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蓄势待发加强培训工作
蓄势待发是指先聚集力量,等到机会成熟后再出击.大部分企业都认为现在似乎并不是出击的好机会,而他们选择了蓄势-- 加强人才培养工作.
提高员工胜任水平的培训项目和领导力开发项目构成了这些加强人才培养工作的具体表现.某些制造型企业每周只开工四天,另外的一天则为员工安排了技能培训,该企业规定员工在培训后接受公司统一考试,未能通过考试的员工,下年度则失去与公司签订《劳动合同》的机会.此项举措将持续提高员工的技能水平.我们发现部分高科技、房地产、能源、金融企业选择了领导力开发相关的项目,这些企业与大学等培训机构签约对他们的高管以及后备干部进行分期、分批地培训,以此提高管理人员的知识水平、能力水平和职业素养.综观这些企业的做法都是在为明天的腾飞储备展翅的能量.
7. 发现员工绩效不佳的原因,并着力改善
我们发现很多企业都进入了休整期,这些企业在外部环境很好的时候拼命追求销售额,绩效策略是将绩效与薪酬紧密挂钩,更多地发挥薪酬的激励作用,绩效管理仅仅注重最后的结果,而缺乏对过程的关注.这种现实性的做法对于持续改善员工的绩效水平并没有显着的作用.在体验到经济危机带来的影响后,很多睿智的管理者发现他们似乎应该帮助哪些绩效不佳的员工找到提升绩效水平的症结与方法,也就是关注员工完成绩效的过程,并在过程中对员工进行指导,帮助他们分析、反思自身不足,然后有针对性地督导他们实现逐步改进.此时这些企业的绩效管理策略已经由单一的业绩导向转变为过程与结果并重,绩效评估的结果除与薪酬挂钩之外,还要与他们的学习改进计划结合起来,这就是我们在绩效管理中反复强调的绩效改善.这些企业是明智的,因为他们深知重新招聘一个并不深入了解的人的风险,比帮助一个熟悉的人实现逐步改善的风险要大的多,培养一个新人的成本比改造一个老员工的成本要高得多(前提是这些老员工还有改造的必要).
8. 调整薪酬策略,关注核心员工群体
经济危机来临之后,很多企业放弃了扩张计划,很多员工也暂时放弃了跳槽的打算,这全部是缺乏信心的体现.很多企业借此裁员、减薪,在这些企业中有的却是迫于成本压力,也有的是趁火打劫,我们的建议是通过业务流程的优化整合推动组织结构扁平化,实现瘦身的企业可以根据自身条件和对后市的判断重新调整薪酬策略,而不是一味的减薪.根据2/8原理,企业中20%的人创造了80%的利润.在这种非常时期,企业需要着重关注这20%的核心员工群体,特别防范直接竞争对手采取非常手段挖墙脚.因此企业可以考虑将通过瘦身释放的能量(降低的薪酬支出)适度补充给核心员工群体,同时考虑将薪酬结构与支付对象多元化等手段并用,以达到长期稳定核心员工队伍的目的.
9. 进行战略性裁员和结构性裁员
在过去几年中由于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并且一度出现过热的迹象,导致部分企业的投资与发展计划缺乏理性,企业快速扩张、盲目多元化的现象比比皆是.当经济危机降临后他们又缺乏必要的应对经验,导致很多项目处于瘫痪状态.此时甩给人力资源部门的则是进行战略性裁员(部门或事业部被整体裁撤)的任务,人力资源部只有果断地操刀断臂才能避免企业的灭门之灾.另外就是很多中小型企业迫于生存压力进行整体精简,虽然主要职能依然保留,但相当数量的员工需要重新寻找就业机会.结构性裁员更多的会从企业总体规模进行控制,各个职能的裁减比例不同,需要设定基于业绩与胜任水平的裁员标准,其复杂程度要远高于战略性裁员.
10.员工援助计划(EAP),强化员工压力疏导
2008年5.12四川汶川地震以后,心理学与管理学领域的专家参与了很多心理干预工作,并提出灾后最重要的是灾区人民的心理重建.员工援助计划是对员工的心理压力进行有效疏导,保证员工在工作及生活过程中的健康心态.当今社会的竞争压力巨大,职场主流人群中的60、70、80年代人群又存在巨大的价值观差异,况且每个人承受压力的水平差异更是明显,面对这场席卷全球的经济危机,面对当前的工作境遇,现代社会的人们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严峻考验.人力资源部门需要提前考虑到这些问题,对员工可能产生的负面情绪进行提早发现、提早预防,必要时可以借助员工援助的手段,对员工进行压力疏导.
只有在企业内部树立信心,积极探讨、开放沟通、创造一种企业与员工风雨同舟、共生共长的氛围,在危机中寻找机遇,通过客观的分析、判断与评估,,发挥所有员工的主观能动性,深入挖掘员工的潜力,必要的调整战略和策略,我们一定能够取得成功.
冬天已经来到了,春天还会远吗? ——文章来自寇家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