抢不走的优势fficeffice" />
王迟从不担心自己在公平市场上的竞争力。“我的优势,对手学都学不走。”
看似简单的一个服务规范,一个形象良好,背后有王迟丰富的现代管理知识做支撑。现在开锁市场上的对手大多是从传统的小摊子做大,没受过什么教育,管理上处处带着“街头游击队”的痕迹。“王氏”怎么做,他们也跟着学,但是学了样子,学不到里子。王迟到居委会发送小名片,他们也把小广告贴到居民楼道里,“那能可信吗?我换煤气都不能找那样的。”王迟哭笑不得。
王氏敢于承诺接电话后多长时间内赶到,是有网点分布和交通工具配备做支撑的。他在北京的木樨地、国贸、北三环分别开了三家店,基本控制了大部分市区,公司的几辆汽车不够用的时候,员工出去通通打车,成本虽高,但是开锁的人大多有急事,速度是必须保证的。
社会公益形象也是非常重要的,唐山、大庆、哈尔滨的“王氏”都被评为“110社会联动单位”,几乎是一种社会公信力的认证。在北京,虽然“114”事件导致了与政府管理的紧张,但是在一系列的报道中,“王氏”反而树立起了“公平斗士”的形象。
最让王迟得意的,是“王氏”在技术上的绝对优势,牢牢把握住了高端开锁市场。同为开锁,一把单片钥匙的锁只要100元,但是一辆劳斯莱斯可能要几百上千,一台ATM机甚至要上万,但是交通和人力成本却相差无几。有几款名车,还有业内最怵头的以色列锁,只有“王氏”的几位师傅玩的转。
技术的优势归根到底是人才的优势。王迟说:“我们的人,都是一手培养起来的精英。”
开锁这个行业另外的一个特殊之处,在于人。整个华北和东北的开锁业里,从老板到员工,所有人不是亲戚就是老乡。这样的一个好处是知根知底,“开锁这门手艺可厉害,不知根底的人哪敢教啊?”王迟的每个员工不是亲戚就是从父辈就有交情的朋友,由父母签了保证书、当地派出所出具证明无劣迹、十指指纹交派出所备案后,才由老家带出来的。他们的技术都是王迟的父亲亲授,然后再慢慢自己摸索出来的。
因为都沾亲带故,公司的管理大概是传统作坊色彩最浓厚的地方了:所有员工集体住宿,吃穿住行,样样都管。员工彼此之间也少了一般公司的你争我斗,谁琢磨出一款新锁,马上特兴奋地告诉大家。王迟说:“手艺的东西,开放切磋才能提高。那些凑起来的公司谁都想留一手,谁都没长进。”
王迟待员工们也不薄,一个合格的开锁工,一个月可以挣到两三千,三年来,只有一个员工离开过“王氏”,这种流失率在现代公司里大概也能创造一个纪录。
但是这种“近亲繁殖”的方式也带来了一个所有传统行业都面临的瓶颈——扩张的时候,人的问题就开始拉后腿。王迟一直想拓展南方市场,但是目前却只在天津开了两家新店,最大的问题就是人员和管理无法解决。他不放心把手艺交给陌生人,更不放心让陌生人去管理,但是家族的人力毕竟有限,不突破这个瓶颈,“王氏”就只能被搁在这个台阶上,再难往前迈一步。
王迟的乐与怒
王迟现在的收入比起“114”事件前下降了不少,北京市场的占有率已经降到了20%左右,但是每个月十几二十万的收入也还能维持运营。加上其他分店的业绩一直上涨,他并不担心公司没钱。他说:“北京的分店刚刚走出茹毛饮血披出生路的阶段,现在开始收收心。我打算换个新的品牌,‘王氏’这名字不现代,等换了名字,报纸广告、车体广告都要跟上,再真正抓抓形象工程了。”
不担忧自己的王迟一说起这个行业,仍就难掩的忧心忡忡:现在行业里的人太不自律,在网上公开卖开锁工具,5000块钱就招学徒。政府部门的管理不到位,相关法规也缺乏……“整个行业的名声坏了,你再努力也做不成百年老店啊!”
回顾整个采访,好像王迟做开锁公司的生活苦多乐少,那你干吗还做这行?
“有成就感啊!像前年春节在唐山,有个老人给儿女打电话说不舒服,儿女赶紧跑回家,结果敲门、打电话都没动静,急的呀!110到了也没用,我们打车过去几下就把门打开了。赶紧送医院,后来人救过来了。你想想,我们什么感觉……”
(编辑:周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