栖息谷-管理人的网上家园

路灯下找钥匙的醉汉——咨询背后的科学哲学观

[复制链接] 9
回复
3044
查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楼主
跳转到指定楼层
分享到:
发表于 2003-12-16 11:02: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对科学哲学的认识源自与一个同学的争论,那时他正与一位老师做一个研究中国企业家类型的论文,并雄心勃勃地希望能够在国际顶级杂志上发表。其中有个类型是愿景型企业家,正是时下流行的东西,被我逮住,以亦步亦趋的罪名猛批了一通。

那位老师在北大读的博士后,受到几位国内顶尖管理学者的指点,特别是在研究的方法论方面。后来我那同学肯定把我的观点跟他说了,而他则以“科学就是盲人摸象”和“科学就是醉汉在路灯下找钥匙”来阐释主流的科学哲学观。仔细想想,觉得很有道理。

有很多人赞同这样一个观点,跨国咨询公司是面向其产品的,而国内的好一些的咨询公司是面向企业问题的。客观来说,这个观点一半正确,一半完全错误。

面向企业真正的问题,很多时候是咨询顾问一种乌托邦式的幻想。

对一些问题的理解随着咨询实践也在逐渐加深,比如“手里有什么锤子,眼里就有什么钉子”,本觉得是讥讽的意义大一些,现在看来,也是咨询顾问不能面向企业真正问题时的一种自嘲和无奈。

文章就围绕这几句话展开,欢迎斧正。

路灯下找钥匙的醉汉——咨询背后的科学哲学观

木人康

国内管理咨询公司与跨国咨询公司最大的差别,倒并不体现在咨询产品、数据库、品牌等显在的东西,而在于咨询服务方式背后的科学哲学观的不同。

先前对于跨国咨询公司在国内运作情况的了解基本是通过所谓“失败的案例”。这些案例经常是过一段时间就被不同的人士翻出来,水土不服也成为老生常谈,但很少有人真正剖析所谓水土不服的本质。

近来,跨国咨询公司的各种报告正以难\以置信的速度传播,使得国内的咨询公司能够管窥跨国咨询公司的运作。在了解其基本“套路”之后,网上经常有朋友谈到中西管理咨询公司的差别,其中有代表性的观点是,跨国咨询公司的咨询人员更多地“面向咨询产品”,而中国咨询公司的咨询人员更多地“面向企业问题”。

面向企业问题,的确是咨询公司的咨询原则。关于咨询的定义有很多种,有咨询公司干脆认为,“咨询就是解决问题”,算是基本点中了咨询的核心。在咨询过程中,咨询公司一直强调要针对客户的问题开发可操作的解决方案并辅助方案的实施,从而解决客户的问题。
而跨国咨询公司在向国内客户提供咨询服务的过程中,看起来是更多面向其咨询产品而不是面向客户问题,这样的做法受到其服务的某些客户的质疑。比较典型的批评是,咨询公司提供了一大堆华丽的方案,根本就不能实施。

正如当年李小双在奥运会的吊环项目上出现失误让国人觉得不可思议一样,跨国咨询公司历经多年发展,在服务客户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出现这样的问题多少让人觉得不应该。他们不想解决客户的问题?他们为什么不问题导向?

关键在于,什么是客户“真正的问题”?国内的咨询公司真正能做到面向企业问题吗?面向客户“真正的问题”,到底是国内咨询公司的优势,还是咨询人士的乌托邦?

回答这个问题需要回到管理本身。绝大多数咨询公司的服务方式隐含着“管理是一门科学”这一假设前提,而之所以有“管理是一门科学”之说,是因为管理研究也遵循科学研究的规律,因此还是要从科学研究说起。

(一) 科学就是盲人摸象

尽管“盲人摸象”并不是个令人感觉很舒服的词,尤其是用在被我们认为是理性体现的科学研究上,但是“盲人摸象”揭示了科学研究的事实。哲学家们对“科学是什么”至今仍然争论不休,但有一点大家基本是达成共识的,那就是科学研究的结果,远不能反映现实的全部,只是反映了现实的一个侧面。

返观管理,管理理论层出不穷,核心竞争力、流程再造、平衡记分卡晃得人眼花缭乱,而不时还会有人跳出来宣称自己找到了管理的真理。西学东渐,管理在国内逐渐成为一门显学,人们追逐着管理潮流,媒体、咨询公司在其中推波助澜。

有趣的是一段时间以后每项被奉若神明的管理工具总会遭到强烈的质疑,而且捧的越高,摔的越重。在“追捧—质疑”的怪圈背后,是大众对于科学本身的认知不足。科学就是盲人摸象,这个比喻简明地道出了科学的事实。任何一种管理理念都是片面的,一劳永逸的期望本身就是不切实际的。

(二)科学研究就是醉汉在路灯下找钥匙

有一个故事,说醉汉在路灯下不停地转来转去找东西,路人问他丢了什么,他说家门钥匙丢了。路人帮他一起找,结果翻了几遍都没找到。路人就问,你在哪里丢的钥匙?醉汉说,我出了家门钥匙就丢了。路人大怒:那你到这里来找什么?醉汉振振有辞:因为这里有光线啊!

听完这个故事的人常常感叹醉汉的“幼稚”、“可笑”,孰不知醉汉的行为恰恰就是科学研究所遵循的基本规律。

“有总比没有强。”科学虽是盲人摸象,虽然反映的只是现实的某个侧面,但正是“片面”的累积促成了知识的增长,也使得人们对于真实世界的认识逐渐全面和深化。前人的研究成果往往是后人研究的基石,也即故事中的“路灯”。到路灯下找钥匙,虽看来有些滑稽,但确是明智和正确的选择。

跨国咨询公司历经多年实践提炼出来的咨询产品,也正如故事中的路灯。有一句调侃咨询公司的话,“手里有什么锤子,眼里就有什么钉子”;也有咨询顾问半开玩笑地说,客户有什么问题取决于你问他什么问题。调侃和玩笑之话并不能否定咨询的“套路”,而是反映了面向客户“真正的问题”能力的有限性的一种无奈。这样一种无奈,不是丢掉“锤子”就能解决的了的。

(三)仔细审视假设前提

科学研究本就是盲人摸象,是醉汉在路灯下找钥匙。了解到科学本身固有的局限性并不是
要否定科学本身,恰恰相反,正是要在这样的认识下更好地运用科学的方法,发挥一些主观能动性。

产品是咨询公司在解决客户问题过程中基于实践的提炼,而产品导向则是为了解决面向问题时的天然能力不足,是在面向客户问题前提下采取的“最不坏”的服务方式。但在基于咨询产品为客户提供服务的过程中,必须要慎重审视所谓咨询产品的假设前提。

跨国咨询公司积累多年形成的咨询产品的背后假设与中国国情的不符,是所谓洋咨询水土不服的本质所在。每个产品背后都有自己的假设前提:关于市场环境的假设、关于竞争对手的假设、关于内部资源/能力的假设等等。忽略假设前提所导致的咨询方案与企业的不匹配,是导致水土不服的关键所在。

国内咨询公司“技术”的缺乏使得很多公司在借用西方的很多分析模型和跨国咨询公司的“产品”。在提供咨询服务的过程当中,无论是跨国咨询公司还是国内的咨询公司,都必须谨慎地审视咨询产品/模型背后的假设前提。倘若忽略了这一点,那被贴上“水土不服”或“咨询无用”的标签也就不足为怪了。

(四)补科学哲学的课

是否面向客户问题并不是中外管理咨询公司的差异所在。问题导向与产品导向并不冲突,产品导向是针对面向问题能力天然不足而采取的“最不坏”的方法。跨国咨询公司之所以产品/模型导向,是因为产品/模型在某种程度上能够弥补面向问题能力的不足。这种不足是天生的,所谓面向客户“真正的问题”,往往是咨询人士的一相情愿。

人们对于问题导向和产品导向认识的误区,来自于跨国咨询公司在某些咨询项目的服务过程中对其咨询产品假设前提的忽略及中国企业管理改善的复杂性。

中国企业面临的管理挑战是多重的,在为中国企业提供咨询服务的过程当中,本着“因地制宜”的原则,以客户利益为导向,提供体贴的服务无可厚非。但这并不是咨询意义上的问题导向与产品导向的区别。跨国咨询公司在为中国企业提供咨询服务过程中暴露的缺陷需要其根据中国企业的实际情况,反思和重新界定与客户之间的角色和关系;而国内咨询公司在咨询服务中暴露的缺陷则需要废掉自己的“武功”,从头开始修炼,树立正确的科学哲学观。

咨询就是把管理的科学性一面发挥到极致,也就是说,在咨询这一过程当中,我们应当遵循科学哲学的基本原则。国内管理咨询公司与跨国咨询公司最大的差别,倒并不体现在咨询产品、数据库、品牌等显在的东西,而在于咨询服务方式背后的科学哲学观的不同。
所谓“缺什么补什么”,树立正确的科学哲学观,可能是国内咨询公司需要补上的重要一课。

(MSN:lonelybystander@hotmail.com)
沙发
发表于 2003-12-16 13:17:00 | 只看该作者
国内企业的管理手段中,科学与艺术的成分应该是二八开,经过咨询培训期望能达到五五开,更多就不现实了吧?
板凳
发表于 2003-12-17 10:40:00 | 只看该作者
和君“八月”兄的观点,转自和君论坛。

“国内管理咨询公司与跨国咨询公司最大的差别,倒并不体现在咨询产品、数据库、品牌等显在的东西,而在于咨询服务方式背后的科学哲学观的不同。”--是这样的。其实有一个用得很多的比喻,就是中医和西医的差别,中医主要是综合,关注系统内的相互影响,所以才有“刮痧”这样很难用现代科学解释的治疗方法,西医主要是解构,关注是疾病的分类,在疾病本身寻找治疗方法,比如抗菌、止痛、切除、支架……。

因为是不同的科学哲学观,按照西医的观点来理解中医很难,按照中医的观点来理解西医也很难,“缺什么补什么”并不一定是有效的途径。希望“中西医结合”的医生很多,做得好的却少。但何谓“正确的科学哲学观”?即使截然对立的两个方面,也并不一定是正确错误,只是站在了不同的立场,认同了不同的理念体系。

我们需要以何种心态面对外国咨询公司?是否一定要以“科学哲学”作为咨询研究的基础?如何在吸收“科学哲学”的过程中,仍然坚持东方人看待问题的习惯?我们将面对的客户需要的是什么咨询服务?是基于“科学哲学”的咨询产品?还是希望在非常个性化的问题上寻求帮助?

正如文章所说“绝大多数咨询公司的服务方式隐含着‘管理是一门科学’这一假设前提”,但管理真的是一门科学吗?为什么德鲁克这样的大师也会坚持“管理本质上还是实践而不是科学”呢?

毫无疑问,实践需要科学方法的指导,否则也不会西方那么大一个咨询产业。然而,管理科学是生长与实践,国外咨询公司的那些咨询产品是生长于国外的实践环境,如果盲目引进这些产品和模型,水土不服就是必然的。那本土咨询公司应该采取何种策略呢?我们必须基于本土的管理经验和实践发育自己的“管理科学”,自己的咨询产品。

但我们不可能等到产品出来再做咨询,我们也不可能在没有产品的时候坚持自己的“科学哲学”基础,我们只能面对问题,面对企业的需求。这不是“乌托邦”,也是一种哲学,我们姑且叫“实践哲学”。

数学之所以是一门科学,我因为数学可以作为一个理论体系独立存在,数学是自成体系的,因此我们才可以用数学的眼光来看待整个世界。世界可以与数学解释的不符合,但数学本身不会有错误,这是其内在的理论逻辑所决定的。管理学还不是科学,首先我们并不确定管理学的基础假设是什么,实际上管理学还处于研究公理的阶段,公理不是推理出来的,是通过实践总结出来的。一旦脱离开实践,“管理学”就不复存在,也许哪天管理学也可以自成体系,但不是现在。管理学本身都不能成体系的时候,管理学就必须服从于实践,这是我们应该坚持“实践哲学”的原因。

我们不排斥西方的管理科学,学习还来不及呢。我们也跟踪国外最新的管理研究,仔细研究国外咨询公司的产品和研究方法,能对管理实践有作用的都是我们需要吸收的。但是,作为学科的管理学,给管理带来的指导作用并不比生活常识更多,也不比传统文化带给管理的启示更让人激动。

了解中国企业的人都很清楚,大多数企业并不依靠管理科学来管理企业,如果能做到依靠常识来管理企业就很不错了。企业面临的问题,其实最需要的不是哈默尔的核心竞争力理论、或者波特的竞争框架来指导,最需要的是正确思考问题的方式。“管理科学”的内容也能帮上企业的忙,但判别使用何种“管理科学”内容,管理学没有给出答案,而这是关键。

醉汉到路灯下找钥匙,无论如何找不到,到丢钥匙的地方,到黑暗的门口去找是首先必须做出的选择。如果说路灯是管理科学,也许在黑暗的门口有其它的灯,我们看不见的灯,如果我们能带上红外夜视镜,就什么都看见了,所有能产生温度的东西都是我们的光源,所有来源于实践的经验和学科体系都是我们的理论指导。“实践哲学”不主张到路灯下找钥匙,主张回到问题的原点,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我们需要的是夜视镜,需要更广阔的思路来思考问题和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

如果担心我们找不到企业的问题在哪里,那我们应该在如何发现问题上努力。我们不主张去主观认为客户是什么问题,更反对根据自己的产品去杜撰企业的问题。我们反对“醉汉找钥匙”的咨询方式,也反“对手里有什么锤子,眼里就有什么钉子”的咨询方式。

我们不一定能完全做到正确地把握问题和解决问题,但这是我们坚持的原则,“实践哲学”的原则。
4
发表于 2003-12-20 12:20:00 | 只看该作者
在病人都不习惯吃西药的时候,为了让医生能够养家糊口,最现实的生活哲学也许是为病人提供他们喜欢的中药,而如果这些病人又希望有很快的治疗效果的话,那一定会非常糟糕。
      我想目前咨询公司的种种怪现象应该是一个发展阶段的问题。因为不管是中国企业对管理科学的认识也好,还是企业家的思考方式改变也好,都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所以现阶段国内、国外的咨询顾问们都只能与客户们一起慢慢成长。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5
发表于 2003-12-20 17:16:00 | 只看该作者
现在发现这是个好地方哦,

看了大家的见解,我对管理的认识更加深了:)

特别是现在要考那个管理咨询,我觉得这个工作没有实践经验的就只是纸上谈兵!

很虚哦……
6
发表于 2003-12-20 19:54:00 | 只看该作者
木人兄,有些想法就在这个帖子里说了,不特别回邮件了。

做咨询的无聊和烦恼,就如兄弟所说:“绝大多数咨询公司的服务方式隐含着‘管理是一门科学’这一假设前提”,其实,这是“职业”与“兴趣”之间的烦恼。绝大多数的职业,首先不是兴趣,而是吃饭的饭碗。绝大多数的职业饭碗的特点,并不是每日的新鲜与刺激,而是日复一日的重复性的、单调的劳动。

我以前是记者,外人可能会认为记者是每天面对新鲜的东西,肯定很有趣,其实这是天大的误解。记者每月必须完成稿件订额,面对自己被划分好的一条线,面对着低头不见抬头见的一些人,还要挖空心思去他们身上找新闻,要多无聊有多无聊,由此是带着帽子的宣传的硬性任务,按在那些熟悉得不得了的人身上,真是自己都感到恶心。

怎样办吧?两种方法:要么你认可并忍受,因为那是你吃饭的饭碗;要么你拔腿走人,寻找你自己认为的乐趣去。我常说:人这一生,如果能将职业和乐趣合二为一,那可能就是人生的最高境界了。咨询业可能实现这样的境界吗?我想,可能会有的,但需要两个前提:一是你不在乎或不指望它来吃饭;二是你独立行事,以传播自己的思想为主,当然,这需要你具有自己的、被他人认可的思想为前提。

说来说去,似乎也很难。于是,我们就要返回另一个思路去了,既然无法完全实现这种境界,那么,我们就只能尊重现实,尽量接近我们想实现的境界-------有时看中庸、无为等等思想,再想想平衡、均衡一类的东西,其实也就是这么回事了。



再来说说上面和君“八月”兄的几个观点。

1。“管理学”究竟有没有前提假设哪?应该讲,还是有的。但管理学的假设,跟经济学的理性人假设不同的是,经济学是为了研究而必须假设;而管理学是为了实践,而必须假设。当德鲁克说:“企业组织是社会的器官,企业组织是为客户而生存时”,其实就是假设了企业组织性质与目的。

效益与效率,是企业组织管理最原始、也可能是最永远的假设了。没有了这个假设,恐怕连咨询的意义也会变成无头的苍蝇。咨询公司假设“管理是一门科学”,也算是没有办法的办法,否则,咨询公司就真的成了经验的杂谈公司。将个人上升到创立自己思想的高度,可能情况就完全改变了,姑且理解为这是咨询界的最高境界吧-----也许,追求这种境界本身就是最高的境界。

2。“我们必须基于本土的管理经验和实践发育自己的“管理科学”,自己的咨询产品。这不是“乌托邦”,也是一种哲学,我们姑且叫“实践哲学”。”------这段长长的话,其实即是现实,又有些无奈。有人常常用一句“最适用的方法、就是最好的方法”,来表达自己的无奈,其实这句话颇有些虚无的味道,是不值得认可的。

怎么办哪?我想,我们需要从崇拜经验、到对西方管理理论“满怀敬畏”、再到返朴归真这样一个过程,而对于管理学和咨询业来说,这是完全可能的,因为管理学实在太年轻了,而中国二十年来的企业管理,百年管理理论,几乎都可以看到,这也是我们可能有所作为的地方。

虽然一切都是那么难,我们还得努力。没办法,姑且将上述语言,当做鼓励自己的话吧。
7
发表于 2007-3-19 16:27:00 | 只看该作者

多好的帖子竟然沉下去了,

看完后很受感悟,也许做了近一年的咨询久久没有明白自身存在的价值!

严重感谢楼上几位仁兄!

8
发表于 2010-2-20 09:17:00 | 只看该作者

沉下去的好帖太多了,但如今品来,也是愈久愈香。

谢过木人老弟和古董老兄二位。

9
发表于 2011-6-9 12:02:56 | 只看该作者
笔记:
1.任何一种管理理念都是片面的,一劳永逸的期望本身就是不切实际的。
2.学习管理理论,重点是要从根子上理解——理解存在和成立的前提、假设。

A.在重构主义的哲学逻辑思维体系下,任何问题都是可以逐个分解的,认识清楚各自的作用和彼此之间的逻辑关系后,重新又可还原到原始状态。
B.所有理论都基于现实的理论和经验,根据设定的前提和假设,进行逻辑的推导。仅仅迈出这一小步,然后等待验证和反证,最后才能被确立为一种理论,否则只能称之为理念和观点,最多叫做猜想。自然科学体系下如此,社会学的研究同样照搬了这套思路。
C.欧美产业革命后,对于宏观经济和微观企业的关注,催生出上述管理科学的经验提炼和专题研究。从这个根子上讲,我们拿过一本书来翻译、学习,就不能忽视理论所产生的假设和前提——契约精神、竞争理念、企业家精神……往回找甚至会牵扯出圣经,我们早已认定他们的社会运行规则不同于中国!作为个体的人如何思维,这更是大相径庭。
历经大革命、五四、文革等重大变故,传统文化“精华”与“糟粕”的区别依然没有公论,相信没有多少人自己建立了一套完整的人生哲学体系。在这种烦乱的情况下,学习和借鉴谈何容易!
文化出大师,难!管理学有公论,更难!唯有管理实操层面,或许百家争鸣,有建树的可能性倒是很大……说“百家争鸣”这个词,也意味着我只能把“主流”重新确立的希望放到未来,我们不再自大,也不再自卑。我们的管理已摆脱拍脑袋,但也不再邯郸学步……
10
发表于 2011-6-10 11:55:27 | 只看该作者

来给支持下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