栖息谷-管理人的网上家园

成功的不只是好学生

[复制链接] 5
回复
1099
查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楼主
跳转到指定楼层
分享到:
发表于 2009-7-9 12:59:4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我一位熟人的儿子最近在一家全国性报社找到了一份好工作。过去几个月,我一直在阅读这个小伙子——让我们叫他德里克(Derek)好了——写的文章,令人高兴的是,这些文章是如此具有独创性。上周,我遇到他的妈妈,我告诉她,她的儿子非常有才气,她一定为他感到骄傲。她转了转眼睛不屑地说,他并非一直那么出色。15岁时,他就被一所公立综合学校开除了,从此他灰溜溜地中断了学业,误入歧途地度过了他十几岁的青春。于是我问道,他是如何获得这份牛津和剑桥(Oxbridge)毕业生都梦寐以求的工作的呢?

 

     她说,德里克20岁出头就决定,他希望成为一名记者,且压根不接受“不行”这样的答复。他几乎是住在他所中意的报社门外,用电子邮件对其进行狂轰乱炸直到最后被录用为一名没有报酬的实习生。他靠夜间在一家医院当门童来获取经济来源,直到最终拿到了正式合同。

 

    我们都爱听失败者的故事,上面这个故事令我兴奋不已。更重要的原因在于这似乎有悖于每一位望子成龙的家长的看法,即如果孩子在学业上步入歧途,他们的一生就毁了。无论在伦敦还是纽约,都存在着一种狂热的观念:即通往成功之路始于3岁左右。让孩子进入合适的托儿所,对于他们将来进入哈佛(Harvard)或剑桥之流的学府至关重要。而如果孩子最终未能连续取得A等成绩,那么他们一生获得成功的机会显然会非常低。

 

    对于一代人而言,这种令人生厌的歇斯底里式的想法愈发严重。在我上中学和大学时,有的是把我一生搞砸的机会,而我们大多数人也或早或晚地利用了这种机会。实际上,如果你不费吹灰之力就接连取得学业上的成功,你会被视为一个相当无趣的人。上学期间,我不仅没有连续获得A等成绩,甚至连一个A都没拿到过——我还拿过一个F,甚至一个U(代表不予评级,比F还差)。经历过小小的失败之后——尽管不像德里克那样不同凡响——我愿意认为这有好处。这意味着,一个人为了赶上别人,就不得不像条狗那样拼命工作,做事时也可能会另辟蹊径。

 

    碰到德里克妈妈的第二天,我拿起一份《纽约客》(New Yorker)杂志,读到了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Malcom Gladwell)撰写的一篇名为“高效的失败者”HighlyEffectiveUnderdogs)的文章。他宣称,失败者拥有天之骄子所缺乏的能力,这种能力源自两方面——对工作的欲望,以及对循规蹈矩的行事方法的蔑视,我认为这两点德里克都具备。

 

    格拉德威尔讲了一个故事,故事的内容是一支由一群12岁的金发小姑娘组成的篮球队,是如何打败那些冠军球队的,因为她们打法与众不同,而且更加拼命。他总结道,认为大卫(David)几乎战胜不了歌利亚(Goliath)的想法是神话;大卫始终会是胜者。

 

    万岁!这是我刚开始读这篇文章的想法。但当我继续读下去,我的脑海中闪现出了一个更令人痛苦的想法。这一理论可能很鼓舞人心,而我们都能举出自己身边像德里克那样的12岁女孩或男孩的特别例子,让这一理论听上去相当正确。唯一的问题是,这并非事实——而是些哗众取宠的空话。这些例子让我们如此兴奋的原因就在于,它们与现实生活不符:它们是特例,是另类展示秀,是童话故事。在现实生活中,大卫并不总是胜者。他会一次又一次的失败。在最受欢迎的两种职业——法律和新闻业——中,歌利亚总是表现出色,但最近连连胜出。苏顿信托(Sutton Trust)最近的一份报告显示,与过去相比,牛津剑桥及私立大学毕业生在英国一些顶尖行业中更占优势。一个令人悲哀的事实是,望子成龙的家长沉迷于让子女获得各种证书的做法是相当明智的——尽管这无聊又烦人。站在得胜者的一方将帮助人们获得比以往更多的成功。

    大卫通常会获得成功的情况是,他决定不参与竞争,而是创建自己的企业。众所周知,商人艾伦•休格爵士(Sir Alan Sugar)与理查德•布兰森爵士(SirRichard Branson)都未能完成学业,因此他们别无选择,只能单干。


    如果有人想看到大卫大败歌利亚的故事,那就只能到真人秀节目中寻求慰藉了  去年,本身就是个失败者的艾伦爵士选择李•麦奎因(Lee McQueen)成为电视真人秀系列节目《学徒》(The Apprentice)的获胜者。麦奎因的资历非常糟糕,以至于他不得不为此而撒谎。这个失败者之所以获胜,是因为收视率;而他将来能否取得进一步的成功,却令人质疑。

 

    尽管在现实世界中失败者成功的可能性小得令人沮丧,但我愿意坚持这种观点,那就是一旦他们获得成功,他们会带来一些特别的东西,而这些是那些天之骄子们所不具备的。

 

    上周,我曾与一位政界人士讨论此事。他说道,他所聘用的研究人员全部都是顶尖毕业生,除了一位——他16岁就辍学了。我满怀希望地问道:他是不是与众不同?是不是更有独创性?是不是工作更努力?这位政客耸了耸肩。他们都很聪明,工作都极其努力。那么,一点区别也没有吗?他又想了想说道,倒是有一个区别。这个16岁就辍学的家伙,心中怀有极大的不满。

沙发
发表于 2009-7-14 12:34:05 | 只看该作者
成功是相对的,我觉得没有失败的学生,任何学生都有他一技之长。
板凳
发表于 2009-7-15 11:01:23 | 只看该作者

[em54]

4
发表于 2009-7-15 11:01:55 | 只看该作者
[em40]
5
 楼主| 发表于 2009-7-16 14:12:51 | 只看该作者

哈哈   重在鼓励  的确有很多学生  自以为不受重视  而自暴自弃

6
发表于 2009-7-18 08:39:45 | 只看该作者
更喜欢斯托克戴尔博伦,送给哪些懂得用杠杆打败歌利亚,的巨人——大卫
  
  越南战争的时候,美国海军上将斯托克戴尔被越共俘虏,他是被俘的最高级别军官,而且被关押时间也最长,从1965年一直到1973年。看过电 影《第一滴血》的人都知道,越南人对美军那是恨之入骨,因此他们会使用一切折磨手段。在这长达8年的时间里,死亡、失踪、精神崩溃的狱友不计其数,但斯托 克戴尔最终坚持活了下来,虽然也落下了终身残疾。后来有人专程去采访他,问他到底是如何坚持下来的,“很简单。”斯托克戴尔说:“我从不对故事的结局失去 信心。我从不怀疑我可以出来,而且会最终成功。”
    
  “那么那些没能走出来的人,都是些什么人?”别人这么问道。
  “这个简单,都是那些乐观主义者。” 斯托克戴尔回答道,看到别人很吃惊,于是他解释道:“这和我刚才所说并不矛盾。那些乐观主义者会说,圣诞节到了我们就能回去了,结果圣诞节过了,于是他们 又说,复活节之前我们一定能回去,结果复活节也过了,他们又说感恩节之前我们肯定能回去,结果感恩节又过了,接着又是圣诞节。直到最后,他们抑郁而终。”
    
  最后斯托克戴尔说道:“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教训。你不能把信念与原则搞混,信念是你一定会成功――这点你可千万不要失去――而原则是,你一定要做好面对最残酷现实的准备,无论它们是什么。”
    
  斯托克戴尔的话最后被称为“斯托克戴尔悖论”。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