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微信扫一扫
贵宾
我的观点,管理的职能从一个角度说是“消歧”和“生歧”的统一体。管理者大多数时间的工作是花在“消歧”上,让团队认同自己的想法并在行动中尽可能地接近之。至于生歧,这样理解:极限随时可能出现,瓶颈随时可能出现。超越,唯一的方法是在下一次“消歧”前生出歧路来——明智而且理智地转弯。
举报
可惜长了点,偶自己也这样觉得,而且下篇中那文是前几天写,和刚刚写的风格不是那么一致;
但是相信总体水准还是满...满不低的吧,至少,呵呵
主要的是,大伙可以这样多了解下hover,多多关照,谢谢
有人恭维我,我当然高兴啊,哈哈!!!!不过,话说回来,张寻一的文字总是能让人愉悦,透过他的文字,我更了解他眼中的我,也更了解他。他确实是一个极端聪明的家伙 。
所以利用我的小小权利,把帖子固顶了。哈哈
其实,是让大家来批判,不是批判张寻一,是来批判我的工具论。
来吧,我已经准备好了
看了好几遍,还是不知道该如何跟帖。
寻一兄的帖子让我觉得,如果能够有机会跟他和HOVER兄坐在一起喝茶聊天,肯定是一件很舒服的事情。
如果有机会到南京来的话,别忘了招呼我。
得木人大哥一赞,春花为之一灿!
老实点说,偶发的这帖子生活气息重,专业味道淡;文学思路多,管理战略寡;
非不自知不足,实在道行微末,一叹!
故现在已经暂时屏蔽一切非专业书籍,把HOVER的床头书山用愚公精神搬到我几上,
细啃,静研,深思(实践目前还有困难)
《战略》一书已得十之二三,等几天就把心得慢慢敲出来,各位指正。
希望有机会真个南京访友,茶室论道:)
一切皆有可能哦
自己转贴一篇批判的,呵呵
现在人们习惯把人力资源管理所涉及的一些表单、流程、制度、软件、管理系统被统称为工具,时下业界很多人很推崇那些工具,觉得它很科学、方便。然而事实上,工具只是一种工具,不是使用了工具就一定能解决相应难题的达到预期效果的,而盲目地使用工具则更可能使行动方案得不偿失。那么我们如何客观地对待那些工具呢?如何使这些工具与我们企业文化、管理体系等有机地结合起来呢?这是值得探讨的一个问题。 管理工具就是宝吗 很多企业老总及人力资源经理的案头经常有一些诸如“人力资源管理制度汇编”之类书籍,市场上经常有“人力资源软件展示会”之类活动,咨询公司经常以特殊的管理工具进行现状分析、诊断判断,如此等等。常人都知道引进管理工具的同时也要引进该管理工具所内含的思想,但很多企业往往觉得西方的管理工具就是好,应该“照单全收”才算正宗。笔者由于工作关系,见到在使用管理工具方面失败的案例比比皆是,然而谈论管理工具好处的仍大有人在,反思其缺陷的却鲜有耳闻。这往往给人以误导,认为工具本身是没有缺陷的,有缺陷的是使用者。果真如此吗?笔者曾深入研究过一些人力资源方面的工具,略有心得,欲在此一吐为快。 推崇工具的5大理由 人们平时为何很推崇那些管理工具呢,窃以为理由如下: 1、 科技的发展:一方面,这些管理工具与电脑联系紧密,效率很高;另一方面,信息量大也促使人们习惯用之。 2、 管理思想的附属品:我们引进了大批国外管理体系,这些体系往往用一些模型、图形、流程等管理“符号”来表达,在我们潜意识里,这些“符号”颇具科学性,所以深信不疑。 3、 成功案例的宣传品:一些成功案例能带来巨大的榜样作用,这也往往使其他企业确信“它”就是神丹妙药并期盼复制成功。 4、 病急乱投医:企业发展中碰到了管理上的智障,在寻求突破口时往往“它”起到希望的作用,不管三七二十一先引进再说,消化和吸收以后在考虑。 5、 从众心理:看到其他同行用了,为了显示自己不甘“落后”,也进行盲目跟风。 难道不是工具惹的祸? 企业往往对其一些如利润、销售额等方面的数字比较敏感,而对使用了一些管理工具后员工的满意度、成本、办事效率等数字则往往反应迟钝。譬如企业为了激励员工使用“末位淘汰法”,假设一个班组十个人,管理者往往认为 该方法对十个人都能起到激励作用,但实际情况是考评成绩比较好的如前3位员工,就会对此无动于衷,因为他们确信自己不会在“末位”;4-6位员工也会认为“末位淘汰法”对自己影响不大;只有最后几名员工比较受刺激。当一些企业看到这一效果不理想时就会觉得是因为宣传不够执行情况不好等,而不去从“末位淘汰法”本身加以考虑。 管理工具在一定意义上属于商品范畴,而商品往往以品牌来瓜分市场。工具的品牌不等同于其实用价值的大小,因为品牌可以用金钱来做广告,但广告对工具是不能增加使用价值的。 工具讲到底只是术的概念,真正有规律性的是道,然而目前业界对此本末倒置了!幸运的是一些企业已经意识到这样的问题,譬如华为公司近来多次邀请国内的权威人士为他们企业的管理干部进行中国传统文化的培训,尤其是儒家、道家等思想方面的培训。任正非提出了华为要成为国际性企业必要在经营管理上要道术合一的指导思想,他称一些凭借以前的一些工夫在国际市场上进行打拼的“大内高手”已经明显力不从心了,中国的企业要想走进世界就应该有我们自己的企业信仰、企业文化、方向导航。 中国古代有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的说法。现在很多管理工具偏重于“利”的追求,从刚开始找工作的简历包装到离职时陈述离职原因的谎言:一些简历在网络里通过输入相关的数字后自动生成,一些测试题目在网络里随处可见,于是形成了应聘者的造假之风,应聘像写八股文;输入企业所需要的数据时候,结婚的说成未婚,路程距离根据面试单位的距离假设自己家的距离地址,整天背着面试题目的“标准答案” ……那种被所谓模式、工具疲惫不堪的应聘者在公式化程式化的面试中埋没了自己。于是乎,人成了装在套子里的人;那“义”则被灰色化、边缘化、隐蔽化了。 西方国家的科学方法是往往以实验的方式被确定并被推广应用的,而我国自古以来往往通过在现实中体验后总结经验汇总而成的。古人云: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才须待七年期。这是具有深刻道理的。 通用管理工具瑕疵举例 我们举几个工具的例子说明工具的缺陷性:360度考评,往往因为信息很难对称及各自利益驱动很难公平打分;KPL平衡卡,盲目相信战略的正确性;3P模型,忽略了外部环境的影响对员工工作分析、薪资的影响及业绩的激励;期权,假设企业效益不好那激励作用微乎其微;目标管理,往往使员工急功近利;以人为本,在与资本产生矛盾时它是一句空话,假如成本很大时企业往往做不到真正以人为本…… 简单服从于工具往往成了工具的奴隶。综观我们的企业管理尤其是人力资源管理,笔者觉得简单使用管理工具是不可能马上提升我们的企业管理水平的。人力资源管理主要是对人的管理,假如不考虑中国五千年来的人文管理思想,全盘接受西方国家的管人理念,那效果也未必会显著。 如何用好管理工具? 1、 提高理论思维能力。 对待任何的管理工具既不要持全面怀疑态度也不要全盘接受,要明确管理工具只是载体,它只能帮助解决问题。管理工具的选择与使用是有很多前提因素的,如功能试用性、与企业要求吻合性、员工认同性、其使用的结果可信行、操作的可行性、引进后的本土性等等。 2、 建立良性循环的管理运行机制是使用好管理工具的第一要务。 良性循环就需要经营管理的平衡、管理思想与管理工具的平衡、企业员工相互满意的平衡、企业与外部环境的平衡、外来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平衡、企业目标与执行情况的平衡、压力激励与民贵民本思想的平衡。在多元化价值观并存的现在社会里,建立良性循环的管理机制比使用管理工具要重要很多。 3、 从历史角度看价值判断。现在一些管理“show”特为风行,我们国家又有喜欢树立榜样的传统。但“榜样”很容易造成盲目的模仿,而模仿成功的企业又有几个?同理,一个管理工具稍有价值就被企业被市场被媒体炒得沸沸扬扬,似乎那工具是灵丹妙药,但世上又哪有灵丹妙药呢? 4、管理工具的吸收消化及创新的问题。 在这个问题上,笔者的主张是由吸收到消化再到创新。所谓吸收就是首先要了解该工具与企业本身的吻合性,根据自身特点进行必要的修正以更符合企业之需要。至于消化,管理工具要在实践中检验其对企业的作用,华而不实的成本风险偏大的工具不是很适合每一家企业的,消化不了的工具就弃之一旁。最后是创新,管理工具里隐含着一定的管理思想,企业应该根据自身特点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融入自己企业的管理理念,从而更好地为本企业服务。(施正祥) 来源:《财智》
以下是引用loz721114在2004-3-30 10:22:00的发言: 管理的悲哀…… 管理给我们带来了多大的现实收益——我是说对个人…… 我准备转行了,主攻SAP,把管理咨询作为争取客户的捆绑、辅助、增值手段 坚持不下去了,收益实在太少 昨天我坐在书房里,看着一床的管理书籍(我有书房,可没有书架,只有一张书床) 心里慢慢泛出一股酸楚 我的战略……我的平衡记分……我的组织……我的流程再造……我的人力资源……我的…… 我最不用功的ERP却即将成为我的主业…… 世事无常啊……
管理的悲哀……
管理给我们带来了多大的现实收益——我是说对个人……
我准备转行了,主攻SAP,把管理咨询作为争取客户的捆绑、辅助、增值手段
坚持不下去了,收益实在太少
昨天我坐在书房里,看着一床的管理书籍(我有书房,可没有书架,只有一张书床)
心里慢慢泛出一股酸楚
我的战略……我的平衡记分……我的组织……我的流程再造……我的人力资源……我的……
我最不用功的ERP却即将成为我的主业……
世事无常啊……
老兄何必悲哀,生活就是这样,但是我们仍然有方向。书床就是你的财富,有空的时候翻翻,常来战略管理。永远欢迎你。
志学者
Loz兄所言极是,虽然不是做管理咨询的,但“把管理咨询作为争取客户的捆绑、辅助、增值手段”却是目前国内智力服务行业的特征和无奈。
本版积分规则 写好了,发布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