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转载:
其一,2010年经济金融的前景展望为“中性偏于负面”;其二,如果说2009年是一条“上山”的路,那么,2010年则是一条“下山”的路;其三,2009年是“资产逐渐增加、现金逐渐减少”的过程,2010年则“可能是逐渐增加现金头寸”的过程。 国内金融市场1-5月的表现,印证这些宏观判断的同时,也产生了新的问题:主权债务危机阴云笼罩之下的2010年,很容易让人想起次贷危机阴云笼罩下的2008年。 那一年,上证综指从1月开盘的5265,连续暴跌至10月的1664低位,幅度高达71%。时间到了2010年,过去的四个多月中,这个指数从年初的3289,已经跌去20%多。然而即便欧洲债务危机像08年次贷危机那样疯狂恶化,也很少有人敢去想象2010年上证“同样暴跌70%”的后果。那意味着要跌破998点——这看上去不太可能.今天我将探讨2010年与2008年的相同与不同,并通过这种对比,来为2010年6-12月的宏观判断找寻新的线索。) 先从美股说起.我把2000年互联网泡沫破裂,作为美股的分割线。
1980-2000年的美国长达20年的牛市,建立在两大宏观基石上:中央银行重树信誉,生产技术革命性突破。尤其是信息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并助力全球化的纵深推进。事实上,2009年以来大家所谈及的“战略新兴产业”,从基础概念和技术成型,90%都来自1980-1990年代,而不是过去几年。以通信技术为例,其物理学上的突破,是在1960年,而不是2009年。 如果大家清楚“现代物理学自1980年代以来就不再有革命性突破”,就会明白当前所谓“新兴产业带来生产力革命”是概念上的误解,成为事实的难度非常高。 从大历史的角度看,1980-2000年的20年牛市,建立在技术革命性突破的宏观基础上,而2000年之后的股市,则是缘于技术革命的“边际效应递减”。1990年代,金融市场玩信息技术、玩互联网,还算是为经济发展留下些实实在在的东西。但是,2000年以后,大玩创新和衍生品游戏,基本很难在人类发展历史上写进光彩的几笔,更多的是丑闻和悲剧。 回头看2002-2007年的欧美金融市场:庇护在美联储的低息温室中,大玩钱生钱、账转账的金融游戏,在楼市里面肆意吹泡沫。 很显然,1980-2000年,那是“金融市场与实体经济相得益彰”的生机勃勃的20年。2000年以来,则像是坐吃山空,每一次潮起潮落,都带来的是破坏多一些。 结论:从大历史周期看,无论是2008年,还是2010年,都是处在“坐吃山空”阶段。 2009年金融市场从投资者情绪的好转,到资产价格的上涨,首要推动因素就是以美联储引领下的“量化宽松”。当价格跌到地板上,而水位开始上升后,价格标签自然就会再浮起来。 之所以将2009年视为“上山”,2010年称为“下山”,本质上就是出于对“中央银行在2009年扮演角色和作用”的理解。 那么,2010年金融市场会像2008年那样惨烈吗? 第二点:“流动性收紧”与“流动性枯竭” 需要在一开始就明确的看法是,我们并不认为2010年会像2008年那样令全世界恐慌和绝望,至少从金融市场的绝对跌幅上会是这样。 2008年是流动性紧张,2010年中央银行也正在收紧货币、回笼流动性。趋势风险不是一样吗? 2008年最大的问题,不是“流动性紧张”而是“流动性枯竭”。换言之,2010年,可以认为流动性“将变得紧张”,但是,流动性枯竭的风险,我们认为是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