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jetming 于 2011-12-22 08:49 编辑
十九、影像与生活
大脑是我们的终极屏幕,大脑里面装满了形形色色的影像,这些影像时时刻刻在影响着我们的一言一行、一颦一笑。但是,很多人没有意识到这个情况,更别说利用这个特点来修正影像和转变自己的行为了。
汉语是个很奇妙的语言,你越是深入思考和觉察,你就越是有发现和惊喜。比如说我们谦虚地说:这是我一孔之见、一点浅见,比如说一个人有偏见,比如说佛教徒的正见,见到的是什么呢?更通俗的说法是“看法”“观点”。那么,看到的是什么呢?观到的是什么呢?生活中我们的好多反应,都和我们大脑中的影像有关系,你如果越能深入觉察,你就越能发现生活是非常的有趣。
最近在网上看到了著名心理咨询师荣伟玲写的一篇文章,其中对一个生活情景的分析简直是太妙了。文中说:
在一个公共场所等电梯,人很多。有三个女人没能进去,其中一个是我。一位带孩子的妇女愤怒地咒骂道,“这些狗日的,故意堵在门口让我进不去,其实最里面都是空的。”这时候,她的意念里出现了两个位置,一个是“迫害者”,一个是“受害者”。之所以出现这样两个位置,是因为她脑子原本就有这两把椅子,很容易把人或我按在这两把椅子上。此刻,她当下地把挤进电梯的人,和她自己分别按在“迫害者”和“受害者”椅子上的时候,这两个位置的烙印加深了,它们更有“吸力”了,随时准备再次把人与我按进“椅子”里去。
我也没进到电梯,但我没觉得别人故意在整我。电梯满了,就这么简单,我等下一部。我脑子里没那两把椅子,人与我都坐不上去。下次在类似的情景中,我依然不会抱怨,还是因为我脑子里没有那两把椅子。
这时,第三位女士开口了。她轻轻地解释道:“那里面放了一排箱子,确实挤不进去了。”
“真的?”骂娘的女士缓和下来。
在这个场景中,对事情做正面解释的是女士,相当于心理治疗师,抱怨的女士相当于病人,我相当于观察者。
解释的女士修正了抱怨的女士的情感体验,告诉她不存在一个 “迫害者”,只存在一个缘起:一排堵在后面看起来不存在的箱子。
如果,这位抱怨的女士具备极强的自我反省能力,她就会当下地意识到,自己的内部烙印(被迫害感)是如何扭曲外部现实的。
对号入座,是生活中经常发生的事情,由此引起的误会导致的悲喜剧可能不在少数。难怪很多影视剧在开头都会说一句:本故事纯属虚构,如有雷同,纯属巧合,请勿对号入座。
最近,有位网友以为我是个老太太,非要视频看看我的摸样,哈哈,这就是他大脑中的影像在起作用,非要拉我对号入座,并且想要验证一下不可。哈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