回答的。如果从跨
期动态的角度考察行业内各种市场力量的关系,也许可以发现除了竞争以外,其中还
可能存在着多种形态的相互依存、共生互应的关系。对于这一点,也正是波特在《国
家竞争优势》一书中所重点关注的。第二,认为竞争战略就是企业战略,而实际上竞
争战略与合作战略一样,只是实现企业战略的一种手段,它本身作为一种工具并不是
追求的目标,需要在战略指导下运用。
不容否认,单个经济实体的一时竞争力增强,可以通过剥夺他人利益而实现,但是全
球经济网络的长期生存力保存,却需要依赖互惠多赢来维系。因此,在进行企业、国
家或地域竞争优势及内外环境分析时,如果过分关注“竞争”而不是“优势”,也许
会造成指导思想上的错误。一是,若将过多的精力放在考虑对手做什么上,可能会在
无意中使企业忽视自身特色的建设,甚至还有可能没有时间思考自己该做些什么。二
是,就竞争者分析所依据的信息而言,要么得不到,要么不准确,因为别人是不会主
动将有用信息透露出来的。三是,即使能够得到信息,也许更多的只是关于过去而不
是未来的,而未来是以企业与竞争者的互动为基础的,难以事先预料。四是,真正关
于竞争者的信息可能会在顾客中反映出来,所以,与其费神进行竞争者分析,还不如
注意做好顾客研究,随时了解企业自身顾客的需求动向。实际上,只要能将分析重心
从“竞争”移到“优势”构建上,可见企业战略之目标既可以通过竞争,也可以通过
合作来实现。显然,全球化必须建立在互补合作、和谐发展基础上,其前提是地域特
色、多元并存,对此波特在其1998年出版的《论竞争》一书有所体现。[4]
战略研究之我见——实践问题导向的思维框架
客观地说,波特为“理论导向型”的学院派战略研究走向实践应用做了大量的工作,
进行了有益的尝试,认真研读“竞争三部曲”,对于完成一个严格的战略学者训练非
常必要。对于当前存在的关于“三部曲”的争议,事实上并不是由于波特的失误而引
起的,这一点从其1990年完成三部曲以来发表的著作及论文可以清楚地看出。应该说
,波特对战略领域有着极为深刻的把握,“三部曲”中所谓有争议的地方,基本上属
于波特为了界定自身研究范围所做的一种人为取舍。例如,对于波特三部曲属于静态
分析,缺乏动态思维的争议,波特就认为任何战略研究都涉及时间框架,也就是在多
长的时间内考虑战略影响因素的问题,显然不同的时间跨度选择,必然可以导出不同
的影响因素分析结论。对于波特的三种基本战略的分类,有人认为所有的战略都是特
色战略,成本领先实际上只是一种以低价为基础的特色战略。但实际上,从操作的角
度看,只要现实中存在竞争压力,即使追求顾客特色,为使企业自身更好生存,降低
成本也仍然是一种可供考虑的战略选择。 从实践应用的角度看,波特在“竞争三部
曲”中提出的五力竞争模型、三种基本战略、价值创造活动、完整钻石体系等,其中
所体现的指导思想对于进行战略环境分析极具参考价值。战略问题的解决既需要解构
也需要整合,正如对于人的研究,既需要现代生物学细胞分子层面的解构分析,也需
要现代人类学社群行为层面的综合建构,否则将无法真正解释社会中人的现实表现。
当然,就“三部曲”中所涉及的解构式的理性分析细节而言,对于中文语境下的战略
行者来说,似乎仍显得太烦琐。若注意到管理不仅在于知更在于行,而行需权变、需
创新、需特色。则可以认为,理论探索值得细读经典著作,但实践运用需走出书本,
联系企业实际。显然,对于战略实践行动者来说,理论背囊太重是走不远的。为了有
效处理战略知行关系,必须看到,过度理性是无法行动的,战略探索既要追求简洁,
因为只有轻装才能减少路径依赖,提升响应速度,迎接不确定环境的挑战;同时也要
质疑简洁,防止在简化中忽略了可能存在的关键因素,以最终提升思考维度,解决复
杂系统问题。 应该看到,战略研究目前已进入丛林发展阶段,需要借鉴吸收哲学、
宗教、经济学、心理学、社会学、政治学、伦理学、历史学、人类学以及综合演化论
等学科的研究成果,融行业竞争、特异资源、核心能力、组织网络、内外匹配、交易
费用、互动博弈、动态演化等现代西方战略理论学说与中国传统经世济民观点为一体
,以便在平衡兼顾理论体系完备性与实践操作可行性要求的基础上,通过对众多流派
的理论整合、实践检验、不断改进完善,提出更能解决企业战略实践问题的思维及管
理框架。显然,这需要经历一个漫长的探索过程,无庸讳言,在新的框架最终形成并
逐渐为广大战略理论与实践应用者所接受之前,对于亟需战略理论解决实践问题的人
来说,在认清“三部曲”的理论基础、内在逻辑、应用局限的基础上,阅读波特“竞
争三部曲”仍不失为一种较好的选择。至少就目前情况而言,波特三部曲仍是战略研
究领域中最具自身思想特色与完整方法体系的“巨著”之一,其中所包含的分析视角
与技巧有着广泛的适用性,能够较好地满足高校、实业、政府各界人士研究单个企业
、产业、产业集群以及地域经济的战略环境、发展布局与措施对策的需要。 最后,
关于战略理论与实践的未来发展,根据本人所做的长期探索,觉得应该遵循“实践导
向型”研究思路。按照2003年我在华夏出版社出版的《战略管理:艺术与实务》第3
版中提出的“实践导向型”战略管理框架,从企业战略实践所遇到的问题角度出发,
可以认为战略的中心命题在于回答“做什么、如何做、由谁做”,其关键在于解决持
续经营优势构建、业务演化路径选择、竞合互动关系处理三大实践主题,落实好与战
略实施相关的决策、变革、激励三类支撑行动,协调兼顾方向正确、运作高效、心情
舒畅这三者的跨期动态平衡关系。战略分析要关注由供方、买方、替代品厂商、同行
业厂商、互补品厂商、潜在进入者构成的六力互动模型所揭示的人际互赖的竞合演化
过程,而不只是波特五力竞争模型描述的见物不见人的产业竞争格局;战略定位需重
视自我超越,改变与拓展选择范围,做到从虚无创实有、化腐朽为神奇,而不只是从
机会、威胁、优势、弱点(SWOT)的简单匹配中找寻所谓的最佳组合;战略行动要依
靠平凡员工创造非凡业绩,而不只是指望个别杰出人才带来奇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