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文文兄创立的《创业家》杂志正好一周年,庆典就在他们举办的创业家年会上举办,同时也举办了成立企业创始人俱乐部的典礼。这个活动上来的人特别齐,不只是因为大家给牛文文面子,也是因为在这个场合大家有很多的共同语言。柳传志、王文京、冯仑、冯军、包凡等在会上的发言都很实在,与现场创业者观众的互动也很好。我主持全天的会议非常受益,这样的活动我也非常乐于参与,正像一群同好者聚饮时那种酒逢知己千杯少的感觉。 牛文文说,创业者在创业前或有种种疑虑,一旦参与创业则很快不能自拔,后来再去打工的可能性就很小了,我很同意这种看法,因为创业固然困难重重,但是创业中所感受的掌控感与自主性是任何其他工作中所没有的。我也理解这是为何不少企业的创始人在企业上市之后宁愿再套了现去创业的一个重要原因:掌控感非常重要。在全球范围内,亚洲人所占的创业比重是高的,而中国人又是高创业群体的集中地区,当然中国的创业者也有三个特点:一是为生活所迫的创业者与自主选择的机会创业者几乎一样多;二是中国创业者中不甘团队所限,宁愿自立创业者更多,因此小而多是中国创业者的重要特点;三是与美国人大致接近四十时才创业比,中国的创业者群体非常年轻。由于财富观念在中国的流行,因此创业本身在社会上富有魅力,很多的年轻人仅仅是感到自己不得其门而入而已。在经济危机中,创业本身得到政府与社会的倡导,在这样的情况下,创业也就有了特殊的热度。
当然,我们依然可以看到出于爱好的创业,与出于交易价值而进行的创业,在这两类中今天前者得到的倡扬少很多,而迫于生活的创业则更不容易在今天的创业中得到人们的注意。《创业家》本身是一家创业型媒体,他们倡导基于交易价值的创业也无可厚非,但是对于政府与社会一般组织来说,只是热衷于谈论这一种创业,既不符合创业的基本面,也不合乎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的本份。也就是说,在创业这个词汇下,不同的社会组织所说的创业与创业准备似乎不是一回事情:年轻人为正式创业而做的创业准备、大学生创业实践、社会青年的创业尝试、有模式可循的娩出型创业(或者如我们会议上所说的创二代)、可以得到创业投资基金支持的创业,可能要在不同意义上为不同人所强调——有人可能为热情而创业,有人为他所拥有的一点资源而创业,有人觉得除了创业别无出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