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为经营点睛ffice ffice" />
前段时间朋友去俄罗斯,回来给他的小孩儿捎回来一个电动小汽车,设计不错,做工也不错,趣味性也很好,不仅仅能够走直路,还可以自动拐弯!过了两天,该换电池了,打开电池盖,一不留神发现里面写着“Made in China”。
相信已经有很多人有这样的经历了,中国制造像“病毒”一样在世界各地无孔不入,随之而来的也是“中国人富裕起来”、“中国人有钱了”、“各国欢迎中国人去购物、旅游”等等的提法,但坦率的讲,中国制造所创造的利润,无非是建立在廉价的中国劳动力与原材料基础上的,换句话说,富裕的只是少数的企业主等上层人士,多数中国工人并没有从中获取多大的利润,不过是靠自己的超出想象的勤劳“多收了三五斗而已”。其中的罪过并不能落到企业家头上,现实是他们的利润率也很薄。其中最根本的原因,还是在于我们依然停留在卖实实在在产品上,这些有形的产品背后,我们所能给予消费者的软性附加值太小。
我们经常讲经营,经营就是要力图通过为客户创造价值,从而来实现利润,此处“经营”的定义类似于经济,两者均是在有限的资源下,合理满足人们无限的需要。如果换一个方法来做,即还是那么多的资源,如何能够通过更大的创造能力,让最终产品的附加值远大于本身的物理价值,从而更好的满足人们的需要?这个附加价值是什么?我想就是文化的价值。
一件衬衣随便在厂里拿出来是10块钱,加上牌子就是500块钱,因为所有人告诉你带上(英文)的牌子的衣服就是年轻、时尚、现代!400块钱就是卖这个东西,这是一个文化的价值。
辛巴克就是给大家休闲或者是咖啡的文化,美国大型的公司都把辛巴克咖啡厅引到公司去做,他在卖咖啡吗?显然不是或者不全是,“繁忙的工作之余,给你一点点你休闲的空间,得到片刻的宁静和休闲”,这就是工薪阶层追求的,节奏快、压力大,工薪阶层给他太多时间反而安静不下来,片刻的宁静和片刻的休闲要不要?要!
一只钢笔,用的认越来越少,但是万宝龙这个名字却是无人不知。品质、高贵、限量、尊严、与众不同的感觉,实际不是一只笔,是代表一种奋斗成功的历史,当你奋斗了,白手起家你成功了,他不一样,他告诉你是非常具有内涵的一个成功的人士,整个变成一种文化的概念去卖,所以这个笔非常贵。可能写它、用它不觉得有什么好,完全是卖笔的内涵,这里面就是看到生活的意义。
比如说酒,为了证明我们的档次,就一定要搞茅台来喝,但是有的人喝的时候说这个东西非常难喝,但是还是花那么贵的钱去喝,就是消费的文化,文化的的确确是竞争模式,以后花一点脑筋在这文化经营上面,因为这是获取利润的最佳途径,其他途径不行。
这样的例子在我们身边有太多太多,关键是如何达到?这个话题大到中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小到企业提高自己的利润率水平,都在想破脑袋的试图破这个课题。但正如经济学家所指出的,从微笑曲线的底端往高端走,何其艰难!我在这里抛却艰深晦涩的知识、技能创新,我们完全可以通过人文的概念创造为产品硬生发展出附加值来!这就需要有一个清晰的文化定位,有意思的是这个定位有时候同产品质量好与坏的关系并不是直接相关。比如说,原来都觉得被人说“土”是件很不好意思的事情,现在不是了,“越土越光荣”,吃东西,我们喜欢“柴鸡蛋”,买蔬菜我们喜欢“绿肥”的,穿衣服我们喜欢“彩棉”的,出行我们讲究“低碳”,原来穿裤子破了不好看,现在穿有口子的衣服叫时尚,——吃穿住用行如不如此。
在消费者满足了基本的生理需求之后,我们越来越需要在感情的方面给予支持,将来,那些能够在这些软方面提供价值的企业一定会获得高速的成长空间,而其中的关键就是如何充分理解消费者的需求,在众多同质的产品中很快让消费者区分出自己来,这就要求把自己做“特”,原来讲“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走”,现在这样已经不行了,中国现在真正的蓝海其实已经被勤劳的中国人给填满了,即使撞大运碰上一个,不出1年2年,就拥挤的如同是夏天的海滨沙滩,我感觉现在的思路是“人优我特”,就要做出自己的特点来,给消费者丰富的想象空间,给消费者不一样的消费体验,于是,就必须用“文化”来点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