栖息谷-管理人的网上家园

楼主:邱庆剑 - 

[读书评论] [转帖][原创]“管理梯”颠覆“金字塔”管理模式

[复制链接] 32
回复
7922
查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11
 楼主| 发表于 2010-10-25 14:44:07 | 只看该作者

图片发不出来,我本来是想发一个《管理梯》封面的

 

12
发表于 2010-10-27 11:52:08 | 只看该作者
不错喔,鼓励鼓励
13
 楼主| 发表于 2010-10-27 13:04:45 | 只看该作者
 

问题一直得不到解决的原因


通过前文的分析,我们大致可以回答问题得不到解决的原因了:

1.因为“问题汇报惰性”,问题没有汇报上来,上级不知道,没有采取解决的行动。

2.上级坐在办公室里等问题,结果没有等到,他不知道有问题,没有采取解决的行动。

3.上级向下级问问题,下级隐瞒或掩盖了问题,上级不知道,没有采取解决的行动。

4.一小部分问题汇报上来了,但上级玩忽职守,没有采取解决的行动。

5.一小部分问题汇报上来了,采取了行动,但未能成功解决。

在前文的分析中,我们已经为上述前3种情形找到了解决办法,那就是“发现问题在基层,解决问题在现场”,作为管理者,要多去基层。对于第4种情形,是无法原谅和忍受的,这样的管理者直接开除掉,换一个称职的来,问题就可以解决了。

对于第5种情形,我们要具体分析了。有了解决的行动,却未能解决,一方面可能因为管理者能力不足,另一方面可能因为解决问题的条件不成熟资源不具备时机未到,再一方面就是沟通问题了——问题涉及多个系统多个部门,相互之间沟通不畅,互不买账。

能力不行,就调整岗位,换一个管理者来担任这个职务。条件不成熟就创造条件,资源不具备就准备资源,时机未到就催生时机。沟通呢?很多管理者说,沟通不畅就加强沟通啊!但如何加强呢?不少人天天在说加强沟通,但还是沟而不通,因为没有好的方法。关于沟通,是我们这本书的重点,后面的章节中将详述。

14
发表于 2010-10-27 16:49:27 | 只看该作者

赞同,走动式管理我想公司成长保持激情的一种重要方式

15
 楼主| 发表于 2010-10-28 09:59:11 | 只看该作者
    本书图片太多,发不出来。该书已经出版,各书店有,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翻翻(不一定买哦),书名《管理梯》。
16
 楼主| 发表于 2010-10-28 09:59:46 | 只看该作者
 

第二章  沟通为什么不畅


  

 

 

职能划分是把双刃剑


当企业很小的时候,创始人带领极少的几名员工,团队作战能力很强,在管理方面,老板是“一把抓”,不存在也不需要很细致的管理分工。

在企业具备一定规模之后,事务增多,业务增大,老板一个人的精力不够了,这时,需要引进管理人才,实施管理分工,并将企业内部划分为各个不同的职能部门。直线职能式组织,是企业成长过程中最先出现,也是最为常用、效率最高的组织形式。图2-1就是一个范例:




图2-1 职能组织示意图


当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实行职能划分是必然的,也是必需的。它有利于明确责任,畅通指挥系统。当生产出了问题,责任自然落实到生产各级管理者头上,当销售出了问题,责任自然落实到营销各级管理者身上。如果不实行职能划分,其结果就成了“三个和尚没水吃”。另外,在指挥时,老板知道生产的问题找生产系统,行政的问题找行政系统,这种职能式指挥系统,也很好地规避了多头领导,避免了指挥的混乱。

但是,职能划分天生就是一把双刃剑。它具备诸多优点的同时,也存在一个无法避免的缺点:妨碍沟通。

企业规模很小时,就一个上级,不存在沟通障碍。企业规模增大,形成职能上的条块划分之后,“官”多了,“官”与“官”之必须通过对话交流,很多事情才能完成。

上班族经常会看到城市中一段道路今天挖开明天合好,后天又挖开,大后天又合好,再后天又开挖……为什么会这样呢?原来,路修好时,电信部门发现光纤没埋好,他们派人挖开,埋好光纤,把路面恢复;不久,煤气部门发现煤气管道没铺设好,他们派人把路挖开,铺设好管道,把路面恢复;又过了不久,自来水公司发现水管没铺好,又派人把路挖开。这条路之所以饱受折腾,是因为部门与部门之间沟通出了问题,修路的时候,没有碰头,没有将所有该埋在地下的东西全部埋上。如果城市就一个部门管理——这在小镇是存在的,就一个领导指挥,这样的折腾就会少得多。

企业的情形也是类似的,部门与部门之间存在壁垒,合作的时候,各自为阵的时候多,冲突、矛盾因此滋生。由于企业经营是一个由供产销后勤形成一个闭合环,所有工作都必须是各部门合作起来,联动起来,才能完成的。财务部门提供资金——采购部门采购物料——生产部门加工成品——销售部门销售成品再为财务部门提供资金,在这条线中,财务之外的后勤部门则为每个环节提供支持,人力资源部不提供人员,哪个环节都动不了,行政部门不提供工作所需条件,哪个部门都得停下来。

部门与部门之间,有时竟然如同国与国之间,战争不断。是战争还是和平,不仅仅取决于员工,更多的时候取决于“官”员。“官”员们素质高,沟通起来就容易;“官”员们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也是沟通的重要保障。

17
 楼主| 发表于 2010-10-31 15:09:11 | 只看该作者
 

推卸责任,是沟通天敌


从人的本能上说,每一个人都有逃避责任的意识。只是人与人的素质不一样,责任意识有差别,有的人对待责任积极一些,有的人消极一些。

推卸责任,是沟通的天敌。有句古话叫做:各人自扫门前雪,哪管他家瓦上霜。这是封建时代的处事方法。封建时代是自给自足的经济,互不往来或者往来不多,对工作生活妨碍可能不大。但现代社会是分工与合作均十分显著的时代,互不往来就无法在社会上立足。

但合作,必然就要参与其中,要承担责任,要占用自己的资源,甚至影响到自己的工作开展。当逃避这份责任,自己的收益并不会受到影响时,很多人便会选择逃避。

举个例子吧。

销售部门通过销售分析,发现501产品市场销势最好,他们与生产部门沟通,要求多生产501产品。但是,生产部门不答应。原因是生产501的熟练工人少,工艺复杂生产难度大,出次品的风险高,他们不愿意去冒风险。并且,加大501产量,可能影响总生产任务的完成。

在这个例子中,生产部门怕承担责任,导致沟通障碍。倘若生产部门具备高度的责任意识,一接到要求,马上就会一口签应下来。

除了拒绝配合外,把问题一脚踢出去,也是妨碍沟通的重要因素。当部门与部门的接合部出现问题时,负责任的做法是两个部门通力合作,立即把问题解决掉。但缺乏责任的部门却采取了另一种做法:把停在中界线的“球”踢到对方地盘去!我们经常碰到的“扯皮”现象,就与此有关。某人明目张胆地把一车货物从大门拉跑了,多个部门碰在一起时,不是商量如何把损失找回来,而是分析责任是谁的:仓储部门说财务部门填的单据不清楚,财务部门说仓储部门不认真核对;安全部说仓储部门不该发货,仓储部门说安全部门不管好出门条。


18
 楼主| 发表于 2010-11-1 10:51:47 | 只看该作者
 

部门保护严重妨碍沟通


与推卸责任密切相关的,是部门保护。

在任何一个单位里,部门都有业绩压力,部门人员及其领导理所当然凡事从确保部门利益出发。部门保护内部利益,和各省市的地方保护道理是一样的。

承担更多责任,意味着将部门利益置于更大的风险之下。配合其他部门的工作,意味着自己部门的资源将被其他部门占用。于是乎,部门上上下下,都对其他部门说“不”。

比如:

财务部发现编号为508的产品毛利最高,去要求营销部多推广该产品。但是,营销部发现编号为506的产品销售更容易一些,508销售更难一些。如果加大力度销售508,必然占用506的资源,这样,月度总销售任务就可能完不成,进而影响月度奖金的额度。于是,营销部找出种种理由拒绝财务部的请求。

另一种部门保护的表现形式,则是和问题划清界限。当一个问题暴露出来时,部门与部门本应配合起来,及时解决问题,避免损失扩大化。但为了保护自身利益,双方同时和问题划清界线,声明此问题与本部门无关。当他们在保护自己部门的利益的时候,公司的利益正在持续流失。这个关系可以用图2-2来表示,B和C分别代有两个部门的利益,A代表单位利益。当B、C结合部出现问题时,两个部门在证明自己没有责任,极力保护自己利益时,单位利益A却并不因为他们的自我保护而免受损失,因为出问题的结合部存在于单位A这个整体之内。

19
 楼主| 发表于 2010-11-2 09:08:59 | 只看该作者
 

考核存在“空白区”


沟通受到问题影响,问题受到责任意识影响,责任意识又受到考核机制的影响,四者是一个循环往复的关系。这个关系可以用图2-3来表示。

考核的结果用于哪里?用于分配。考核将直接影个人利益、部门利益和单位整体利益,根据科学考核来实施的科学分配,就是平衡三者利益的结果。因此,考核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管理

问题

沟通

协调

考核

机制

责任

意识

图3-3沟通、问题、责任、考核循环示意图


责任意识树立不起来,部门保护气氛浓厚,通常是因为考核存在以下两个方面的缺陷:

其一是考核有空白区。考核指标和制度的制定者,可能充分考虑到了各部门职能范围之内的事情,但忽略了部门与部门结合部的事情,即那些需要相互配合的事情。很多部门负责人和员工,潜意识中认为,来自于其他部门的事情,以及配合其他部门的事情是“份外之事”。当考核忽略这块时,潜意识就成了显意识。这些“份外之事”,不做不影响本部门的利益,做了不会增加本部门的利益,那么,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他们通常会选择不做。即使是那些责任意识本来比较强的部门,开始一段时间总是愿意奉献,愿意多做,但时间一长得不到考核制度的肯定的话,他们的奉献热情就会降低,进而向那些责任意识差的落后部门“看齐”,也选择不做了。倘若部门结合部也有明确的考核,当问题出现时,任何一方就都不会袖手旁观了。

其二是考核指标不全面。单指标考核或少数几个指标考核,其他指标不考核,这在很多企业都存在。本来都是份内之事,可有些事项考核有些事项不考核,为了在考核上拿到高分数,部门负责人和员工都会把精力和资源重点放在考核事项上,对非考核事项不重视甚至放弃。比如,在我们前文举的例子中,生产部门愿意生产工艺简单的产品而不愿意生产市场销势好的产品,一定是因为生产部门的考核指标中,重点指标是产量,产品结构的合理性没有考核。而在销售部门愿意卖走势好的产品而不愿意卖毛利高的产品,一定是因为他们的考核指标中,销售量是重点指标,利润指标没有考核。

考核,就如同阳光之于植物,有阳光的地方,植物就向那里伸长。

考核,就如同雨露之于花朵,有雨露的花朵总是开得很艳,没有雨露的花朵则悄然萎谢。

当沟通出现问题,尤其是出现拒绝做事,拒绝配合的情形时,首先应该问责于考核部门。


20
 楼主| 发表于 2010-11-3 20:43:45 | 只看该作者
 

办公室政治:互不买账


管理者是经过层层挑选出来的,按常理说,管理者的素质应该是很高的,相互勾心斗角应该比较少。但事实上,管理者之间的斗争总是血雨腥风,而且级别越高斗得越厉害,破坏力也更大。

管理者之间的争斗,是在企业这个平台上进行的,他们打来斗去,受损失最大的是企业。企业资源被耗费掉,企业效率被牺牲掉,企业机会被白白放走,企业团队和谐被眼睁睁地葬送掉……即使最后把打斗的管理者都开除掉,企业的损失也无法挽回了。

一个企业如同一个微缩版的王国,里面同样充斥着各类“政客”,办公室是“政坛”,办公室里每天都发生着类似于政客间的你死我活的征战。这些年,研究办公室政治的的文献已经非常多。这些文献在对办公室斗争的目的分析上,是一致的,均一致认为:争斗的目的是为了利益——部门利益、个人利益、小团体利益。每一个重量级的管理者参与争斗时,背后都有一群充当喽罗的基层员工。

只要有争斗,就会形成对立的派系。既然都对立了,互不买账,互不沟通就没什么奇怪的了。

不过,从我所看到的情况分析,互不买账有时也不纯粹是为了利益之争,可能仅仅是因为斗气:“你有什么了不起,我凭什么听你的使唤!”

我还发现,员工们对自己的上司的看重,常常也助长了管理者的意气之争。他们甚至关心自己上司的办公室档次、关心自己上司汽车的档次。不可否定,办公室的档次和汽车的档次常常表示了“隐性地位”的高低。隐性地位,是指事实上的地位。比如,两个人都是副总经理,并不表明他们的隐性地位一样高,其中一个可能更受老板器重,他的隐性地位自然就要高些。很多管理者会这样想:我的“兵”们这样看重我,我这个“首长”就绝不输给对方的“首长”!于是乎,鸡毛蒜皮的事都斗个天昏地暗。

对办公室政治驾轻就熟的管理者,都是特别善于培育人际关系的人。他(她)一进某个企业,就会把各种关系摸得一清二楚,哪些人是老板的亲戚,哪些人不是,哪些人是老实人可以欺负,哪些人是不老实的碰不得,这些情况了然于心之后,他(她)在处理事情时就会区别对待,而不是以单位的制度为准绳。

我是一个不善于培育人际关系的人。在某企业做高管时,被下属误导安置了一名员工。老板知道后非常生气,质问我是不是因为这名员工是他的亲戚才安置的。我当时觉得非常冤枉,因为我根本就不知道这名员工就是他的亲戚。老板却认为我如此高的职位,应该早就把公司内部的“皇亲国戚”调查清楚了。这件事让我觉得办公室政治真的太可怕了。

打压办公室的政治斗争,最有效的办法还是考核。通过合理的考核机制,让这些“政客”们必须团结一致相互配合,才能开展工作,才能在考核中拿到高分,他们自然就不会斗来斗去了。

如果一个企业垮台了,首先不是失败于市场,而是失败于管理者之间的政治斗争。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