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导图有众多美誉,如“二十一世纪的全球性思维工具”、“大脑使用说明书”、“瑞士军刀级的思维工具”等等,但思维导图到底是干什么的?
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很多,有人说是记笔记的,有人说是列提纲的,还有人说是做思维发散的,众说纷纭,而又标准不一。
一方面,我们可以从Tony Buzan的著作《Mind Maps——Radiant Thinking》看到,思维导图是一种“放射性思维”,我们可以理解成“发散性思维”。也就是说,思维导图在于帮助人们打开思维的束缚,激发思维的有效发生。
另一方面,对思维导图的发明初衷的说法最多的是:思维导图是改进线性笔记而发明的一种笔记工具。对此我一直是将信将疑。直到读到Tony Buzan的原著《Mind Maps》,我才恍然大悟。原因Buzan的“笔记”一共包括两个词:Note Making & Note Taking。翻译成中文可以理解为“做笔记”和“记笔记”。毋庸置疑,这里的“做笔记”应该指的是将自己的思想加以整理,而“记笔记”则是讲别人讲的或写的内容整理出来。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思维导图可以用于两种场合:整理自己的思维以及整理他人的思维。合并在一起,那就是整理思维。
综合以上两个方面,我们不难得出,思维导图是激发和整理思维的工具,这里的思维可以是自己的,也可以是别人的。如此以来,我们看书记笔记、上课记笔记、写作列提纲、出门做清单、策划活动等,都是思维导图的具体应用场合。
事实上,我感觉当前思维导图的应用没能很好的将思维激发和思维整理有效结合起来。而且思维整理缺乏得更多一些。从很多人画的思维导图都可以看出这一点,因为他们虽然讲要素列了出来,却没能将要素之间的关系进一步理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