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诸暨市最大国有控股上市企业的当家人,他却是每天步行上下班。只要时间允许,他出差也基本上坐大巴或是火车。在中国一千多家上市公司的董事长里头,他的个人收入位居倒数第三。但公司成立的特困职工基金会,募集的资金已经超过了150万元。
敦实憨厚,纯朴谦虚,老实巴交,连笑容都浸满真诚,这是每一个接触过赵林中的人共同的印象。就是这样一位连老总架子都没有的人——赵林中,打理富润集团长达20年,带领他的员工创造一个又一个“神话”,在诸暨留下了很多传奇故事。而在这些传奇故事背后,最为众人称道的还是赵林中20年如一日地心系员工。
“不能在员工身上‘开刀’”
一次,一名姓吴的职工患了重病,急需数十万元的医疗费用,赵林中连夜召开集团党、政、工会、团委联席会议,强调“绝不能让一名职工因经济原因失去生命”,最后发动员工捐款30万元,让该职工得到了及时的救治。此事之后,他趁势倡议富润集团成立《特困职工基金会》,至今,内部募集的资金已经超过了150万元。
在富润集团多年激烈的市场商战中,上演着一出出“蛇吞象”的壮举。1992年起,富润集团先后6次兼并了22家濒临破产的国有企业,接收职工9415名、承接债务6亿多元。而后又在很短的时间内,他创造了所有兼并企业的扭亏为盈,让这些企业重新焕发出生机的传奇。最难得的是,在这一系列的行为之后,并没出现一名职工因企业原因被推向社会,更没出现一名上访职工。
现在,一些企业都把离退休人员视为“累赘”,但在赵林中眼里,他们却都是“宝贝”。富润目前共有1500多名离退休职工,公司在每年的中秋和春节都会上门对他们进行慰问。原纺织厂有一位名叫杨桂生的退休工人,一个人住在小山村里,膝下无子女的他又年老多病,需要长期吃药。后来又因原纺织厂的长期亏损,最后连药费都报不出。“富润”兼并这家纺织厂后,赵林中经常派人上门对杨桂生进行慰问,并为他报销医药费。
“你想,他们把自己最好的青春年华献给了国家,国家不应该抛弃他们,企业也不能依靠裁员增加效益。企业增加效益的途径很多,但不能在员工身上‘开刀’。对待他们,一定要充满感情,不能让一个职工因为企业兼并的原因而离开。”赵林中饱含深情地说。
“大蒜式”管理
管理上,赵林中也形成了一套创新的方式。“和而不同”就是他所推崇的经营管理理念,因为现在的富润是由数十家企业组成的一个多元化联合体,不少企业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化,怎么样追求一种“和谐”呢?他的理解就是:控股集团所属的各单位、员工统领于富润的企业文化之下,和谐为一体,但又承认相互间的“不同”;在坚持“人人为富润”的共有目标之下,让各企业、员工保持自己的特色和个性,不固守定势思维,鼓励创新。这也是赵林中形容的“大蒜式”形散神不散的思想。
这样“和而不同”的管理模式,应该是赵林中多年来通过“救治”困难企业而总结出来的经验。每个濒于破产的企业投靠到赵林中麾下后,他都能很快就妙手回春,因而还获得了譬如“创造神话的魔术师”、“扭亏专家”、“经营大师”等称号。但他却谦虚地说,“不是我把企业救活了,而是职工自己把企业救活。”
俗话说,新官上任三把火。在国有控股企业富润集团,却流传着“三盆水”的说法,也就是赵林中的“新官上任三盆水”。赵林中的第一盆水是“洗头水”。他说,在市场经济大潮中,一定要“勤洗头”。企业困难时要保持清醒头脑,企业大了、强了,还是要保持清醒,观念常新,思路常清,不能以小小的成就而自傲。赵林中的第二盆水是“洗手水”。他时刻提醒自己和员工要清正廉洁,勤俭节约。而这第三盆水,就是“洗脚水”,即洗掉污垢,舒筋活血,多跑基层,联系群众。
“时刻存有平常心”
赵林中是全国劳动模范,是全国人大代表,还享受着国务院特殊津贴。然而作为诸暨市最大国有控股上市企业的当家人,他却是每天步行上下班。只要时间允许,出差也坐大巴或是火车。此外,在中国一千多家上市公司的董事长里头,赵林中的个人收入位居倒数第三。就在记者当天采访时,他的下属骆丹君还悄悄地告诉记者说:“赵总昨晚刚从上海坐火车回来,由于火车晚点了,所以凌晨3点才回到诸暨。”
这让记者不由想到初见赵林中时的两件让记者惊异之事:一是赵林中的办公室狭小而简单,空间最多约10平方米出头,丝毫没有高档或华丽的装饰;二是赵林中竟然没有一套西装,平日就习惯穿些很随意的深色衣服。“这是我新换不久的办公环境啊!比起以前和7个员工挤一间办公室,现在不知好了多少呢!”赵林中的话语中透着满足感。
而著名的“卖车”事件,更彰显了赵林中的做人品质。
公司上市前,不少员工雀跃了:“上市了,钱来了!”“小车要更新换代,一定要拿出我们大公司的派头来”……面对各种花钱图享受的苗头,赵林中当机立断,作出了一个让人不可思议的决定:取消自己的专车,取消集团的公车,并将公司总部近10辆公车全部拍卖。他说:“现在即便是富裕了,也不能丢了廉洁自律、艰苦创业的传统。坐豪华汽车对我来说不是舒服,而是压力。”
“无论是谁,都要时刻存有平常心,这样才能活出真正的意义。”作者:冯盈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