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财,是中国两三千年来都有的传统。投资,是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才重新回归的新鲜事物。 2007年,通货膨胀阴影显现,股市狂飙突进,公众之中,口口相传的是“跑赢CPI”和“股神”传说。大家都说,投资很重要。 2008年,全球遭遇金融海啸,石油价格暴涨,全球股市崩塌,A股惨不忍睹。大家都说,投资理财都很受伤。 2009年,房地产由冰谷迅速变为沸点,房价由年初单边上涨到年底。京沪深穗等大城市的白领大呼买不起房子了。虽然股市上涨了差不多一倍,但是大家还是说,理财,怎么都得高度重视。 2010年,元月股市一路盘跌,房地产遭遇政府多重调控,黄金价格阴晴不定…… 今天,我们比起任何时候,都要重视自己的理财计划,尤其是,必须要有正确的投资和理财观念。 误区一:投资=理财 买股票,买基金和买房产,这种投资中国社会人人都有认识。但是,当我看到,许多家庭,倾全家之钱去买股票,或者是为买一个住宅,夫妇两人泡方便面度日,实在让人慨叹一句何苦来哉! 投资固然是理财,但是理财的内涵,又绝不仅仅是限于投资这个领域。 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理财则是利用各种理财工具达成人生目标,这些目标包括:购车、购房、出国、孩子教育、养老、身后遗产安排等。因此,投资不是我们的最终目的,它只是理财中使用的手段和经历的过程。 既然理财家家都需要,现在很少人不懂得“你不理财,财不理你”的道理。但是,理财的目的,并不仅仅是盯着账户里面的数字增加,并不是财富越多越好,数字的堆积除了给我们带来一种所谓的“安全感”之外,并没有太大的意义。 当然,在许多自己和家庭有一定财富的人之中,他们按捺不住、几乎狂热地把每一元钱,都用在投资上。他们的哲学是,一块钱现在就能买个鸡蛋,以后能够变成小鸡,小鸡还能长大成为大鸡,大鸡还能生鸡蛋、孵小鸡……因此,不管是自己,还是家人,多花个三五元,就有政治不正确、道德败坏之嫌。当然,除了抠门生活外,精神状态也很不稳定,常常会为股市的上涨而情绪异常兴奋,还会为股市的下跌而闹失眠,更为严重的是,常常和同事朋友的日常相处也都很糟糕。 马云、唐骏、王石和郎咸平等一众名家,他们在拥有资源的基础上,动用理财这种工具,让自己获得更多享受生活的机会。对于大多数普通人来说,更需要通过积极的理财投资,让我们的储蓄获得更高的保值增值效果,确保我们在今后丧失收入能力后,仍然能够保持较高的生活水平。同时,理财也意味着,大家要学会合理地分配财富,让我们提前达成各种生活的目标,保障这一生中优越的生活。 快乐和富裕紧密相连,但金钱不是幸福快乐的唯一因素。当金钱不足以负担最基本的衣食住行,我们会感到很痛苦。一旦跨进富裕的门槛后,金钱所能带来的幸福增量就变得越来越小,快乐与否和收入就没有关系了,进一步的财富积累对提高快乐程度不再有意义。 所以,我们慢慢就能理解,为何王石在爬上七大洲最高峰之后,还准备62岁时第二次冲顶珠穆朗玛峰。有时候,给自己一些没有理由、没有目的的小支出,作为一段时间的奖励,带来的快乐可能更多呢! 误区二:神化专家 自己要有基本的财经知识,不能盲目迷信专家。 投资理财,是一门智力活儿。中国制造很多赝品,很多山寨货。这个不需要详细举例说。而在投资理财领域,一样如此。中国股市只有20年历史,其中15年,又是处于流通限制很多,公司治理落后的境地,上市公司行为不规范,对股东回报少,题材消息炒作层出不穷,政策多变而且杀伤力大,因此股票市场真是充满不确定性。在房地产市场同样如是。专家往往是声音很多,态度坚决。看多的理直气壮,宣称房地产还有20年牛市;看空的则是声泪俱下,认为房价不跌下来,就会天塌下来,观点针锋相对,毫无妥协余地。还有更加离谱的是,推销保险或者各种理财产品的专家,一方面跟客户高谈投资理念,另外一方面,则是不断推销自己的投资产品,连基本的客观介绍都做不到,更不要说是做到专业推荐了。 理财不能妖魔化也不能美化,中国有意理财者,还不能做到大撒手,无论是股市、房市还是基金外汇,如果要投资,一定要自己有所接触,对于基本常识要有概念,对于坊间的各种投资建议,尤其是各种网络、晚报和电视节目上面专家的高谈阔论,更加要有甄别能力。 以股市为例,大家能够总结出一个非常可悲的现象,就是普通老百姓经常依赖别人的意见,结果往往是亏损惨重。其实,理财不能依赖于别人,理财是靠自己。人生没有救世主,没有什么秘笈。投资高手再高,不能代替你自己的思考。你必须有自己的投资目的、投资方法和投资原则,这才能够在投资中胜多败少。股市是一个资源再分配的地方,如果你不能把握这个重要的特点,你根本赚不了钱。关键让自己的行为符合股市赚钱的正道,这才是我们听取各种专家意见之后要的真正结果。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0-3-31 14:50:36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