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沙发
楼主 |
发表于 2010-3-3 10:20:13
|
只看该作者
(三)培训与发展中的心理应用 企业一直在提倡建立学习型组织,因为企业作为一个组织,也如一个生命体一样,需要不断的成长与发展,才能保有竞争力,才能在优胜劣汰的市场中居于不败之地。学习型组织的建立,关键就是建立学习的氛围,围绕员工的培训与发展开展一系列的工作,而推进这一系列工作,我们需要关注的还是人的需求与动机问题。 首先,企业管理层需要员工不断学习,提高工作技能,建成良好的企业文化,增加企业凝聚力。但又期望能尽可能降低培训与发展的成本,并且能够达到良好的效果。所以,企业对加强员工培训及发展非常有热情,但涉及到资金支持时又会严格控制,并且还会期望不占用工作时间。面对这种情况,做为培训负责部门要能够把有限的资金灵活运用以支撑更多的培训活动。这方面有几个方法可以借鉴:一个重要的方法就是加强企业内部讲师团队的组建,把和企业竞争力有关的资深员工组织起来,进行定期的培训与指导,给予适当的补贴,而这些补贴远远低于外部培训讲师的费用。这种方法的培训会比较贴近企业内部的具体业务,具有较高的针对性,能够很快产生培训效果;另一个方法是加强对部门主管和团队主管的培训,使他们养成日常培训的习惯,能够进行走动式、情景式培训,把培训落实在日常的工作中去;三是加强知识管理与分享,把公司业务发展过程中发生过的成功与失败案例尽可能详尽地结集起来,组织成为培训资料,利用多媒体的方式,以信息管理手段,让员工能够在业余时间随时学习或观摹;四是建立导师制度,为新进员工和资浅员工指定导师,让员工进行自我复制;五是将公司倡导的优秀文化和行为模式固化在员工的日常行为中,让新员工自动跟随。 其次,对于员工培训与发展,部门主管的热情度不是最高,因为较多的部门主管在心理层面并没有战略思维,并不会考虑到公司的长远发展,他们更关注眼前的效益。员工的培训和发展对于他们来讲,在心里不会视作“利”,这就会使一些部门主管对于员工的培训与发展是消极应付,甚至是抵制。他们对于日常技能型的培训兴趣会更高一些,因为这些能直接提高员工的技能,使他们的绩效会更好。针对这种情况,有几种方法:一、培训部门应该与业务部门建立密切的协作,尤其要和部门主管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能够真正了解到他们的想法;二要针对业务部门急需提高的方面,如工作技能等方面认真设计、组织培训,达到卓越的培训效果,让效果说服主管们更加重视培训;三是制订培训预算时,可以把它作为资源分配到部门主管的管辖范围,专款专用,过期没收。因为从心理层面讲,人对属于自己的东西会有占有欲,一旦失去,就会产生强烈的失落感,会感觉到痛苦,一定会想办法控制,并用到自己的范围之内,这就会促使部门主管自己提出培训科目,来请培训部门进行协助和安排。 再次,员工对培训的接受与否受他们的利益判断的直接影响,他们的选择是趋利避害。对于员工来讲,“利”就是通过培训自己有所得,“害”就是培训让他们损失了时间、精力、快乐等。针对员工的这种心理取向,培训部门首先要掌握每一个员工的具体需求到底是什么,它是否与公司的目标相一致,把员工愿意参加而又符合企业要求的培训项目列入培训计划;对于员工不太愿意参加,但公司又需要进行培训的科目,培训主管部门应该找到吸引员工兴趣的关键点,比如利用荣誉感、争胜心、证书、晋升及薪酬关联等方式,来以“利”诱使员工克服不适感来参加培训科目;三是增加培训的愉悦体验。精心设计课程内容、授课方式,设立奖品,安排舒适场所,精心安排餐饮,精心安排参训人员搭配,提高参与度等来使参训员工感受到快乐,从而达成培训目的。对于素质较高的员工,还可以认真与他们讨论,从职业的长期发展角度,向他们展示企业对他们的期待,一起探讨努力的方向,共同制定成系列,可持续的发展培养计划,让他们自动自发地参与到对自我进行培训的活动中来。 第四,对于涉及观念改变的课程及面对中高级管理人员的课程,应引进外部讲师培训或外派至知名培训机构进行训练。因人在心理上对神秘的人或事会有敬畏之心,所以,这个时候会体现出“外来的和尚好念经”的效果。对于高级管理人员,公司内部低于或平于其职位的人讲授课程,往往会被其轻视或忽略,难以达成培训目标,只有外部人员才能使其心理上有平等对话的感受,才能接受那些内部人员无法使其心悦诚服的培训内容。 第五,对于企业文化方面的培训,需要通过各种载体,如标识图片、故事传说、内部刊物、文体康乐活动、会议、沟通激励、竞赛、讲授、模拟等不断重复加深熏陶,对人的潜意识进行深度影响,使其成为潜意识中理所当然认可的东西,员工们就会形成无意识的自觉行动,把需要传承的优秀文化落实在工作的各个环节。 (四)薪酬与福利管理中的心理应用 物质利益在大部分员工心理选择中居于首要地位,即使有些员工口头上说不在意物质利益,那也只是一种假象,实质上仍然是最关注这部分利益。所以涉及薪酬与福利的心理影响非常强大,是管理和激励员工最重要的手段之一。在面对薪酬和福利这个对象时,不同的立场有截然相反的判断。这方面的心理表现中内心公平感最为突出,患得患失的心理也一直会起作用,对员工的去留有着关键性的影响。 企业高级管理层一般倾向于压缩人工费用,心理上会认为这些员工的薪酬福利和他们创造的价值相比已经很高了。而员工则会认为自己所得的薪酬福利和自己的贡献相比太少了。这是一对永远无法解决的矛盾,需要在多方的不断博弈中取得一个动态的平衡。作为薪酬与福利管理者,针对这个问题,应该和专业的薪酬调研机构保持密切沟通,定期购买薪酬调研报告,让企业高层了解市场行情,适时对政策进行调整,也要用灵活的方法让员工认知他们的薪酬在社会上具有一定的竞争性。要让员工感受到企业综合薪酬福利与外部相协调,满足内心的公平感。 企业虽然大部分都在实行薪酬保密制度,但实际执行中,还是避免不了一定范围内的泄密情况出现,致使部分员工能够进行相互比较。所以,企业内部在设定薪酬结构时,一定要进行科学认真的岗位价值评估,让价值贡献相近的岗位获得相对一致的回报,严格进行制度化管理,防止定薪太过随意或者因人设薪。在招聘外部新人时设定的薪水,一定要照顾到老员工的感受,以免造成老员工的不公平感产生,导致更多的人员流动。 人们倾向于只做有利于自己的事情,所以在设计薪酬福利政策时,一定要让薪酬制度体现企业的价值取向,即通过发放薪酬福利,让员工清楚知道企业倡导的是什么,需要的行为是什么,要达成的目标是什么。通过薪酬福利政策的实行,引导员工按照企业的期望进行工作。例如,在企业初创阶段,企业一般采用低底薪高提成的薪酬政策,它所期望的就是员工通过努力,不断开拓业务,创造更多的业绩,以较低的成本,较多的积累,壮大企业实力,使企业能够生存下去,以图长远发展。人在心理上都有惰性,但低底薪使员工不能指望依靠按部就班地工作就过上轻松富足的生活,而高提成就会刺激员工追求更大物质利益的愿望,使其具有强烈的心理动机,拿到高的提成后又会更加刺激这种心理动机的加强。 在设计薪酬体系时,对于核心员工采用长期性的激励政策,让他们必须经过努力和一定时期的贡献,才能拿到令人艳羡的丰厚回报,对其产生持续不断的吸引力。另外,非货币化的福利应该设计得丰富多彩,使其在整个薪酬包中占有比较大的比例,会对员工产生粘性作用,使员工产生流动念头时,不得不考虑这些损失,患得患失之心会让员工放弃离职的念头,从而保证员工的相对稳定。 (五)绩效管理中的心理应用 绩效是企业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没有员工的绩效,企业的一切目标都无法实现,所以,在一切企业中,对于绩效管理的重视度都在人力资源管理模块中居于最高地位,而绩效管理却是各个企业里面的难题,要做到理想的绩效管理非常不易。一切根源还在于组织中的核心资源,即人力资源。绩效的主体是一个个人,他们的主观意志和心理取向,决定着绩效的高低。 作为企业最高管理层成员,企业高管一般都会比较重视绩效管理,期望员工都能有高的绩效。但企业其他员工,喜欢进行绩效考核的人却只是少数,大部分人都期望不进行考核而得到回报。人在趋利避害的时候,会有一个选择,就是以最少的付出搏取最大的回报,不考核就可以不用很努力,就可以以最省力的方式获取回报。部门主管在对下属进行考核的时候,内心却不喜欢对自己进行考核,但却希望自己拿最高的薪酬。所以,企业进行绩效考核的时候,除了企业高层和人力资源部门重视外,其它部门及员工都是消极应付,视为负担。这样的情况下,绩效管理要想取得好的效果是根本不可能的,因为人人都不喜欢它。 要想人们喜欢被考核,那么这个考核一定要给人带来利好的体验才会有效果。人们所关心的金钱、荣誉、地位、资格、优越条件等,是能够给追求者带来快乐体验的东西,这些东西如果和绩效有直接的关系,那么人们就会愿意通过绩效表现来得到这些东西。所以,企业在推行绩效管理的时候,一定要把绩效管理的结果与员工们普遍关心的事物紧密结合起来,制造成原因和结果的关系。考核结果要运用到员工所关心的一切回报的评定中,并且要发挥最根本的作用,才能使员工真正重视考核,期待进行考核。 要考虑到员工追求公平的心理需求,要设计科学严密的考核工具,最大程度的量化标准,进行客观评价,避免考核偏差,确立员工对考核结果的信心。如果考核工具不科学,信息采集不全面,就会造成结果偏差,会让员工产生不公平感,不能真实体现绩效,会导致员工不信任考核,考核的目标就无法达成; 设立公开透明的考核过程。信息不对称常常会引起人们的怀疑,即使是公平的评价也会引起质疑,所以评价的过程要透明,要有公示过程,使员工了解整个过程,增进员工的可控感。 建立公平公正专业的考核组织。因为考核过程还是无法避免定性的因素存在,所以建立适当的考核组织是保证主观判断方面不出现人为偏差的重要手段,可以有效避免晕轮效应和营私舞弊,保证考核的公正。 人性化的实施手段。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在设计考核工具的时候,应注意工具使用的人性化,不要太繁琐,更多地使用标准化的表格,以打勾进行选择的方式进行,不要让参考考核的人感觉到任务的繁重。有条件的公司也可以在ERP系统中引进考核模块,与各种数据联动起来,使用网络评估的方式进行,减少评估工作量。 制订绩效目标时,注重员工的参与,主管和下属共同商讨绩效目标,目标既要有挑战性,又要有现实性,使员工成为自己绩效管理的主导者。 注重平时的沟通与指导,主管协助下属进行绩效提升,让员工体会到上级的重视与支持,心理上感受到关注,在实现绩效的过程中,体验个人实现的价值感。 (六)员工关系管理中的心理应用 现代企业管理中,开始越来越重视以人为中心开展工作,企业内部深入细致的分工,使得管理者需要投入更多的精力关系员工的心理感受,处理好各方面的员工关系,使组织成员能够在一种轻松和谐的氛围中创造价值。 80后、90后员工在不断增加,逐步成为企业员工的中坚力量,他们受信息技术条件的影响,思想更加活跃,知识面广博,追求自由和独立,心理上特别需要尊重,平等意识很强。传统的等级观念和严肃的管理风格,常常会面临挑战。针对年轻员工的这种心理特点,不妨暂时不做过多的限制,而是将其放入团队中,让其先行发挥,遭遇各种的碰撞和磨合,使其自动调整行为模式,修正观念。同时,管理层可以引进雇员援助计划(EAP),向雇员提供工作、生活方面的咨询与心理辅导,帮助雇员调整心理,应对各种挑战,顺利度过工作生活中的各种难关,以健康阳光的心态融入团队。 新的《劳动合同法》出台以后,规范了企业劳动用工行为,同时也对企业管理提出了挑战,因为有些员工会出于趋利避害的本性采取非道德手段应对企业进行的管理。比如进行纪律处分,需要企业提供证据,还要有制度明文规定,所以管理者在制订有关制度的时候,要不厌其详,把所有可能出现的情况都尽可能列进制度之内,不能使用“有类似行为者,参照第*条处理”这种表述方式。有些情况取证难度比较大,比如不服从上级指挥、辱骂他人等。针对这些情况,企业要灵活处理,可以采用各种方法,但要体现一个原则,就是企业要有“胡萝卜加大棒”政策,让优秀行为得到奖赏,同时对不良行为,要有坚强的意志,不妥协,要有官司打到底的决心,不能让不良行为轻易得到好处。人们在追求某项事物时,如果成本太高,就会遵循避害原则进行逃避,如果成本太低或者没有成本,就会不断重复这种行为。所以,企业一定要让不良行为付出更多的成本才能减少不良行为的发生。 宣布好消息要有突然性,宣布坏消息要有逐步缓释的过程。好消息突然出现,会让人有强烈的兴奋感,激励作用会非常强,会让员工的积极性大增,强烈的兴奋感又会产生深刻的印象,使激励作用持久。而坏消息如果突然释放,会对心理产生太大的负面冲击,使人一下子进行简单化的应激反应,不再进行冷静的思考,突然产生过激行为。如果由小到大进行缓释,心理冲击就不很强烈,人们就会有一个由拒绝,到思考,再到妥协的一个过程。所以,如果企业有冲击员工个人利益的坏消息的时候,要由一个稳妥的缓释过程,让员工逐渐产生免疫力,防止产生过激行为。 处理涉及人员较多的事件,要注意分散注意力,不能急于求成。有些企业裁员时,一下子同时裁掉一批员工。会使这些员工一下子团结起来,形成一个临时的利益群体,而群体的无理性会使他们提出很多不合情理的要求,并且容易产生过激行为。单个的人往往会有胆怯心理,除非是无路可退,一般会理性处理问题。但在一个群体中,每个人会互相激励,达到狂热状态,平时温文尔雅的人也会变成暴力分子,会变得胆大包天,毫无理性。这就是为什么游行示威常常会演变为暴力冲突的根本原因。所以,人力资源管理者在处理员工关系时,一定要注意采用合理的策略,避免直接去让一个群体的利益受损,而是要分而化之,各个击破。 企业内的员工沟通渠道不畅时,人们相互之间会缺乏信任感,上下情不能通达,工作效率低下,员工内心压力较大,就要寻找发泄渠道,于是会谣言四起,怨言纷纷,很难形成健康和谐的员工关系。人力资源管理者对此负有重大责任,应该着力解决沟通渠道,提供心理上的保险阀。一是要及时公布非保密性的信息,让组织成员及时了解企业信息;二是要建立申诉渠道,让普通员工可以对不满意的事务进行申诉;三是定期举办各级人员的非正式场合的沟通活动,减少不同层级间的沟通隔阂;四是举办文体康乐活动,在活动中人们会淡化层级意识,达到相互的理解,促进感情交流,并使普通员工产生尊重感、荣誉感。 四、结语 人,是有需求的;有需求的人,是可以调动的;人的需求就是:趋利避害,以最小的付出搏取最大的回报。人力资源管理者在进行管理的过程中,应该一直以“人”这个群体为中心,积极研究人的心理需求,以顺应规律的方式加以应用,在落实人力资源六大模块的管理中,兼顾各方面的主体,关心主体的心理感受,设计出科学合理的方法和手段,在追求企业战略目标的大前提下,引导和利用人们的心理需求,使组织成员能够在一种和谐快乐的氛围中,创造企业和自身价值,达到共赢的目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