栖息谷-管理人的网上家园

[转帖] 名人投资启示录

[复制链接] 5
回复
1228
查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楼主
跳转到指定楼层
分享到:
发表于 2009-12-4 10:48:1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名人投资启示录

                                   (名人投资启示录.rar :[upload=rar]down10_0927.asp?ID=143024[/upload])


  专栏一: 站在历史的肩上做投资
  
  如果我看得远,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上。--牛顿

  
  尽管许多故事里把落在牛顿头上的苹果说得很传奇,但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的荣耀依然属于艾萨克?牛顿爵士。除了在自然科学领域的一系列伟大的成就,随这位伟人万古流芳的,还有那句“站在巨人肩上”的名言。
  
  牛顿站在巨人的肩上,利用前人的经验,也避免了前人犯过的错误,从而看得更远,也走得更远。所以所谓巨人,其实更多是指历史的经验和教训,而不是某些大师。同样的道理放在基金投资领域,我们也要在站在历史的肩上做投资,才能看得更远,走得更稳。
  
  本轮调整的暴风雨自去年10月开始,一直到现在都没有出现风和日丽的天气。截至4月16日,上证指数今年以来的跌幅超过38%,同期132只股票型基金的平均下跌超过25%。暴风骤雨让许多投资者损失惨重。但事实上,如果投资者能够未雨绸缪,在艳阳高照的时候就做好防范风险的准备,将能够有效的减少损失。今年以来,低风险的债券基金平均跌幅仅为1.24%,部分纯债基金更实现了正收益。如果投资者及早在投资组合中加入低风险基金,配置适合自己风险承受能力的投资组合,则可减轻在调整的大风浪来临时的压力和损失。
  
  显然在当前的市场中,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及早站到历史的肩上,要比设想“如果当初”来的更有意义。其实,大风大浪带给我们的财富,在于积累投资的经验。经过本轮调整后,投资者应该考虑的,是怎样构建一个合理的投资组合,既把握投资机会,又控制好风险。这才是站在历史的肩上,提高投资的眼界,也就能够看得更远,走得更稳。
  
  格言不应该只是挂在嘴上,记在心里,更应该用来指导行动。风雨之后,投资者要考虑的是今后如何通过投资组合实现风险可控的投资收益。在这一方面,牛顿爵士也为我们留下了教训,他在“南海泡沫”中亏损2万英镑出局,而其担任英格兰皇家造币厂厂长时的年薪也不过2000英镑。现在,我们站在这位伟人的肩上,应当明白不要被一块石头绊倒两次的道理。
  
  专栏二:风雨之后,补足投资风险这一课
  
  永远不要孤注一掷。--索罗斯

  
  在东南亚经济危机中一番翻云覆雨之后,索罗斯的名字与“金融大鳄”划上了等号。但即便是一位敢冒如此大的风险的“投机客”,依然为我们留下一句警告:“永远不要孤注一掷”。此语不仅对股票投资者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对于基金投资者同样十分受用。
  
  “基金有风险,入市须谨慎”已经告诉投资者,投资基金同样存在风险和收益一对矛盾。风险大,收益大。风险小,收益小。在2006年、2007年股市一路高歌的环境下,股票型基金动辄翻番的年度净值回报率令基民们倍感“甜蜜蜜”,而自去年四季度股市一路下滑以来,多数基民在体验了大跌后感到“最近有点烦”。
  
  源于索罗斯的“永远不要孤注一掷”对投资风险的认识,投资者在投资基金的时候,要有清醒的认识和心理准备。要留有余地,能够承担多大的风险,就去冒多大的风险,切不能做过了头。那么,基金投资者怎样才能做到对风险的合理把握呢?
  
  组建适合自身风险承受能力的投资组合应成为当前投资者的首要任务。在投资者的投资组合中,首先选择一批核心的基金产品,这批基金的风险收益特征与该投资者的收益预期和风险承受能力应该是吻合的。激进型的投资者可选择偏股型基金作为核心配置资产,稳健型投资者可选择混合型或配置型基金作为核心配置,而保守型的投资者可选择保本基金或债券型基金作为核心配置。当然,除了核心资产配置外,不同类型产品的多样化配置是帮助投资者实现更为稳定回报的有效方式。
  
  被誉为经典的冒险家的索罗斯,在高风险的市场运作中,取得过巨大的成功,也遭受过惨重的失败,但最终他没有成为匆匆过客而获得成功,除了他具有敏锐的眼光,理性的分析以外,更重要一点是作为一个投资者的自我保护的意识和善于保护自己的能力。承担风险无可指责,但同时要记住不能作孤注一掷的冒险。
  
  掌握技能快乐投资
  
  在投资市场里最成功与快乐的并不是巴菲特,而是他的股东们。发现一位成熟稳健的理财专家,就如同发现了一座采不完的金矿,持续稳定地盈利将使你的资产以几何倍数增长。特别是在期货投资领域,一个对专业技能和资金量要求较高的投资市场,怎样寻找“巴菲特”相信比把自己训练成“巴菲特”要容易很多。
  
  因此,投资者需要以理性的心态和角度来挑选和审查你的“巴菲特”。怎样审查呢?很多朋友会直接地说:当然是盈利了!没错,盈利是投资的最终目的,投资者投入资金就是为了赚钱,不过这里必须郑重地说:只关注盈利是远远不够的!这里是期货市场,零和交易的表现形态必然是在每波行情中许多人都能够赚到钱,甚至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一部分人的盈利还会相当不错,但为什么最终能够赚到钱的只有极少数呢?因为下一波行情中,他们很可能以赚钱几倍的速度亏掉本钱!没有持续稳定的盈利模式与严格防范风险的能力,是他们失败的根源。而如果你只是在短期内感受到他们赚钱的兴奋,就奋不顾身地投入进去,往往就是噩梦的开始。许多朋友都有这样的经历:看的时候总是盈利,一旦投入资金却屡屡亏损。原因正在于此。了解这一点,对您期货投资成功十分重要。
  
  学会快乐投资的本质来自于对期货投资技能的掌握,投资者需要去发现一套真正可行的盈利模式,而不是靠一些肤浅地分析、感觉、经验来判断行情。同时,更重要的是提高风险控制能力。很多人都觉得交易亏损的速度都远远大于盈利的速度,其实很简单,当亏损掉50%之后,就需要用100%的盈利来弥补亏损,所以不要轻易听信某某又赚了百分之多少,也许一笔交易就能连本带利地回吐回去。如果不是在严格风险控制下获得的,盈利就仅仅是空中楼阁而已。
  
  专栏三:世界首富的风险意识
  
  第一,尽量避免风险,保住本金;第二,尽量避免风险,保住本金;第三,坚决牢记前两条。--巴菲特

  
  沃伦·巴菲特如今已经77岁,多年来,他一直坐在布拉斯加州(Nebraska)中等城市奥马哈一栋很不起眼的大楼内的办公室里平静地阅读和思考。在过去的一年里,次贷危机袭击了整个华尔街,一批银行、投资公司纷纷倒下了,然而“股神”的身家却猛增100亿美元至620亿美元,再度成为全球首富。不仅如此,他还保持着一项别人更难以企及的世界纪录,他领导的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去年底每股股价曾攀上13万美元。
  
  巴菲特从6岁开始涉足股市,他70多年的投资生涯经历了许多的大风大浪。对于股票投资的成功秘诀,巴菲特曾提到有三条:第一,尽量避免风险,保住本金;第二,尽量避免风险,保住本金;第三,坚决牢记前两条。
  
  不论股市多么低迷,巴菲特依旧坚持用价值投资理念择股的同时,采取长期持股策略,所以每次市场情况好转,巴菲特总是第一个站起来,并且总能比别人走得更远。据美国一些大学测算,在过去31年,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股价年度升幅为27.7%,远高于标普500指数的12.8%,这就是巴菲特创造的股市神话。
  
  “尽量避免风险,保住本金”,我们前两年经历的大牛市中,许多人已经淡忘了这句话,而当股市持续低迷的时候,人们才发现“保本”是多么的重要。截至4月30日,沪深股市今年以来包括停牌在内的股票,仅有192只没有让投资者亏钱,超过1300多只股票折戟,其中更有近1000只股票的股价跌幅超过20%。
  
  当2008年的股市一跌再跌,给许多人留下的只是账户多达一半以上的亏损。就像巴菲特说的那样,“只有当潮水退去的时候才会发现谁是在裸泳的”。
  
  比照巴菲特,我们会看到很多投资者其实是在不清楚风险或自身是否有足够的风险控制能力下贸然投资,甚至在贪婪作祟下失去了风险控制意识。所以,在做任何投资之前,我们都应把风险因素放在第一位,并考虑一旦出现风险时我们的承受能力有多强,如此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专栏四:林奇的“投基”哲学
  
  投资六只相同风格的基金不叫分散投资。---彼得-林奇

  
  在美国,在投资界能与沃伦·巴菲特媲美的人,屈指可数,彼得·林奇是这些凤毛麟角中的一个。这位被称为“世界第一基金经理”的投资大师曾说过:“如果你有买股票的肚量,但却没有时间也不想做家庭作业,你就投资证券基金好了。”当然,大师也不忘提醒投资者:“投资基金也要分散投资,你所持有基金的基金经理应该追求不同的投资风格:价值型、小型公司、大型公司等。投资六只相同风格的基金不叫分散投资。”
  
  同“不要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一样,林奇“投资六只相同风格的基金不叫分散投资”,同样告诉投资者分散投资的重要性。经历A股市场的起起伏伏后,投资者可能有着深切的感受。过去两年的牛市环境下,只买股票型的基金可能使你的年收益超过由混合型、保本型、债券型等不同基金类型组成的基金投资组合。但是随着去年10月以来的股市震荡调整,单纯的股票基金投资组合已经使投资者的收益大幅缩水。毕竟今年以来运作最好的股票基金也是收益为负,显然即便是多几只股票基金做投资组合,收益可能也及不上把几只不同风险收益特征风格的基金放在一起,比如将股票基金、债券基金或保本基金、货币基金纳入组合。
  
  大师之所以成为大师,不仅在于能够成功运用理论创造出价值,更在于能够在创造价值的过程中能够总结出经验,指导他人。彼得·林奇曾说,未来30年有两件事情是很肯定的:生活费用会越来越高,而股市及经济情况会更好。你可能对前者无能为力,但你若学习如何正确的投资,便可从后者获得不少利益,从而获得经济上的独立。
  
  专栏五:投资别被情绪捆绑
  
  无法控制情绪的人不会从投资中获利-本杰明·格雷厄姆

  
  谁是华尔街最有影响力的人?本杰明·格雷厄姆。尽管他已逝去,但他所创立的金融分析学说和思想在投资领域产生了极为巨大深远的影响。当代“股神”沃伦·巴菲特出自其门下,现在活跃在华尔街的数十位上亿的投资管理人自称为他的信徒---他无疑是“华尔街教父”,价值投资第一人。
  
  在华尔街长期的投资实践和以后的教学研究中,格雷厄姆说,无法控制情绪的人不会从投资中获利。作为经历1929年世界经济危机的华尔街精英,他切身体会过情绪对投资至关重要的影响。当投资者对利益的疯狂或对市场的恐慌一旦出现并蔓延,整个股市必然会经历一次不正常的剧烈波动,情绪越强烈,波动越剧烈。据此,格雷厄姆在他那本着名的《聪明的投资者》中写道:一名真正的投资者,就要注意规避风险,坚决规避情绪波动对投资的影响。
  
  历史表明,投资者往往容易受股市持续的牛市行情所鼓舞,继而开始期望一个持久繁荣的投资时代,从而逐渐失去了对股票价值的理性判断,一味追风。反过来,当人们遭受到股市暴跌带来的巨大冲击时,会憎恨甚至诅咒股票投资,投资一次次变成投机,情绪一次次代替理性。被情绪绑架的投资,会让投资者蒙受巨大的损失。这一点在今年A股市场再次得到了验证,反观6000点以上的疯狂追涨,3200点以下的盲目杀跌,亢奋与沮丧的情绪再次成了资本市场中的绝对“主角”,主导了追涨杀跌的市场趋势。
  
  作为一个聪明的投资者,应始终保持一种平静心态,不被市场情绪所误导,坚持用理性思维分析各种机会和风险,获取自己所能理解和把握的收益。当然投资是一个长期的行为,如果我们坚持一生参与投资,那么我们应该明白,投资收益率的高低主要取决于多大程度规避了风险,而非多少次获取了高风险的超额收益。这是大多数投资者的长期生存之道。这同样也是这位世界首富巴菲特的老师,对所有投资者的忠告。
  
  专栏六:投资也要坚守
  
  股市下跌就象科罗拉多一月的暴风雪一样平常,如果你有准备,它并不能伤害你。下跌正是好机会,去捡那些慌忙逃离风暴的投资者丢下的廉价货。 --彼得·林奇

  
  成功者的做法往往与众不同,投资大师彼得?林奇在很多的时候似乎也不按照常理出牌。20世纪80年代初,美国汽车股萎靡不振,三大汽车股票大跌。第三大汽车厂商克莱斯勒竟被预期破产,股票仅卖2美元。此时,彼得?林奇作出了一个让所有人都瞠目结舌的决定:大量买进克莱斯勒、福特和沃尔沃的股票。果不其然,不久这三大股票纷纷上涨,林奇累计从中赚得近3亿美元。
  
  林奇之所以能够在风云莫测的股市中立于不败之地,是因为他把股市的下跌看得象科罗拉多一月的暴风雪一样平常,即使在市场萎靡不振的情况下,也能发现其中隐藏的绝佳时机而大胆投资。投资股票如此,投资基金亦如此。
  
  在经历了去年股市从大涨到大跌的戏剧性转折之后,很多人对居安思危有了深刻的领悟,体会到要能够在市场空前繁荣的表象下,敏锐地察觉其中逆流涌动的危机而激流勇退的道理。但可惜的是当股市受挫下跌,真正“暴风雪”来临的时候,绝大多数的投资者却没有投资的勇气。
  
  今年以来,随着股市行情的震荡,基金的平均发行规模也呈现出逐渐走低的态势,到5月份,新成立的13只开放式基金募集资金合计仅仅只有110.85亿元,平均单只基金募资金额创出2006年以来的新低。面对低迷的市场,投资者和投资大师的做法大相径庭,他们不是在迎难而上,而是在恐惧中落荒而逃。其实,从历史经验来看,无论是1999年“5.19”行情中1047.83点绝地反攻,还是2003年11月份1307.40点启动的跨年度中级反弹行情,抑或是2005年6月6日从998.23点起步的大逆转行情,每一轮上涨行情无不是在市场低迷和绝望中产生的。正如林奇所言:“每人都有炒股赚钱的脑力,但不是每人都有这样的肚量。如果你动不动就闻风出逃,你不要碰股票,也不要买股票基金。”
  
  没有只涨不跌的市场,同样也没有只跌不涨的市场。市场的低迷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投资者失去了投资的勇气和热情。在危机面前,有的人退缩,有的人犹豫,有的人勇往直前。退缩者在恐惧中把机会之门紧闭,犹豫者在踌躇中看着机会慢慢溜走,惟独勇敢者最后等到了胜利的曙光。在新一轮的市场调整中,谁能有笑看风云的勇气,拨开恐惧的阴云逆流而上积极投资,谁就能够像投资大师一样最终获得命运女神的垂青。
  
  专栏七:遵循大师的指引,勿做无知的无畏者
  
  不进行研究的投资,就像打扑克从不看牌一样,必然失败! --彼得.林奇

  
  绚丽多彩的花朵,人们常常只惊羡于它的美丽,而看不到它奋斗时的汗水;成功的投资者,人们常常只关注他头顶耀眼的财富光环,而对他投资背后辛勤的付出视而不见。
  
  “股票天使”、“财富的化身”,这些都是人们对投资大师彼得.林奇的美誉。他神话般的投资传奇,被人们传颂着;他天才般的头脑,被人们羡慕着。人们惊叹于他天才般的头脑。然而,正是这位被交口称赞的天才,在上《华尔街一周》节目时却说:“投资是99%的汗水加1%的灵感。”
  
  的确,彼得.林奇的成功源于他的勤奋。在多年的投资生涯中,他总是孜孜不倦地进行研究和实践。他每年要走访200家以上的公司,阅读700份年度报告。寻找值得投资的好股票,对他来说“就像在石头下面找小虫子一样。翻开10块石头,可能只会找到一只,翻开20块石头可能找到两只。”他良好的业绩是建立在他对所持有的股票科学分析的基础之上。他告诫投资者“不进行研究的投资,就像打扑克从不看牌一样,必然失败!”
  
  与他广为流传的财富神话相比,他的告诫却始终是空谷足音。无知者从来都是无畏的,在基金投资领域亦如此。很多散户投资者在投资基金之前,往往对所投资的产品知之甚少,或者根本一无所知,他们或者用心聆听所谓“股神”、“专家”的“谆谆教导”,或者深信亲朋好友“金玉良言”,盲目地买入和卖出,把手中的资金扔进茫茫的股海中,以赌徒的心理期待着奇迹的出现。结果只能是少数人看到了微弱的阳光,而大多数人葬身于茫茫的海底。
  
  如今,无论得失成败,过去的已经都过去了。作为投资者,却应该要从过去的经历中吸取经验教训,而从大师身上更应该看到,大师的成就是光辉夺目的,但我们更应该关注大师成功的经验。他的勤奋,他在投资之前,对整体行情的把握,对微观领域的研究。在买基金之前,也应该树立正确的投资理念,加强对于不同基金公司品牌业绩以及基金产品特性的了解,在对自身风险收益能力做正确评估之后,选择合适自己的产品,那么我们就找到了通往财富之门的道路。
  
  专栏八:投资基金不妨“袖手旁观”
  
  投资法则之一是袖手旁观 静待大势自然发展 --吉姆·罗杰斯

  
  1968年,吉姆·罗杰斯以微不足道的600美元独闯华尔街;1973年,他便与乔治?索罗斯合伙设立“量子基金”,利润率一度高达3300%;1980年,37岁的罗杰斯从量子基金退出,他杰出的理财术为他自己积累了数千万美元的巨大财富;1980年后,罗杰斯开始了自己的投资事业。目前已经成为全世界最伟大的投资家之一。
  
  与乔治?索罗斯和沃伦?巴菲特等众多投资大师相一致,吉姆?罗杰斯足智多谋又冷静沉着,处变不惊又语出惊人,但他似乎更善于发表言论,且观点独到,往往不合“主流”,却常常“不幸”言中。他曾言:“投资的法则之一是袖手不管,除非真有重大事情发生。大部分的投资人总喜欢进进出出,找些事情做,而我更愿意坐下来等待大势的自然发展。”
  
  罗杰斯最值得炫耀的一笔投资应该是1982年买进西德股票,之后他既不要分析报告,也不要参考资料,甚至连成交价都置若罔闻。并说:“假如告诉我成交价,我只要看到股价上涨两倍或三倍,就可能想卖出股票。我其实是想长抱西德股票至少3年。”事实证明罗杰斯的大势判断是正确的,他在1985年与1986年初分批卖出西德股票,获利颇丰。
  
  1984年,罗杰斯凭借对奥地利市场的独立分析,毅然做多当时低迷的奥地利股市,可谓惊人之举。三年后,奥地利股市奇迹般复苏,正当国际买家纷纷做多之时,罗杰斯于1987年春天抛售其持有的全部奥地利股票,此时距三年前股市已上涨400%至500%。
  
  2006、2007两年,A股市场一路飙升,投资股市的赚钱效应让众多投资者乐此不疲,证券投资基金“一日售罄”、“一基难求”一时成为热点话题;而进入2008年,股市持续低迷,投资者对基金望而却步,唯恐避之而不及。由此可见,当前国内部分投资者的投资理念尚欠成熟,“追涨杀跌”的心态依然是部分投资者的普遍心理。其实,基金投资者不妨思量一下罗杰斯的那句话:“投资的法则之一是袖手旁观”,选择适合自己风险承受能力的基金投资组合,并坚持长期投资理念,不盲目追逐短期波动。
  
  众所周知,投资基金追求的是长期收益,然而很少人能做到对基金净值短期的涨跌波动“袖手旁观”、视而不见。如果投资者对中国资本市场的前景感到乐观,对A股市场的未来充满信心,那么坚定的持有将能充分分享经济增长带来的收益。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加入

x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09-12-4 10:52:52 | 只看该作者
  专栏九:捕捉大师的目光 挣脱习惯的链条
  
  习惯的链条在重到断裂之前,总是轻到难以察觉!--巴菲特
  
  顺境中的成长令人欢欣鼓舞,逆境中的前行则愈发弥足珍贵,谁能在长满荆棘的大地中凯歌前进,谁才是真正的英雄。而巴菲特无疑是投资界屈指可数的英雄。很多人都很疑惑,为什么巴菲特能够在一次又一次的股灾之中安然无恙,还能获取利润呢?因为他意识到“习惯的链条在重到断裂之前,总是轻到难以察觉。”
  
  股市的发展也如同习惯的链条,在发生变化的时候往往从表面上看是难以察觉的。但实际上,每次大涨或者大跌之前,都会在一些常人察觉不到的地方有所表现。基金,尤其是股票型基金,其受益与股市的发展休戚相关,因此,在基金投资领域,投资者同样要有敏锐的观察能力,能够见微知着,避免风险,获得收益。
  
  2003年4月,在中国股市低迷徘徊的时期,巴菲特以每股1.6至1.7港元的价格大举介入中石油H股23.4亿股,成为中石油的第二大股东。4年之后,中石油股价节节上升之机,他却逐步出售了持有的中石油,累计套现约97亿港元。几乎就在巴菲特抛空中石油的同一时间段,中国股市便开始了它漫漫下跌之旅,中石油的价格也一路狂泻,竟在08年4月份一度跌破发行价。大师的眼光和投资理念在市场中又一次得到验证。
  
  在本轮的市场调整中,基金投资者的命运与股票投资者殊途同归,根据中国银河证券基金研究中心数据统计,截至2008年6月底,股票型基金平均亏损35.69%,指数型基金平均亏损44.82%,跌幅最大的单只基金亏损首度突破50%。基金投资者此时才从梦中惊醒,开始悔恨当初没注意大师的提示,及时调整基金投资战略,也就不至于损失如此惨重了。
  
  市场波动经常以超出人们预期的方式呈现,例如,一个出乎意料的跌幅,或者一次绵延甚久的盘整。但是,基金投资者只要细心观察总会发现其中的蛛丝马迹。在基金投资领域,“机会也永远只给有准备的头脑”。基金投资需要热情,更需要有持之以恒的毅力,见微知着的观察力,荣辱不惊的承受能力。其中,敏锐的观察能力在市场出现大转折的过程中显得尤为重要。当然,这种观察不是道听途说,不是捕风捉影,而是建立在自己理性分析的基础之上。当基金投资者真正做到理性分析,认真观察的时候,也就能自然地摆脱思维习惯的链条,认清市场发展的趋势。
  
  专栏十:基金投资 谁主沉浮
  
  投资人最重要的特质不是智力而是性格。 --巴菲特

  
  世界上最高的地方是天空,比天空更高远的是人心。投资市场变化莫测,但实质上市场是毫无想法和感情的,市场背后的操作者是具有高度智慧和迥异性格的不同投资者。当捉摸不定的人心与金钱在投资市场上相遇时,投资市场变得更加高深莫测。那么,在投资市场上,智慧与性格,究竟孰轻孰重?世界顶级投资大师巴菲特的回答是:“投资人最重要的特质不是智力而是性格。”
  
  巴菲特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把性格的内涵诠释得异常丰富。具体说来,包括持之以恒的耐心和毅力,敢作敢为的魄力,理性的分析判断能力,不为外人所动的自信。这些性格特质同样也是基金投资者需要具备的。
  
  持之以恒的耐心和毅力是基金投资者应该具备的首要条件,巴菲特把这一点做到了极致。“拥有一只股票,期待它下个早晨就上涨是十分愚蠢的。”这是巴菲特的口头禅。他还告戒投资者:“不要频频换手。”有人曾做过统计,巴菲特对每一只股票的投资没有少过8年。而普通的基民,总是一相情愿地怀着高收益的强烈愿望,一路追涨杀跌,到头来只是为券商贡献了手续费,自己却是竹篮打水一场空。因为毕竟持续获得高收益在大部分时间里是不现实的。
  
  去年三季度,股市火爆,基金在赚钱效应的驱动下,受到热烈追捧。一时间,基金的发行市场门庭若市,很多基民在股市大好的情况下赚得盆满钵满。在喜悦面前,他们完全忘却了投资市场的风险性。股市变换风云莫测,今年以来,在股市受挫和震荡的情况下,同期股票型基金的跌幅超过30%,基民们颇多担忧,曾火爆一时万人空巷的基金市场,如今却变得门可罗雀。
  
  这种追涨杀跌的做法不仅暴露出投资者缺乏必要的耐心和毅力,也表明当下众多基金投资者不能冷静地分析市场行情,理智地作出决定。而理智和冷静恰恰是基金投资者必备的素质。巴菲特认为,一个成熟的投资者一定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决不能让市场的变化来左右自己的思想。
  
  敢作敢为的魄力也是基金投资者需要具备的重要特质,巴菲特向来是该出手时就出手。在1973到1974年的金融灾难里,绝大多数投资者经历了痛苦和绝望,巴菲特却以4000万美元的价格买下了华盛顿邮报公司,他的大胆行为让很多人心生疑惑。在基金投资中,一些投资者往往已经发觉了好的投资机会,却总是患得患失,徘徊不前,最后与丰厚的利润失之交臂。 当然“胆大”的前提是“艺高”,胆大绝对不是盲目乐观的胆大。基金投资者,只有对所投资的基金产品了如指掌,才能一举投入大笔资金,否则胸无丘壑,将是非常危险的。许多投资者,尤其是散户投资者往在对股票还非常不了解的情况,听信一些小道消息,认为赚大钱的机会到了,将辛苦赚来的钱投到市场上,这种盲目的冒险是极为不可取的。
  
  自信是开启成功之门的钥匙,自信也是基金投资者必备的素质之一。巴菲特就强调“成功的投资在本质上是内在的独立自主的结果。”基金投资者在经历了理智分析的选基阶段,敢作敢为的买基阶段,最后能否有耐心和毅力长期持有基金,获得最终收益,还取决于投资者是否有足够的信心,相信自己的选择,不受外界的干扰。很多基金投资者之所以频频换手,根本原因是他们对自己的眼光和判断不够自信。
  
  人们常说,性格决定命运,从以上分析也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性格同样决定基金投资。基金投资者具备了良好的性格特质,就如同航海者掌握了一流的航海知识,乘风破浪的日子已经近在咫尺。
  
  专栏十一:投资不妨“冷酷”一点
  
  如果你没有做好承受痛苦的准备,那就离开吧,别指望会成为常胜将军。要想成功,必须冷酷!  --乔治.索罗斯
  
  作为金融界的巨头,索罗斯时常在国际货币市场上兴风作浪,对基础薄弱的货币发起攻击并屡屡得手。无数投资者对他在世界各地掀起的金融飓风奉为传奇,但他们很少探究他参与投资游戏的独特方法和特殊风格。
  
  金融投资天才并非神人,索罗斯也有判断错误的时候,但无论是对墨西哥比索发动攻击,使该国股市陷入崩溃,还是一夜之间拿走泰国人一半财产,令泰国人捶胸顿足,抑或联手多家巨型国际金融机构冲击香港,最终以失败告终,索罗斯的表现总是静若止水,不骄不狂。这与他个人的“冷酷”投资原则有很大关联。
  
  “如果你没有做好承受痛苦的准备,那就离开吧,别指望会成为常胜将军。要想成功,必须冷酷!”这是索罗斯对投资者的忠告。索罗斯的投资总是历时漫长,等待利率或货币市场发生变化的过程通常沉闷而持久。在他的投资辞典里,成功是忍受投资长跑的痛苦换来的。很多基金投资者在涉及金额稍大的投资时总焦躁不安,但索罗斯在进行亿万资金的高风险投资决策时,却能凭借钢铁般的意志做到平心静气,处变不惊。
  
  投资就会有风险,投资者必须懂得如何去承受这种痛苦,长期坚持投资规划。基市风云万变,不适合那些意志容易动摇的人来参与。今年以来,高估值格局、次级债危机、大小非减持、地震的突然袭击、CPI拔高等,A股市场在轮番的轰炸下显得疲惫不堪,这令无数投资者黯然,A股市场到底什么时候才会上演绝地反弹?基础股市一路走低,基金市场也一度低迷,很多基民见势忍痛赎回。
  
  如果投资者在进行基金投资时充分衡量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根据市场基本面和公司整体运作表现选好了基金组合,就无须轻易赎回。坚持投资规划才能最终获利,股市的短期走势虽难以判断,但如果相信中国资本市场长期走势向好,坚持长期投资,就可能稳妥地分享中国经济的成长。
  
  学会忍耐和坚持,是我们要向投资大师学习的重要一题,虽然其使用的投资财力和金融工具是我们普通投资者难以望其项背的,但投资大师冷静的投资性格却值得我们去借鉴。正如索罗斯所说,要想成功,尤其是在股市持续震荡的大背景下获得成功,我们不妨把“冷酷”进行到底。
  
  专栏十二:别让小道消息误导
  
  让一个百万富翁破产最快的方法就是--告诉他小道消息。 --巴菲特

  
  如果你还在听信亲戚朋友所谓绝不外传的“密报”,或是迷信某财经强档节目主持透露的“内幕”,又或是某火爆基金博客的“独家眼光”,从而申购或赎回,就请趁早收手吧,这种投资方式,在股神巴菲特的眼里,会让百万富翁也迅速崩溃,对于平民投资者,更无异于“谋杀”自己辛苦积累的财产。
  
  在这个信息时代,小道消息几乎充斥在每个角落,不只是旁人或路人谈及,还有那些电视财经档、报纸专刊……小道消息四处乱窜,随时飞入耳朵,稍不注意,它就会在你脑中钻洞,左右你的情绪和抉择。无数的股评、专家每天发表高见,让你心潮澎湃,难免做出冲动的举措。
  
  要知道,真相不可能出自知情人之口,这是投资游戏的规则。聪明的投资者会用理性判断消息的真正涵义,而非不经过滤,听说会涨就追价买进,听说会跌就割肉认栽。很可能有些流言别有用心,这就更需要我们明辨真伪。
  
  巴菲特从不听信谣言下注,浮于表面的利好新闻他一概不理,实际的数据和资料才是其评估依据,因此他的投资之路总是凯歌高奏,捷报频传。投资股票如此,投资基金亦是如此。坚持以价值投资为导向,认真考察投资对象的基本面,从而作出判断,这才是科学的投资方式。
  
  如今A股市场遭遇寒冬,很多股票型基金跌幅已逾30%,抗跌的债券型基金也未能尽如人意,令无数基民心灰意冷。
  
  基金的买卖决策不在于某位资深的专家或权威的基金经理的评价,不在于那位权威人士曾获得过什么骄人成绩,让我们可以放心地信其所说,而在于我们认真考察公司诚信度、基金经理人的素质和稳定性、产品线广度、旗下基金整体绩效、服务水准等公司实际品质所得出的最终判断。
  
  专栏十三:取别人的经理自己的财
  
  每个笨蛋只能从自己的教训中吸取经验,聪明人则从别人的经验中获益!--俾斯麦

  
  一个多世纪的变迁令德意志统一战争的硝烟和传奇已随风飘散,但“铁血宰相”奥托·冯·俾斯麦那句经典的历史名言却深刻在我心里:每个笨蛋只能从自己的教训中吸取经验,聪明人则从别人的经验中获益!俾斯麦能战胜强有力的竞争对手奥地利,统一德意志,是因为他认真的去分析借鉴历史。
  
  基金投资亦是如此。用自己的损失换回经验,代价非常昂贵,而从别人那里“免费”借鉴才是明智之举。行情不好时,很多基民投资失败,我们常会听到:赔了,就当交学费吧。其实已经有很多人为同样的错误买单了,何必再亲自重蹈覆辙呢?投资之前,更需要参考前人的成败,从而更准确地把握时机,规避风险,以提高投资胜算。
  
  短线操作,追涨杀跌,不研究基本面,靠道听途说申赎等等的基金投资陋习已屡见不鲜,结局也大都为悲剧,然而还是有很多人前赴后继,屡试不改。去年下半年至今年上半年以来,股市一路走低,如今行情稍有回暖,很多基民便急切赎回,以求落袋为安,早把前人的分析经验、投资忠告、持有原则抛之脑后,最后的损失者当然还是投资人本身。面对已有的历史和失败者,理性分析和借鉴,才会避免同样的失败。
  
  懂得亡羊补牢固然好,可是能不能提前补好牢而不亡羊呢?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懂得做自身的教训总结固然可贵,而能做到主动提前借鉴别人的经验教训才能算是真正的智者。
  
  专栏十四:--恐慌时莫失良基
  
  在别人落荒而逃的时候,静下心来寻找完美的切入口。--约翰·坦普顿

  
  投资风格千变万化,而成功投资遵循的理念总是相似。与巴菲特同为价值投资理论始祖本杰明·格雷厄姆的门下弟子--约翰·坦普顿,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将价值投资理念运用于海外投资市场,在欧洲、日本及加拿大的投资成绩斐然。
  
  最令坦普顿骄傲的是逆向投资法,“最好的投资时机,是当所有人都恐慌退缩的时候”。他这种逆势而上的投资个性源于美国大萧条的磨练。那种勇于从绝望中挖掘希望的精神力量和临危不乱的判断理智,值得我们学习。
  
  当然,这种迎风而战的投资个性并非仅一个“勇”字,市场表象绝不能成为投资的风向标,投资者应随时以价值投资为宗旨,对投资对象的基本面进行深入研判,进行投资规划而不随波逐流。
  
  1939年,坦普顿利用借来的1万美元,买进所有股价低于1美元的挂牌公司股票,令人惊讶的是,在这104只股票中,有34家公司已因破产被大多数投资者抛弃。但这些企业,正是坦普顿通过充分研究,判定其市值低于真正价值后进行投资的。结果,他平均持股4年,获得了4倍回报。
  
  基金投资也应遵循如此道理。目前虽然A股前景未明,却存在着不少投资契机。当很多人承受不了市场的狂风骤雨而忍痛离开时,却有“良基”等待基民去发现。当大盘已从6000多点的高位回归到2700点左右,市场系统性风险大部分得到释放,估值相对合理时,股市的结构性机会便日益凸现。此时,通过认真考察基金产品特性,挑选适合自己投资风格的基金品种,将有机会获得良好的收益。那种大势看好时闻“基”起舞,市场走低时谈“基”色变,这种随市场或喜或悲的投资态度实不可取。
  
  这时候须牢记坦普顿的警示--在别人落荒而逃的时候,静下心来寻找完美的切入口。
  
  专栏十五:--投资要把安全放第一
  
  向成功者学习,你也能成为富翁,从导师格雷厄姆那里主要学到的,就是投资的安全性。--巴菲特

  
  股神巴菲特一向注重价值投资,他解释投资的精髓是:购买任何一只股票,最终都要落实到看企业的本身对于投资的方向,他选择他熟悉的行业以及了解的企业,对于他所不熟悉的行业即使涨势再好也从来不做投资。
  
  如果将巴菲特旗下的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32年来的逐年投资绩效与美国标准普尔500指数绩效相比,可以发现巴菲特在其中的29年里均击败指数,只有三年落后指数,更难能可贵的是其中有五年是在美国股市陷入空头走势阶段,巴菲特却依然创下“不亏损”的纪录。“向成功者学习,你也能成为富翁,从导师格雷厄姆那里主要学到的,就是投资的安全性。”巴菲特说。巴菲特的成功源于他的价值投资,而他的价值投资在本质上归根于投资的低风险性。他通常都是看中一个公司的长期发展,在其公司股票市值低于本身价值时买入,注重长期投资,不关注股票一时的涨跌,这也就保证了他所持有的股票相对更具安全性和低风险性,从而使其投资长期处于不败之地。
  
  回顾这两年的理财市场,留给人们的是深层次的思考。不到一年的时间,A股超过60%的跌幅让数万亿财富从股市蒸发。在牛市的上升期,很多人都争相跳入“股海”、“基海”,他们往往只关注收益,而忽略了市场的风险性和自己的风险承担能力,以至于在今年“跌跌不休”的市场中,损失惨重。
  
  可以说,对我们大多数人来说,理财是贯穿一生的事,要做到财富的持续稳健增长,投资者一定要耐得住市场的“浮华”,熬得过市场的“寒冬”,做好资产配置、控制好风险。风险猛于虎,在股市下滑、市场处于弱市的情况下,建议投资者给投资加把锁,增加一些风险偏低产品的投入,像债券基金、货币市场基金等,尤其对于投资风险偏好较低、风险承受能力较差的投资者来说,债券基金等低风险型的基金更应成为其投资组合中必不可少的部分,因为其受市场影响波动较小,在大盘处于弱势时可以保持较好的抗跌作用,有效地降低投资风险。
  
  无论是在股票市场、还是基金市场,如何在保住本金的同时获得好的收益,都是理财的第一目的。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09-12-4 10:55:23 | 只看该作者
  专栏十六:--未雨绸缪早虑不困
  
  并不是已经在下大雨的时候,诺亚才开始建造方舟的。 --巴菲特

  
  圣经中有着许多含义深长的故事,而诺亚方舟的故事源于这样一段记载:上帝认为在罪孽深重的人群中诺亚是一个义人,很守本分;他的三个儿子在父亲的严格教育下也没有误入歧途。而周围的人们却一味地作恶享乐。上帝决定让洪水泛滥,毁灭人类,但选中了诺亚一家作为新一代人类的种子保存下来,告诉他们在他实施大毁灭之前用歌斐木造一只方舟,以承载他们一家的性命。其后,大雨日夜不停,降了整整40天,洪水泛滥,凡是在旱地上靠肺呼吸的动物都死了,只留下方舟里人和动物安然无恙。
  
  诺亚方舟是一个引人入胜的传说,然而股神巴菲特却从中挖掘了新的启示,为其赋予了一层投资的色彩,那就是奉劝投资者在进行投资时必须做到未雨绸缪。正如他所说“诺亚并不是已经在下大雨的时候,才开始建造方舟的。”这不仅在他一贯的言辞,而且他本人的投资行为也遵循这一理念。
  
  巴菲特曾坦率承认,他并不能够准确预见每一次市场波动,他最重要的投资法则之一即是绝不将所有的资产都投资于风险系数极高的股票资产,手中的抗风险资产仓位总会保持在40%-50%左右。我们需要向巴菲特学习的,正是为防止风险而提前布局的资产配置艺术。
  
  一些投资者将手中的资产统统用于投资股票或者股票型、混合型基金上,这样带来的最直接的后果就是,一旦市场行情出现急剧变化或结构性调整,其投资会完全置身于风险中。这种时候,投资者没有任何抵御能力,资产迅速缩水。相反,那些无论是牛市或熊市,从一开始投资就配置了一定的低风险类资产仓位的投资者,在市场出现大波动时,资产组合能有一定的抵御风险能力。所以,一手持有股票类风险资产、一手持有现金或者债券类的无风险或低风险资产,才是更加健康合理的资产配置之道。
  
  未雨绸缪,早虑不困。虽然我们说在通货膨胀不断使资产贬值的时代,不投资是最大的风险;但是,投资一定不能是盲目和激进的,必须保证有适当的资产配置在低风险或固定收益类产品,如债券型基金和货币型基金等投资品种上。而这个配置的比例该如何才是适当的,则要根据不同投资人的风险承受能力而定的。
  
  如果投资者现在的资产配置还属于比较单一的高风险偏向,那就有必要调整组合中的高风险资产的比例,相应地增加低风险产品的配置,以提高整个组合的抗波动能力,保持整体收益的稳健性。
  
  专栏十七:投资路上摒弃心理包袱
  
  多疑和恐惧的想法是通向失败的道路。 --布莱恩·亚当斯

  
  夏天凉爽的傍晚里,一个男人独自躺在自家后院的摇椅上,想好好享受一下大自然的宁静和纯洁,放松劳累了一天的身体和大脑。后院紧紧地挨着一片清幽的森林,当夜晚徐徐降临的时候,风吹草动,他便开始担心会下大雨,接着他又隐约觉得密林深处有奇怪的动静,他开始想象凶猛的野兽正悄悄走来。很快,他的大脑里充斥了各种恐怖的想法,使他变得越来越紧张,终于,他害怕地起身回到了屋里。享受一个美妙幽静的山林夜晚的心愿,结果却被自己的各种恐怖猜测所搅乱。
  
  这个经典的小故事告诉我们:多疑和恐惧的想法是通向失败的道路。这就是布莱恩·亚当斯提出的一条行为法则。
  
  今天,这个故事被广为流传,而布莱恩·亚当斯的这条行为法则也被运用到各行各业。目前基金市场的现状和投资者紧张焦虑的状态让我们不禁再次想起亚当斯的行为法则。
  
  很多投资者投资基金以后,不论净值是上涨还是下跌都会产生猜测和恐惧心理:基金涨了,怕赎回错过再上升的机会;下跌了又担心自己的资产缩水,犹豫着要不要尽早赎回。总之不断地对自己所持有的基金表示猜疑,心里总是忐忑不安,投资已经变成了一种心理负担。
  
  基金总是有升有跌,没有人敢断言市场明天的走势。即使能有幸猜中,在投资操作上也可能会比市场慢一拍,进而错失入市良机。因此,我们所要做的首要事情并不是去预测所持基金短期内的走势,而是在经过基本面的细致考察后,买入优质基金,坚定持有,最终获得超越市场平均涨幅的收益。
  
  淡定和坚持是我们在投资路上必不可少的武器。一位基金经理人说过:坚定持有,你只会错一次;频繁操作,你会错很多次。如果投资者2006年初大盘点位只有1500点时坚定持有,到2007年牛市就能获得数倍的回报,即使市场已经见顶,他也只错了一次。相反,在市场见顶之前,如果投资者频繁操作,那些阶段性调整会使投资者的操作成功率大大降低。
  
  专栏十八:买基金亦需透过现象看本质
  
  你买一种股票时,不应因为便宜而购买,而应该看是否了解它! --彼得·林奇
  
  彼得·林奇管理着名的麦哲伦基金共有13年,就在这短短的13年里,他悄无声息地创造了一个奇迹!麦哲伦基金管理的资产规模由2000万美元成长至140亿美元,基金投资人超过100万人,成为当时全球资产管理金额最大的基金,同时,麦哲伦的投资绩效也是名列第一。
  
  彼得·林奇在投资领域被称为奇才,作为一个着名的基金管理人,他的思维更现代、投资技巧更令人称奇,但我们从他随处可见的一些投资理念中仍然能够发现,在骨子里他还是与格雷厄姆、巴菲特一脉相承的基本面分析派,正如他所说的“你买一种股票时,不应因为便宜而购买,而应该看是否了解它!”
  
  林奇无疑是想表达一个意思:在我们做投资的时候,投资品种的表面情况并不能成为我们购买它的根据。无论是股票还是基金都应遵循此理。
  
  与去年的风光无限相比,基金今年明显失落了很多,市场上也出现了不少低净值基金,一些基民认为低净值的基金似乎下跌空间更小,上涨空间更大,而且申购低净值基金所得份额更多,收益也会更多。其实这些都只是基金产品的表象,它并不能成为投资者选择基金的决定性依据。
  
  基金的低净值有可能是因为基金产品本身的特点、基金之前有过大比例分红、拆分等持续营销活动,或者基金管理人运作能力不佳等情况,这都需要投资者认真和科学的判断。基金投资主要投资其未来,可以说基金成本的高低主要与基金产品净值的增长幅度有着直接的关系,并不是以基金净值为衡量,它只是一个静态的数值。换句话说,投资者应该关注的是投资是否在基金成长的起点上,这对于投资者来说才是最为关键的。
  
  总体上讲,净值的高低和基金的投资价值没有必然的联系,低净值并不就代表基金的成长性值得期待,当然也不代表一只基金的长期状态。万变不离其宗的是选择基金应更多地关注基金产品本身特点、基金公司的投研实力、基金的持仓情况等,而不单纯以净值高低来衡量。投资者购买基金,买的是基金公司的投研能力,基金稳健持续的增长率以及基金内在的价值,这些才是收益的源泉,我们应该透过现象看本质,仔细研究基金的基本面后才能做出正确选择。
  
  专栏十九:投资也要讲毅力
  
  炒股和减肥一样,决定最终结果的不是头脑而是毅力。 --彼得·林奇

  
  股票和基金投资其实并非我们想象的那么高深莫测,美国知名的基金经理彼得·林奇曾经有句很诙谐的名言这样说道:“炒股和减肥一样,决定最终结果的不是头脑而是毅力。”而对于基金投资而言,更是需要一种毅力。
  
  然而如何执行呢,彼得·林奇给我们指出了具体的方法。在其所着的《战胜华尔街》一书中,记述了这么一个民间投资组织--全国投资者协会,该组织打败了许多专业投资机构,取得了不俗的战绩:上世纪整个80年代,在该协会注册登记的大多数会员的投资业绩都超过了标准普尔500指数,而同期75%的股票基金却没有跑赢大盘。经过分析发现,这些协会成员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是他们按照一个固定的时间表进行定期投资。彼得·林奇让富达基金技术部门对此做了一些统计,结果证实了这种定期定额的投资方法确实相当有效。如今,这种方式已被广泛应用到基金投资上。
  
  定期定额这种小额分期投资对于那些缺乏大笔资金投资但又有长期理财需求的人来说是一种很适当的基金投资方式。定期定额投资方法不仅融合了定期存款“零存整取”的观念,还具有专家帮忙理财、免除自己选股的烦恼,定期定额投资也因此常被称为“懒人理财术”,具有三个较为突出的优势。
  
  首先,定投具有复利效应。投资者根据自己的收入水平和理财计划,定期定额地投入的少量资金,长期下来通过定期定额投资计划购买基金进行投资增值,通过复利效果达到聚沙成塔的效果。
  
  其次,定投可以避免投资选时的麻烦。对于大多数没有时间研究经济情况变化和市场走势的投资者而言,定期定额投资可以说是相当省时省力的投资方法。长期坚持定期定额的投资方式可避免对市场未来波动的无谓猜测,并且能有效防止因一时冲动或优柔寡断而做出的投资决定,造成破坏性后果。
  
  最后,定投还能平均成本,降低风险。由于每月投资金额固定,当基金净值上涨时,买入的基金份额少一些;当基金净值下跌时,买入的基金份额就会多一些,这样就很自然地形成了“逢高减筹,逢低加码”的投资策略,获得平均的成本,降低投资风险。
  
  专栏二十:节约成本就是盈利
  
  基金表现有上有落,投资成本却会不断增加。--约翰·博格尔

  
  约翰·博格尔是全球最大两家共同基金组织之一--先锋集团的缔造者,在共同基金领域,他的地位如同巴菲特在股票投资领域一样不可撼动。1975年,约翰·博格尔创建了一家将投资者利益放在第一位的独立基金公司--先锋集团。迄今为止,先锋集团在全世界管理着3700多亿美元的资产,为1000多万投资者提供服务。人们总是很想知道约翰?博格尔是如何做到在较短的时间内使先锋集团脱颖而出,成为世界上第二大基金管理公司的。
  
  约翰?博格尔的回答是“面对复杂,请回归简单”。不同于目前国内基金投资者看重预期收益的普遍思维,约翰?博格尔回归到最原始的获利原则:把投资成本放到第一位。他认为,基金表现由上有落,投资成本却会不断增加,因此,对成本的控制实质上是在保证我们的收益程度。因此,节省基金投资成本这一环节不可小觑。我们应该如何来做到开源节流呢?
  
  首先,我们可以利用网络购买基金。目前很多基金公司都在大力发展网上电子交易平台。电子交易可以说是既快捷,又方便,节省人力、时间等成本。同时网上交易的费率会相对低廉,并且还能省去很多去柜台购买的时间,让你足不出户就可以享受基金优惠。
  
  第二,看好某一只基金,应尽量选择在发行期间认购。基金的购买费有认购费和申购费之分,在基金首次发行期间的费用即是认购费。相比申购费率,基金首发的认购费率一般较低,投资者择时投资可以降低不少交易成本。
  
  第三,利用红利再投资节省申购费。红利再投资,是指把基金分红部分直接转化为基金份额。基金公司对红利再投资均不收取申购费,红利部分按照红利派现日的每单位基金净值转化为基金份额,增加到投资人账户中。这种方式能节省再投资的申购费用,也是控制基金投资成本的一种方式。
  
  第四,巧妙利用基金转换业务节省投资成本。一般情况下,同一家基金公司旗下的基金产品之间可以办理基金转换业务,费率上相较于赎回原有基金后申购新基金而言,成本会有所下降。
  
  要想在投资中获利,最简单的方式之一就是回归到成本控制上,投资者在选择基金产品时,应当就不同的基金产品,针对不同的费率情况采取不同的策略,切不能对这些散乱的成本不屑一顾。节省的投资成本其实相当于投资获利,尤其是基市艰难时期,成本的控制更是不可忽视。
  
  专栏二十一:世上无新事 只怕有心人
  
  这个世界无新事,只有你不知道的历史。--杜鲁门

  
  如果能得到一部时间机器,带着股市的历史数据回到从前,不管是炒股或是投基,我们一定都能满载而归,很多人认为这只是痴人说梦般的幻想,但是仔细观察,我们会发现市场却在阶段性的不断重复过去的趋势,只是我们没有去敏锐的观察和“读取”历史的启示。这不禁让我们再度回忆起杜鲁门总统所说过那句极富哲学意味的话--这个世界无新事,只有你不知道的历史。
  
  的确,如果仔细观察,我们会发现无论股市还是基市,以前发生过的投资情形,总是再次出现。虽然这种重现并不是完全的“翻版”,但本质上有着惊人的相似。多次的经历告诉我们,在大家都对基金投资望而却步的时候,往往是最好的购买时机;大家蜂拥而上的时候,也往往伴随着与日俱增的风险。它所要指引我们的是其中的投资的宗旨在于成长价值的发现和购买,而不是盲目追涨杀跌。
  
  基金作为专业理财产品来说,今年的表现虽然不尽如人意,但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受累于大盘的下跌,市场整体处于低迷状态,投资人的热情和积极性也受到很大影响。部分基民对基金丧失信心,甚至是谈“基”色变。其实,远不必如此过度恐慌或者悲观。目前,市场估值已趋于合理,在市场回归冷静理性的同时,作为投资人也刚好对自己的投资重新认真检视。投资者不妨借此机会,重新对基金投资建立一种新的意识,潜心考察一下一些基金的投资策略、投研团队以及长期业绩表现,相信你会看到另一番“风景”。
  
  真正的投资,在于对经济发展大趋势的把握,在于选择优秀的专业机构为自己理财。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趋势虽然有所放缓,但总体形势并没有太多改变,仍然对市场基本面有着良好的支撑作用。而基金理财产品,也正在朝着更加规范和健康的方向发展,也是可供人们选择的较好的理财方式之一。我们要做的,是克服对当前市场盲目的恐慌,从历史的痕迹中寻找值得吸取的经验,来为自己未来的行动出谋划策。
  
  专栏二十二:投资也要“时时浇灌”
  
  没有什么投资是永远的,要对预期的改变作出适当的反应,不能买了只股票便永远放在那里。 --约翰·邓普顿

  
  约翰·邓普顿爵士是邓普顿集团的创始人,福布斯资本家杂志称他为“全球投资之父”及“历史上最成功的基金经理之一”,《Money》杂志将他誉为“20世纪当之无愧的全球最伟大的选股人”。在邓普顿眼中,没有什么投资是永远的,要时时检视自己的投资。他建议投资者不能买了股票和基金就永远放在那里,在坚持长期投资基金的前提下,应该养成定期检查、“时时浇灌”的好习惯。
  
  在日常投资中,我们最常听到的就是投资产品应和自身匹配,然后强调长期投资理念。因此很多投资人往往容易忽视投资的另一个重要的层面,就如约翰?邓普顿所言,在长期投资中,不能“忽略”自己的投资对象,应该根据周边情况的变化,定期做好检视工作。
  
  这在日常生活中,也确实存在。一方面,由于很多投资人日常工作生活非常繁忙,买了基金产品之后往往很容易就忘记了;另一方面,很多投资人在基金理财上存在一个认识的误区,就是认为基金是委托专家代为打理资产,所以自己就可以全权委托,不用再花时间、花心思了。而往往市场情形和自身的财富情况都是会随着时间发生改变的,因此对于投资人来说,应该及时纠正错误的观念。
  
  检视自己的投资组合,首先应了解该如何正确搭建配置。由于市场瞬息万变,建议投资人在做基金投资的时候,最好能够设立一个符合自己的基金投资组合。比如说,根据每个人的风险承受能力,在组合里面同时配置激进型产品,如股票基金,以及保守类产品,如债券、货币基金等。一般而言,风险承受能力较高的投资人,这类人群闲置资金较为充裕,希望获得资产的升值,也能够承受一定的损失,可以在组合里配置较高比例的激进型产品,同时也配置一些债券货币基金作为保值和流动性需求。而对于风险承受能力较低的投资人,其资金更多追求的是保值第一、增值第二,因此还是应以固定收益类,如债券、保本、货币型基金产品为主,并根据对市场整体行情的判断,适当加入股票方向的投资工具。
  
  过去两年的牛市行情已经落下,一些投资人,正是因为被以往市场疯狂的热度所影响,过于追求回报而忽视了潜藏的风险,把自己的资产组合完全的暴露在风险之下,也因此承受了一定的损失。希望投资人能从邓普顿的感悟中得到投资的启示,及早的根据自身情况,检视并调整资产组合的设置,选择合适的理财工具。这样的长期投资,才是适合自己,能够真正通过时间的累积,让资产组合健康增长的前提。
4
 楼主| 发表于 2009-12-4 10:56:21 | 只看该作者
  专栏二十三:逃离投资中的“两大悲剧”
  
  人生有两出悲剧。一是万念俱灰;另一是踌躇满志。 --萧伯纳

  
  有“20世纪的莫里哀”之称的英国着名剧作家和评论家萧伯纳,其戏剧性语言尖锐泼辣,妙语警句时常脱口而出。这其中不乏那句经典人生名言:“人生有两出悲剧。一是万念俱灰;另一是踌躇满志”。“万念俱灰”和“踌躇满志”是两种截然相反的心境,过分悲观和过分乐观都不是对待人生的正确态度,从而无法正确认识自我的价值和生命的内涵。万念俱灰犹如失落在无边海洋中却不想去挣扎的落水者,必然沉溺;踌躇满志则又仿佛乘风破浪、傲视一切者,很容易迷失方向。这两种心态不仅仅在生活中常见,在理财过程中也经常发生:即盲目看好市场或过分悲观失望。
  
  投资者在金融危机可能影响实体经济的预期下,市场悲观气氛愈加浓烈,似乎听到投资理财就心生恐惧。而市场近期的连续下挫,很多人尽管认为市场是在过度反应,但也可以从中看出投资者对当前市场信心严重不足。此次金融危机和国内经济增长放慢的风险,摧毁了投资人的信心,市场弥漫着恐慌的气氛。但我们对市场不必过于悲观。要看到中国政府、企业、个人拥有较为健康的资产负债表,经济实体的健康本质并未发生变化。此外,政府对于经济良好的把控能力,出台的系列政策措施,都将减少经济的波动,对于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都有裨益。
  
  同时,近段时间,环境问题、贸易冲突和大宗商品等问题的暴露,使得人们更加关注经济增长模式的改变,提高能源的使用效率,资源正在向合理方向进行配置。中国经济暂时的调整并不会改变长期增长的趋势。当然,对市场的警惕性还是时刻不能放松的。经济结构的调整需要时间,企业的盈利短期面临压力。从这场金融灾难中如何吸取经验教训,并做好心态的调整以及后续的准备工作更加重要。
  
  任何时点来判断市场的未来走势,都会面临众多的不确定性,而市场短期的涨跌将在投资者的意识中偏向于某一端,市场因此不断在过度乐观和过度悲观之间摇摆。投资大师说过,股市总是被“市场先生”所左右,我们无法把握“市场先生”的心态和行为,但我们可以把握自己的心态和行为,摆正自己的方向,过度悲观或盲目乐观都会将我们置身于失败的泥沼中不可自拔。
  
  专栏二十四:--你的投资“准备”好了么?
  
  不为明天做准备的人永远不会有未来。--卡耐基

  
  早在20世纪上半叶,当经济不景气、不平等、战争等恶魔正在泯灭人类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时,卡耐基先生以他对人性的洞见,通过他精彩绝伦的演讲和着作唤起无数迷茫者的斗志,激励他们去创造辉煌未来。然而,获得伟大成功,卡耐基并非完全靠其天才般的智力,很大原因是因为他善于和勤于为自己的事业做准备,他总在为第二天的工作做预习,这一如他所坚持的理念--不为明天做准备的人永远不会有未来。
  
  提起准备,每个人都懂得“有备无患”、“不打无把握之仗”的道理,几乎人人都有因做好准备而获得,或因未准备而失去的经历。可谓是成也准备,败也准备。虽然准备的意义大多数人似乎都了然于心,但他们却总是在实际行动中忽视它,即使有人真正意识到事前准备的重要性,也很少能对其保持长久的执着。可以说,重视并善做准备,就有可能更好的获得成功,铸就美好明天,而忽视准备,却可能断送未来,准备与不准备之间的差距是如此之大。
  
  我们见过牛市中许多投资者都曾经收获颇丰,自信满满,但最终却因在投资前没有做好一系列风险防御的“准备动作”,在行情急速调转时蒙受损失;而那些具备危机准备意识,在投资前先确立安全投资理念、合理配置理财产品,并全方位观察市场动态资讯的投资者,才在市场骤然变化中立于不败之地,使资金避免了巨幅缩水。
  
  欧美国家遭遇经济危机,在全球化经济一体化的今天,中国也未能独善其身,不免受到大趋势向下的影响,在基础股市持续低迷的情况下,更是加重了基金投资者的信心“危机”。然而我们应该看到中国经济有自己的特色和优势,中国的经济增长虽然增速放缓但总体仍然维持在较高的位置,此轮金融危机中国内市场仍然是很多国际资金看好的目标市场。目前积极的财政政策如发行国债,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力度,以及相应的货币政策也刺激了投资和消费,中国经济的增长速度仍会保持在一个稳定的水平。这种态势对于投资者来说其实未尝不是一件幸事,在这个环节下我们正好可以通过对自我心态的调整,以及打造适合自身需求的理财组合,获得更加平和的心态度过“寒冬”。
  
  专栏二十五:怀揣信心做投资
  
  虽然股市会回落,但不要对股市失去信心,从长远而言,股市始终是会回升的,只有乐观的投资者才能在股市中胜出。--约翰·邓普顿

  
  邓普顿集团的创始人邓普顿爵士,一直被誉为全球最具智慧以及最受尊崇的投资人士之一。福布斯资本家杂志称他为“全球投资之父”及“历史上最成功的基金经理之一”。作为金融界极富传奇色彩的人物,邓普顿是全球投资的先锋,邓普顿共同基金曾经为全球的投资者带来数十亿美元的收益。虽然邓普顿爵士已经退休,不再参与基金的投资决策,但他众多的投资哲学理论就像星辰一样,在邓普顿基金集团的投资团队以及许多投资人心目中闪耀。而其中最为耀眼之一的就是他对市场一直保持的那种乐观精神,这是他取得辉煌战绩的精神支柱和投资信仰。
  
  投资也好,理财也好,心理因素在其中占据了很大的比例。因为心理因素,如行为金融学里阐述的贪婪和恐惧,会影响人们在投资理财中做出正确的判断。人们往往在市场大涨时跟风冒进,在市场低落时丧失投资信心。当前全球金融市场正面临着危机而动荡不安,A股市场也自去年高点出现了很大的调整。这使许多投资者手足无措,对投资已是望而生畏。人们对于投资理财,从心里泛出深深的恐惧,更不知该如何理解如何作为。
  
  正如邓普顿所言,如果回顾过去,我们会发现,市场已经历经了无数的涨跌起伏,过分的担心甚至绝望大可不必。尤其对于国内市场来说,整体的经济体仍然保持着高速增长,但较前期有放缓趋势。我们正在经历的是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变过程。在这样一个过程中,某些行业会经历阵痛转型,但追根到底是为了将来更健康长久的发展。而外围市场的悲观气氛无疑也是对国内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但此轮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的影响还是有限的。同时,伴随着全球各国的金融扶助政策的出台,都将有助于支持实体经济和资本市场的稳定。
  
  调整心态,保持乐观,是希望投资人能够克服恐慌情绪,面对市场做好长期投资的布局,并非是盲目乐观。在当前市场环境中,外围市场的下行压力,以及国内经济增速的下降、企业利润的下调,可以预见市场在短时期内仍可能面临波动。在市场前景尚未明朗之际,基金投资者应该在增强信心的同时保留几分谨慎,在投资组合中增强固定收益类产品的投资比例,如债券型、货币型或者保本型基金产品,加强风险控制,第一追求资产的稳定而后求增值。并可以随着未来市场的发展和明朗,逐步提高风险类资产的投资比例。此外,投资的最大原则还是坚持,正因为对经济发展、市场未来增长有信心,才能够在每一次的市场波动中不因恐惧而离场。
  
  专栏二十六:投资不宜太早下结论
  
  不要在刚赚钱或亏钱时作最后结论。 --安得烈·科斯托兰尼

  
  在德国证券界有教父之称的安德烈?科斯托兰尼早年学习哲学和艺术史,后来被父亲送到巴黎学投资,大部分时间在德国和法国度过,他对金融商品和证券市场的一切了如指掌,被誉为“二十世纪的股票见证人”、“本世纪金融史上最成功的投资人之一”。他在德国投资界的地位,有如美国的沃伦?巴菲特。他的成功,被视为欧洲股市的一大奇迹。
  
  德国的投资人、专家及媒体记者,经常把这位德国股市无冕之王的意见奉为准绳,以此来决定自己的行动方向,但科斯托兰尼本人对投资却非常地谨慎,从不轻易对市场或投资下定论,他还常常告诫投资者:不要在刚赚钱或亏钱时作最后结论。
  
  的确,一直以来,在基金投资者中最容易出现的一种投资状况,就是总把当前或短期内净值的涨跌作为判断依据,从而导致不恰当的决策。有部分投资者,常常因为手中的基金稍有上涨就欣喜断言它是优质基金;一旦账面上出现亏损,又对其极度失望,认为根本不值得再继续持有。而事实上,判断一只基金产品的优劣,不仅仅要考虑是否符合自身风险收益水平需求,还应该从长期里来考核其业绩表现。毕竟,把一时的现象当成结果来作为投资行为的依据,很容易作出草率的决策,错过良好的投资机会。
  
  由于市场是波动的,基金产品的净值难免也会出现波动。暂时的盈利和亏损都只是一种现象和过程,不能将其作为投资唯一的风向标。尤其对于基金理财产品来说,基金投资倡导的是一种长期投资理念,通过选择适合自身的基金产品,追求稳健的收益回报,聚沙成塔的朝自己的理财目标迈进。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应该适时调整自己的心态,一方面树立正确的投资观念,养成良好的投资习惯;另一方面,对基金产品要做好一定的了解分析,诸如其类型、投资方向、所属基金公司的投资团队是否稳定、基金过往业绩是否稳健持续等。
  
  挑选好基金不能只看一段时间内的净值回报,真正质优的基金其回报还必须持续且稳定。因此,根据基金长期过往业绩表现和投资者自身情况选定一只或多只基金产品,坚持长期持有才能真正帮助投资人达成自身理财目标。我们应该做明白的基金投资者,而不要被短期的净值波动所牵动情绪。
  
  专栏二十七:先做了解后做投资
  
  为了追求资金的稳定增长,巴菲特总是本着一个核心思想来做投资,就是不参与到那些不熟悉和不了解的行业当中去,只把自己的投资目标限定在自己了解的范围内。巴菲特多次忠告投资者:“投资必须是理性的,如果你不能理解它,就不要做。”
  
  众所周知,巴菲特从没有投资过任何高科技公司,因为他并不了解这个产业,他对变化过快,难以把握的产业都敬而远之。而正是如此,这种理性的态度让巴菲特躲过了网络股和高科技股的风暴。就以他的经历为例,他之所以看重《华盛顿邮报》,是因为他对报业有相当深刻的了解。他的祖父曾经营过一份周报《克明郡民主党报》,其父亲也担任过《内布拉斯加人日报》资深编辑,而其本人也曾是《林肯日报》的营业主任。并且在对《华盛顿邮报》公司进行投资之前,巴菲特对该公司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研究,直到他觉得自己已经真正熟悉了该行业和该公司才决定投资。大师投资尚且如此谨慎和认真,更何况我们。投资基金时我们应该吸取大师的经验和忠告,在选择投资标的时要在了解和理解的基础上来展开。
  
  投资的首要前提是要了解自己,了解投资对象以及二者的匹配程度。正如人们常常说的:基金没有好与坏之分,只有合适或不合适的基金。投资人的需求和基金产品一样,都是有很多不同的。每个人处于不同的人生阶段,对于资金的保值增值需求不同,投资的风险承受能力也不同。因此在合适的时候选择合适的基金产品就显得尤其重要。而不同类型的基金产品,因不同的投资对象、投资比例,其本身的风险收益特性也不同。加强对自身和产品的了解,无疑将有助于理财目标的实现。正所谓,投资也应知己知彼,这才是投资的前提保障。
  
  其次,要关注和定期检视目标基金在同类型产品里的收益水平是否稳定和具有潜力。确定了合适的基金类型之后,就涉及到对于具体投资产品的选择。对于基金产品来说,可适当关注其业绩的长期表现和稳定性。目前市场有专业的第三方评级机构定期对基金产品进行排名,借助这些基金表现的排名,投资人可以了解到基金产品在一年、三年等不同时期的业绩表现情况。
  
  最后,对于基金公司和投研团队也可以适当的参照考察。一家公司的规范稳定是基金运作的前提要求,同时也会给客户提供良好的服务保障。而投研团队的稳定也有助于基金运作的平稳。
  
  总之,在选择基金之前应该做足功课,真正做到心中有数后再做投资,做理性的投资。
  
5
发表于 2009-12-7 09:43:00 | 只看该作者

下了,有空再看看,先谢楼主了!

 

6
发表于 2010-1-7 23:28:20 | 只看该作者
为我的投资学论文提供了大量素材,深深感谢楼主!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