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一件事物都是一个多面体,我们可以形象地把它比喻为一座大山。古人云: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由于人们所处的角度、高度不同,对事物便有了诸多不尽相同、甚至看似毫无关联的看法。
这种情形在我们的培训课堂上尤为明显。由于学员对该课程领域的水平不同,利益关注点也有不同,便形成了很多与讲师讲义要点“不协调”的声音。对此,经验丰富的讲师能够运用技巧把学员论述引导到自己的轨道上来;经验欠缺的老师则会失控地否定批判学员的看法。其实,这种否定是完全没有必要的,因为很有可能学员和老师的意见不同的原因在于他们从不同的山路选择爬山,不同的选择并不是一个对抗性的矛盾。而由于老师经验的欠缺,对这种局势无法很好的把控和引导,便本能地对学生的声音给予否定。
对这个问题进一步剖析,我们要深入思考:培训,是按照老师熟悉和暨定的路线达到目标;还是按照学生熟悉的和喜欢地路线达到终点。
如果这两条路线相邻或者有路径衔接,那么问题还比较好解决。但更多的情况是两条路线完全不同,一条在迎风坡,一条在背风坡。沿着两条路会看到完全不同的景色,选择两条路登山的指导方法和技巧自然不会相同了。
这就出现一个有意思的情况,如果两个人分别生活在山的两面。一个擅长爬山并且经验丰富,另一个则完全不会爬山,那么经验丰富的人能够指导另一个人从另一侧爬上山顶吗?
答案不言自明。这个现象也就可以解释为什么经验型的讲师不能把学员教导成和自己一样优秀的人?因为两个人的基本情况:人生经历、工作经验、知识结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不仅相同。培训师在自己的授课领域可能确实非常成功,但这种成功确是个性化十足的成功之路,很大程度上不具备可复制。对于这种情况,有学员表示在听完国内某位大师级的讲师讲完沟通技巧之后,感言:老师在这方面真的很棒,但培训下来优秀的是他,我依然是我!
这是否暗示着我们应该指导学生在现有路线的基础上探索出一条他们适应的路?也有此刻有的老师会提出:你是在谈论个性化教学吗?你是要为每一位学员设计出他们自己的Learning Path?这可能吗?
的确,我考虑的是Learning Path。而且,我认为这个可以做到。如果我们能够对自己授课领域非常精通,是行业专家级别的人物。那么我们则完全可以先建立起来一个“金字塔”。
这个金字塔的顶点就是我们的学习目标,然后我们画出所有不用表现形式的学习过程。在这个过程,我们还可以邀请一些相关的人都列举出如何达到这个目标。人们的计划一定是千奇百怪,不尽相同。但我确信,每种方法都可以整理为4-5个主要步骤,而且不同方法的同一阶梯的步骤说的是同一件事情,只不过描述的角度和表现形式不同而已。(注:每种方法与每个人的方法并不是一个概念,每种方法是一个完整的解决方案,而每个人的方法很有可能只是这种方法的一俩个步骤,甚至还有可能是不同方法的步骤。毕竟,不是所有的人都懂Mesee原则)
形成这样一个金字塔的好处是:首先,你可以面对不同学员课堂上的表现而清楚的确定他的Learning Path,这样你就可以按照这条路线的步骤要点去指导他完成学习目标,即引导而非教导。其次,你还可以根据学员在课堂上的表现确定他所在的层级。即在某一条LearningPath的水平位置。这样,你在讲述该水平位置的时候,可以重点讲述这一水平位置的其他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