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博会很大程度是智慧与商业博弈的盛会,每届世博会,精明的商人必想方设法挤进去,希望从中赚取一杯羹。
1904年,在美国圣路易斯举行的世博会期间,一个小贩推着冰激凌手推车在会场外兜售,他旁边一个糕点小贩正在出售甜脆薄饼。夏日炎炎,冰激凌卖得很快,不一会儿盛冰激凌的杯碟就不够用了。匆忙之际,小贩将旁边糕点摊上的薄饼卷成锥形做杯碟用。结果冷的冰激凌和热的薄饼巧妙结合在一起,受到了出乎意料的欢迎,这种创新小商品被誉为“世界博览会的真正明星”——这就是今天依然畅销不衰的冰激凌蛋筒。
除此之外,今天流行的多种美食都是从世博会上崭露头角的:爆米花、蓝带啤酒、麦片、口香糖等。
经久不衰的小商品,造就了大量财富传奇。每届世博会,商人们总会千方百计让自己的产品走上前台。然而,由于世博会特许商品准入门槛较高,致使一些企业望而却步。尽管如此,仍然有不少生意人提前准备、苦练内功,硬是成功将产品打入世博会。本期策划聚焦世博会上的小生意人,从多个侧面解读世博商机,希望能给读者以启示。
曹月芳:越土越受青睐
◎经营项目:世博农家
【世博表现】世博农家是上海世博局、旅游局继“世博人家”后,利用郊区农村旅游特色开展世博接待工作的探索,目前上海市已经有200多家挂牌“世博农家”,而曹月芳所经营的廊下生态园,就囊括了3家挂牌世博农家。自世博会开幕以来,廊下生态园平均每天接待游客量在200人以上。
早上8点半开门营业,主要工作内容就是“像小孩一样玩耍”,带领工作人员,与游客们一起,分别在3户世博农家疯玩:一户是乡村游戏互动人家(游戏包括旱插秧、搓草绳、扔沙包、踢毽子等);一户是民俗文化互动人家(游戏包括土布贴画、种子贴画、金山农民画、西洋脸谱等);一户是小吃制作人家,专门制作上海特色乡村小吃。下午一直要到近5点才可以休息。这就是上海市金山区中华村新廊下旅游公司廊下生态园总经理曹月芳一天的大部分生活。
与其他世博农家相比,廊下生态园具有自己独特的优势:一是有着原始的田园风光,这里的建筑都是典型的老上海建筑:白墙、黛瓦、观音兜;二是这里有着独一无二的金山农民画、金山剪纸、京剧脸谱、西洋脸谱、种子贴画、土布贴画等各种民间手工艺术。
“越乡土,越赚钱。”这是曹月芳对自己生意的经验总结。2009年底,上海世博局等部门在评定世博农家的时候,就明确了评选标准:要求必须具备乡村民俗、自然生态、民间技艺(廊下生态园有打莲湘)、特色美食(廊下生态园有莲湘糕、眉毛饺、粽子、阿婆菜饭)等乡村资源的旅游生态园或农家,才能申报“世博农家”。
廊下生态园的特色美食都很“土”。2010年6月初,记者在中华村1113号看到,这是一幢两层高、白墙黛瓦的小楼,门口有一小片菜地,初看上去和周围其他的小楼差不多,不过,门口那块崭新的“世博农家L-001”标牌和两只用蓝印花布手工制作而成的海宝还是告诉着来往的游客们:这里有些与众不同。确实,有着“廊下第一厨娘”、“菜饭阿婆”等美名的李阿婆就是这里响当当的一名厨师。既然叫做“菜饭阿婆”,菜饭当然是李阿婆的拿手绝活。记者了解到,大行灶菜饭是金山经典的农家菜,乡下人家差不多都能烹制,然而,李阿婆的菜饭因为独有“三老”——老阿婆、老灶头、老柴火,加上选料是自留地中的蔬菜、自家特制的咸肉、良田大米、优质糯米、菜油,因此又多了一份香美。除了能烧香喷喷的菜饭外,被誉为“廊下第一厨娘”的李阿婆还会蒸方糕、做塔饼、卷眉毛饺……因此,游客住在李阿婆家,不仅能吃到阿婆亲手烹制的农家特色小吃,还能跟着她学做地道的农家点心和菜饭,同时了解到这些特色点心和饭菜背后的文化典故。
廊下乡村游的另一个创意来自最乡土的土布。“我们在农村里边收集了很多土布,制作了许多别有风味的土布衣服,然后由旅游公司的导游们在廊下做土布服饰秀,这受到很多游客的欢迎,也激起了很多游客的怀旧之心。做完衣服以后的边边角角剩余的布料,我们也利用起来,动员公司年轻的小伙子、小姑娘们发挥想像力,提出创意和构图,做出了一幅幅土布贴画。”曹月芳说现在不光有土布贴画,还有谷物种子贴画,“用最乡土的材料,在最原生态的乡村环境里,给游客以创作的乐趣。”
中式婚礼、乡村弄堂游戏、打莲湘……廊下开展的各项活动几乎都具有鲜明的本土特色,可以说是“土味”十足。即使是在互动游戏环节的奖品设置上,“土气”也依然是主题,珍珠鸡、甲鱼等土特产品都成为了奖品区的“常客”。然而,就是这一个“土”字,让越来越多的市区游客流连忘返。
王理想:新品蔬菜专供世博
◎经营项目:大棚蔬菜
【世博表现】为确保世博会蔬菜供应和食品安全,经过层层筛选,山东有40多个品种入选优质蔬菜名册,占入选品种的近1/3,世博会园区内所需蔬菜一半多由山东供应。王理想告诉记者,以前按传统方式种植西红柿,辛辛苦苦一年收入也不会超过万元,但今年肯定能超过两万元。这些蔬菜运抵上海世博会现场后,通过事先预购,被分配到上千家餐厅,制成菜品后供游客消费。
王理想的蔬菜大棚位于有着“中国蔬菜之乡”的山东省苍山县的“上海世博会蔬菜基地”。6月初的一天早上,他按动蔬菜大棚的电钮,随着卷帘机嗡嗡作响,120米长蔬菜大棚上的100床草苫子被卷起推到大棚脊背,暖暖的阳光照射在棚内绿油油的黄瓜上,棚内所生产的蔬菜将直供上海世博会。
“我们家种了十多年的大棚,真没想到还能沾上上海世博会的光,这在以前都是想都不敢想的事。”王理想喜不自禁。像王理想大棚菜一样,苍山县在7个乡镇16个行政村建立了9处,总占地3万亩的世博会专供蔬菜基地。
记者走进王理想的大棚里,只见两米多高的秧苗上挂满了一串串西红柿,两位菜农正忙着采摘已经成熟的西红柿。王理想拿起一串西红柿对记者说:“这种串收西红柿是从荷兰瑞克思旺公司刚引进的新品种,原名叫佳西娜,果实鲜红,种植无需使用农药,摘下来用纸一擦就可以直接吃。”
为确保上海世博会输出蔬菜质量,苍山县投资400多万元建成了山东省首家农(副)产品检测与监控中心,配置了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检测设备,可进行药残、肥残、重金属等100多项指标的检测。各蔬菜生产基地内也相应配备了快速检测仪器,每个标本30分钟就可以得出结果。
那么,王理想的蔬菜是如何进入世博现场的呢?记者调查了解到,每天下午菜农把采摘的蔬菜运往基地收购中心,经过层层检测、分拣,把不合格的蔬菜淘汰掉,然后统一包装,运往上海。王理想说:“每个基地提供的产品都要注明基地名称、栽培者姓名、品种、数量、采摘时间和质检员姓名等等,专供蔬菜的一切信息一目了然。”专供蔬菜一旦发现不合格将根据蔬菜信息直接查到哪个环节出现问题,形成可追溯机制。“每天晚上苍山蔬菜通过成熟的物流通道,仅需6个小时就能抵达上海。”
在到达上海世博现场后,负责菜品质量检测的工作人员还将对蔬菜进行一次质检,尤其是针对农药残留的检测,确保蔬菜有机无污染。
邓世奇:小吃也能出品牌
◎经营项目:沙县小吃
【世博表现】经过严格审查,世博园共引进约100家餐饮服务供应商,开设130个餐厅,平均分布在园区各片区,日供餐能力30万~40万份。6元一个的面包、5元三种口味的包子、10元一份的干拌面……各地小吃纷纷亮相世博。据经营沙县小吃的服务员介绍,目前平均每天可售出100份左右,每份的价格由最初的45元下降至38元。
沙县小吃是一张名扬四海的小吃名片,2010年5月1日,沙县小吃正式亮相上海世博会,让海内外游客品尝到了地道的中国地方小吃。上海世博会中华美食街共有33个省市区的风味特色小吃入驻,沙县小吃是福建风味美食的唯一代表。
地方小吃作为一种投资小、见效快的创业项目,受到不少创业者的青睐。沙县小吃是如何做进世博会的?请看沙县创业者邓世奇的生意经。
邓世奇是沙县湖源乡锦街村人,种过田、当过兵。1978年复员返乡,和妻子原冬英在大洛乡开了家照相馆。因为接下了祖辈传下的小吃手艺,加上当时大洛乡没有一家像样的餐馆,1985年夫妻俩开起了“原家餐馆”,随后搬到了沙县城关。
后来,夫妻俩又远去福建厦门,他们克服人地生疏的困难,东拼西凑在厦门开起了“沙县原家小吃店”。
“头一天卖了158块钱,第二天是188块。”过了这么久,邓世奇还记得这两个数字。“我们沙县人做的扁肉、拌面口味好,加上价格实惠,客人喜欢光顾。”小吃店的生意,好得出乎意料,日营业额很快就突破了千元大关。“两口子夜里数一大把零钱,数着数着就睡着了,常常要数五六遍才有个准数。”
“外面做小吃,赚钱来得快。”这样的信息一传十,十传百,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走出沙县。1997年,沙县县政府投资560多万元,兴建了“沙县小吃一条街”。但当时小吃业主们都嫌店租贵,没人敢进场经营,急需一个有实力的小吃业主来领头。那时的邓世奇发展已渐入佳境,不仅还清了所有债务,还在厦门“扩张”了4家店面。经不住县领导的“几顾茅庐”,邓世奇放弃了在厦门的生意,回到了沙县。
由于投资和技术门槛不高,冒牌沙县小吃店遍地开花。这些假冒的沙县小吃店,不仅从沙县的经营者手中夺走了利润,更为重要的是,损害了沙县小吃十余年举全县之力树立的品牌形象。尽管沙县小吃早在1998年就注册了商标,但面对散落全国各地的冒牌店,打假却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邓世奇一口气租来5间店面,并花费8万多元精心装修,打出了“原家小吃城”的招牌,内设包厢和雅座,一举推出了40多个小吃品种,并致力小吃品种的创新。“这样一来,不仅让小吃上了宴席,还打出了招牌。”邓世奇颇感得意。
“原家快餐小吃加盟城”一试身手后,2002年,邓世奇在三明市区开起了第一家“原家小吃”直营店。而后,又尝试在南平、泉州发展加盟店,虽然因为原料配送、管理等原因失败,却为他今后的连锁化经营积累了宝贵经验。
“经过十多年发展,我们‘原家’系列的小吃品种,已有13个‘中华名小吃’、19个‘福建名小吃’,我们完全有信心成为小吃业中的‘麦当劳’。”邓世奇介绍,未来他要把公司打造成加盟连锁、物流配送、食品制作为一体的餐饮企业,并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