栖息谷-管理人的网上家园

[原创]中国管理智慧教程之禅宗的管理智慧

[复制链接] 4
回复
1617
查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楼主
跳转到指定楼层
分享到:
发表于 2009-10-23 14:27:4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中国管理智慧教程之禅宗的管理智慧
  
  ■ 主讲/黎红雷  中山大学中外管理研究中心主任
  
  禅宗提供的是关于个体如何实现人生终极价值的学说,同时禅宗本身就是一个组织化的宗教社团,在管理措施上体现出独特的管理思想,其内容包含着极其丰富的管理智慧。
  
  禅宗的管理智慧具有以下特色:第一,注重心态管理;第二,强调直指人心;第三,讲究身体力行。
  
  明心见性的心态管理
  
  现代的管理活动通常习惯于依靠制度规范、知识技术、方式方法等外在因素,而禅宗的管理智慧则强调着眼于组织成员的心态,通过改变成员的心智模式、坚定共同愿景,推动组织目标的实现。
  
  心有本性的主体意识
  
  中国禅宗的创宗人物惠能在其代表作《坛经》的开篇就提出“定慧不二”的命题。这个命题强调“定慧等”,“定”与“慧”二者是体用一致的关系。当你安定了自己的内心时,你已经达观了真理;你要想勘破世界的本质,只要体验自己寂静美妙的内心就可以了。“我”与“佛”浑然一体,对于修佛者而言,重要的是认识这一事实,而不是离“我”求佛。
  
  禅宗的成佛论要旨在体悟自心清净,旁骛他求必定修不成正果。凡愚之人不知道他们己身中就有净土佛性,所以就求这求那;觉悟的人则清楚,心中自有本性,绝不能于心外求生佛国。
  
  “心有本性”的思想,对于树立人的主体性,从而在现实生活与管理活动中发挥主观能动性,勇于承担责任,敢于开拓创新,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发明本心的成功之道
  
  既然己心是觉悟成佛的关键,那么,行为主体外向索求,必以其内在本心为根基。“禅”的要点不在其形式。“佛”无处不在,向没有佛性的地方用功永远不能成佛,而离我们最近的具有佛性的地方就是自己的心性,所以要“明心见性”。
  
  禅宗的这一思想包含着深刻的管理智慧。当代有些组织的目标往往不切实际,真正的需求并没有表达出来,而表达出来的又非真正的需求。这其实就是管理活动处于迷失状态的表现之一。迷失方向的又一种表现,是有些组织无视自身的资源、特色、优势,一味地学习别人的经验,盲目地信奉流行的理论主张。
  
  一个组织,只有正确把握存在和发展目标,勾画出组织成员接受并心甘情愿地为之奋斗的共同愿景,才可能形成源源不绝的内在动力,从而使组织不断向前发展。
  
  圣雅伦的董事长梁伯强有一段精辟的自白——我对“圣雅伦”充满着信心,而且越来越喜欢它,把它定为我实践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实验室。在许多人眼里,我们的产品附加值并不高,但是我认为,在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里,开发生产这种“能赚钱的有核心技术的”日用产品,具有成本低、市场大的优势。技术含量高的科技产品不可缺,量大面广的日用产品同样不可缺,各有各的市场,各有各的消费对象。梁伯强从自己的实际情况出发,选择适宜自己的产品。这是圣雅伦的优势。
  
  境由心生的管理效应
  
  禅宗管理智慧将人的意识活动的“心”作为组织的关键要素,认为只有先唤醒人的心灵,才能给管理目标注入不竭的动力。
  
  现代管理学经历了一个逐步强调人的心性作用的过程,讲究利用人的心灵力量,注重提升人的品质。这一趋势表明现代管理理论越来越重视组织成员心灵的觉悟,把具有心灵主导性的人作为组织成就功业和保持长久生命力的根本,这与禅宗管理智慧所倡导的“境由心生”不谋而合。
  
  直指人心的沟通艺术
  
  禅宗反对借助经典解读和义理剖析的方法和途径传授佛法,而是主张直接诉诸人的直观感悟,直指人心,呈现出独特的管理沟通艺术。
  
  不立文字的心灵沟通
  
  禅宗直指人心的沟通原则是在“佛祖拈花,迦叶微笑”的创宗论中得以确立的。在禅宗看来,佛法不在经典中,不可能借助经典向外探求获得,而只能向内探求,在师徒间的会意中获得。迦叶得到佛法的过程没有经典,也没有语言,只有会心一笑。因此,佛法只能直下修行者的内心世界去探求、体验和领悟。
  
  可见,禅宗所确立的“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佛法传授方式,强调的是人与人之间心有灵犀,心心相印,体悟会通,心领神会。这种不依靠文字语言的心灵沟通方式,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与管理活动中,常常会发生某种神奇的作用。
  
  善于沟通的人,经常会用一些非常简单的动作来达到与人沟通的目的,比如拍拍下属的肩膀就表示了对下属极大的激励。这种简单的方式,往往比花很多钱买很多礼物都要有效得多。沟通要重视技巧,这套技巧在我们中国就叫做“通彼此之情”,而不是讲道理。通不是直接通理,而是要先通情,而后达理。
  
  触动人心的沟通形式
  
  “直指人心”沟通方式的运用之妙就在于要避免沟通手段对信息传递的扰和扭曲,以便增强沟通的效果。换言之,任何沟通手段都必须有利于对象心灵的开悟,使沟通对象获得关键性的信息。
  
  禅师悟道的这些因缘中其实包含着禅宗“直指人心”的五种沟通形式:
  
  一是言语点化式的沟通。对那些悟性极高的人,只要运用简单明了的语言直接点化,即可达到沟通的目的。
  
  二是旁敲侧击式的沟通。包括运用针对性的格言警句、包含玄机的辩论、寓意深刻的“大白话”和喻体精妙的比类语,间接提醒。
  
  三是破除成见式的沟通。蠲除知见是直接的破除,棒喝和截流则主要是阻止沟通对象习惯思维的发动,故属于间接的破除。
  
  四是非面对面式的沟通。信息的发出者先发出模糊的信号,继而让沟通对象自己在日常生活过程中悟解。因为人一旦想参透某种话头又不得其解时,势必念兹在兹,从而在不经意间因闻声、睹物、劳作、旁听等机缘而茅塞顿开,豁然开朗。
  
  五是转移式的沟通。沟通主动者从沟通活动中退出来,代之以提供公案,最终获得解悟。
  
  必须强调的是,禅宗“直指人心”的沟通方法在运用过程中,始终坚持“不说破”的原则,即沟通任务的完成最终靠沟通对象自己体悟。也就是说,“心”与“心”交流,离开手段和桥梁不行,但完全依赖外在媒介也不能达成目的,关键在于能不能唤醒沟通对象心灵中本有的情感意识。沟通的手段只要能够触动对象的心志,就已经达到沟通的目的。
  
  心心相印的组织效用
  
  “直指人心”的沟通方式,取得了“心心相印”的管理效果。而这种以其成员的心灵相通为存在基础的组织形式,对于现代管理的组织沟通也是有益的启示。
  
  从现代管理学的角度看,这种“直指人心”的沟通方式,有利于组织成员,特别是上下级之间更有效地达成共识,增进情感,加深理解,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从而维持组织的正常运作,促进组织事业的顺利发展。在禅宗的思想中,人是心性主体,如果说管理主要的是做人的工作的话,那么管人就要管到心。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应该努力架设一条心灵感通之桥,借助心灵的感应,统一认识,协调行动,减少矛盾,改善经营状况。
  
  日本本田公司是一个善于借助内部沟通来培养团队精神的成功典范。为了内部沟通最大化,公司采取了三种方式:
  
  首先,公司利用特殊的组织结构营造沟通契机。在本田公司中,没有私人办公室,所有人都在一个没有间隔的办公室里办公,办公桌彼此相邻,丝毫没有等级差异,这种工作环境特别容易激发团队精神。
  
  其次,公司通过实行团体决策引发持续深度的内部沟通。各个部门都指派人参与决策过程,如果有人提出良好的构想或方案,将由全部参加者逐步达成共识。
  
  再次,公司通过岗位轮换来促进或保持内部沟通。本田公司经常让团队成员彼此转换工作,以避免长时间做某一项工作而导致厌烦。
  
  日常行为的自我修炼
  
  既然觉悟涅   不是在静坐禅定的状态下可以获得的,那么,成佛就不能排除日常的世俗生活,世俗生活也是通向佛境的常规路径。禅宗强调众生应该正确对待日常生活,抱着一颗平常心,身体力行,在日常行为中实现人生终极理想。
  
  持平常心的修炼前提
  
  禅宗提倡僧众在身体力行的过程中必须保持一颗平常心。只有具备了平常心,身体力行才不至于违背佛性。平常心是禅宗的重要行为原则。从另一个角度讲,“平常心”之专注的反面要求就是给心灵留足空间,增强心灵的容纳度。
  
  1957年,咬紧牙关走出绝境的李嘉诚开始生产既便宜又逼真的塑胶花,当时既没有漂亮的厂房,也没有开拓出广阔的市场。
  
  有一天,一张报纸上登出了破旧的“长江塑胶厂”和似乎无所作为的厂长。李嘉诚自然知道这种反面宣传将使他再次“兵临绝境”。他当即心生一计,决定充分利用这种免费宣传。于是李嘉诚拿着这份报纸,背着自己的产品,走访了全香港上百家的代理商。
  
  李嘉诚很坦诚地对他们说:“你们看,‘长江塑胶厂’在创业阶段的厂房是够破的,我这个厂长也是够憔悴且衣冠不整。但请看看我们的塑胶花,还有几款我们自己设计且连欧美市场都没有的品种,我相信质量可以证明一切,欢迎你们到我们厂来参观订货。”
  
  精明的李嘉诚恰到好处地借助了这场风波带来的反作用,为“长江塑胶厂”做了一次相当实惠的广告宣传。很快,订单越来越多,而且,他们的价格合理,有些经销商甚至提出愿意先付百分之五十的定金。终于开出一条道路的长江塑胶厂在渡过危机之后,渐渐稳定地发展起来。
  
  把握当下的修炼原则
  
  禅宗的“一日不作,一日不食”有其深刻的精神价值,这就是提倡把握当下,修炼自我。世人也有心急的,他们总是恨不得一天就干两天的事,今天就把明天的工作做完。对此,禅宗是不赞成的,因为禅宗不是把工作当成任务,而是当成悟道的途径。天天都要工作,天天都要悟道;每天都有每天的工作,每天都有每天悟道的快乐,这是不能随便取代的。世上有很多事是无法提前的,唯有认真地活在当下,把握好每一个真实的“今天”,这才是正确的人生态度。
  
  张瑞敏说:“人之初,性本然。创造市场、创造需求,这无有他奇,只是‘本然’。当然这个‘本然’,不是有多大能力就干多大事的‘本然’,这是一种深入研究了市场,摸准了市场的脉搏的由繁至简、由低级到高级的‘本然’。”
  
  劳作悟道的修炼途径
  
  日本实业家铃木正三体会禅宗的管理智慧,提出了“工作坊就是道场”的响亮口号,号召人们吸取禅宗的智慧,把身体力行的劳作看作是人性的自然流露和提升精神境界的需求,借助劳作来印证自身的价值。
  
  对于现代人来说,这一口号可谓振聋发聩。因为在现代组织中,劳动的价值在于它能够为人们创造价值,而不在于体现人自身的价值。劳动因此丧失了其本来的作用,异化成人们获取更多物质回报、提高生活水准、谋求社会地位和名声的手段。禅宗的智慧认为,人离不开劳作,否则他(她)自身的佛性就无法得到印证。而在现代管理组织中,人一旦离开劳作,就意味着没保障和不体面。
  
  把“工作坊”当成“道场”,组织中的人就可以把工作融入生活,拨动生命的琴弦。德鲁克在《公司的概念》一书中,指出公司不仅是生产组织,也是社会组织,同时还是文化组织。不仅要制造产品和服务,还要承担社会责任,促进社会稳定和繁荣,最终还应当为员工提供信仰的净土,使之获得精神上的满足。
  
  把“工作坊”当成“道场”,还需要人们践行禅宗的平常心法则,在工作中专心致志,恪尽职守。这对于现代组织的管理也具有积极的意义。从组织的角色扮演来看,任何组织都不是全能的,特别是企业组织,往往只能在某些特定的行业拥有经营智慧、能力和经验,即只能在有限的范围内调度和配置资源。在当今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下,企业组织之间的竞争更加激烈,生存环境具有更多的复杂性和不稳定性。这就迫切需要企业组织培育和发展出自身独特的竞争优势。离开专注别无他法。企业必须集中资源,对本行业专注、忠诚和持续投入,经过若干年的苦心经营,就可以形成核心竞争力,在相应的领域内取得领先地位,构筑扩张的根基。许多成功企业的发展轨迹均证明了这一点。
  
  而从个人在组织中所扮演的角色看,每个人都是组织系统运行不可或缺的分子,只有专心致志地做好本职工作,才能一方面印证自身的价值,另一方面推动组织目标的实现。

 

--------相关链接--------------

中国管理智慧教程之四:兵家的管理智慧

 

儒家的管理智慧

 

道家的管理智慧

法家的管理智慧

 

墨家的管理智慧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11-19 11:27:12编辑过]
沙发
发表于 2009-11-2 08:39:25 | 只看该作者
总是不太能理解把禅佛之道融入到管理中来,认真学习楼主的帖子
板凳
发表于 2009-11-2 08:45:24 | 只看该作者

那个创造神话的年代已经成为了历史,

如今,市场的大浪淘沙成为一种必然,

比较看好这种新的管理方式,

因为对企业而言,真正的考验才刚刚开始……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11-2 8:57:02编辑过]
4
发表于 2009-11-2 19:44:37 | 只看该作者

[原创]

与知名学府合作,专为各类企事业定制培训课程,适合各层次管理者学习培训。课程顾问电话:15021821832

QQ:961205235

5
发表于 2009-11-4 22:52:07 | 只看该作者

还需要慢慢领悟,谢谢分享!

 

http://www.wechen.com    韦晨商业模式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