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中国记者概述
要想了解中国记者的特性,则需先清楚中国的媒体环境。
中国的媒体环境极为复杂,且仍然处在不断的变动当中。和世界上新闻事业发达且市场相对成熟、稳定的美国、日本两个国家相比,中国的媒体环境有自己的独特之处。
日本的报纸发行以全国发行为主导,像《读卖新闻》这样的报纸发行上千万份。美国的报纸发行以区域性为主,世界知名的《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是两份区域性报纸。中国的报业是日本和美国的综合体,全国性媒体曾风行全国,但区域性媒体现在也在崛起,并开始占领全国各大主要的区域市场。
此外,中国特有的新闻管理体制也决定了中国记者的特性。老气持重的体制内记者与新锐活跃的市场化记者,两者相隔很近但距离又甚远。
◎ 第一节 一名中国记者的典型画像
谁是中国记者的典型代表?
笔者向新闻界诸多朋友提出过这个问题,大家要么一脸茫然要么避而不谈。俗话说,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能给普遍百姓留下稍许印象的媒体人,一般要么是央视几个有名的主持人,要么是因特殊事件而被知晓的记者。
那么,业界却为何会对谁是中国记者的典型代表这一问题感觉茫然呢?这与中国特殊的媒体环境息息相关。中国的媒体环境极为复杂,在这个圈里没有三五年功夫是难以搞清其中的状况和潜规则的。中国既有传统的党报媒体,也有新锐的市场化媒体,还有暗度陈仓式的外媒。加之网络媒体的出现,更是让中国的媒体环境日益复杂化。
中国的媒体大发展是在都市报兴起之后,都市报的崛起造就了国内一大批记者。而在网络兴起之后,网络又成为国内记者另一块选择的阵地。为此,笔者认为一名典型的中国记者,应该是抓住了都市报兴起机遇的记者,他在功成名就之后,转入管理层,现又投身到网络媒体之中。
综合下来,笔者便锁定了一位知名记者,即前《南方都市报》记者陈峰,他和同事王雷因报道孙志刚案件而为世人所熟知。笔者将重点介绍这位记者的从业经历,从中我们可以窥见中国记者成长、发展、转型的一斑。
弃副总编一职投奔《南方都市报》
陈峰是河南郑州人,1994年从武汉大学历史系毕业后,便投身媒体。陈峰对笔者回忆说,那时自己对记者这个职业有一种神秘感,希望能够实现自己的新闻梦想。
陈峰为70后。70后的记者从事媒体工作,往往有种文学情结,也怀有强烈的新闻理想。20世纪90年代初的中国,文学盛行,文字工作者备受尊重,记者更是受人重视。那时如果能够在报刊上发表文章则会令人刮目相看。一篇文章或者一本书改变一个人命运的现象屡见不鲜。 在这种社会环境之下,陈峰大学一毕业,便回到家乡郑州从事起了新闻工作。陈峰初进郑州当地的《国际经贸报》后,很快发现行业报不大关注新闻。在当时的环境下,报社能够提供的专业的新闻写作指导也很少,陈峰基本上靠自己的摸索去学习如何写新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