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微信扫一扫
交流者
有点叹息,太多人为了房子渡一生,真的值不值???
举报
贵宾
房子已经成为大多数人一辈子的事,尤其是一辈子背着的事
格物者
志学者
呵呵,了解一下
不惑者
需要就买,不需要没钱高投资
致知者
我也不想当房奴,但是有什么办法呢?
房价牵动的利益方太猛太强了.中央政府都不一定有办法拿下!
诚意者
不靠政府靠自己!中国,什么都要自己解決!
知命者
看过篇文章,大家分析下有没有道理:
为什么我们的工资如此之低 如果低工资只是一种市场现象,那么,随着市场经济的发育成熟,或许可以通过市场的力量自然得到解决。但事实上,我们的工资水平之所以长期被维持在一种有悖任何一种正义原则——互利的正义和作为公平的正义——的状态,是有一系列隐性的制度做支撑的。因而试图通过强制一些企业让出部分利润来缓解低工资造成的经济困境和社会压力,只能是隔靴搔痒。 简而言之,一个国家的国民生产总值(GDP)大体由工人工资、资本收益和国家财政收入三部分构成,而我国长期推行的是一种低消费、高积累、高税收的政策。换言之,我国工资被长期维持在低水平状态,正是国家政策设计的必然结果。 建国之初,为了满足大规模建设的需要,国家通过压低消费,从农民和工人那里吸取急需的资金似乎是迫不得已的选择。当时国家实行过几次工资调整,当然不是普遍涨工资,而是将一些高工资拉下来。另外,为了尽可能降低工人的生活成本,国家对住房、医疗和教育等三大民生问题采取了包下来的政策,而且长协间保持食品和日用品的低价格。我国的“低工资制”逐渐成形。 从改革开放开始到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引进外资和鼓励创办企业事实上被各级政府以一种运动的方式展开,低工资被当作我国的比较优势而得以继续维持,而且被无限制地放大。虽然没有哪一级政府明文限制工资水平,但各级政府引进外资和批难创办企业时,采取了偏向资本方的态度,几乎没有对工人工资标准做出硬性规定,客观上纵容了各类企业通过压低工人工资榨取超额剩余价值的行为。另外,住房、医疗、教育主要由政府包下来的政策仍基本保持不变,针对因物价放开而导致的生活必需品价格上涨问题,各级政府基本采取了政府补贴的方式加以解决,亦消解了要求打破低工资的动力。 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随着“三改”(住房改革、医疗改革和教育改革)的逐步铺开、物价的上涨和产业升级压力的增加,民众和政府要求提高工资水平的愿望越来越强烈,但是下述三种力量阻碍了这一愿望的顺利实现。 第一,国际竞争的加剧。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正在以低劳动力价格作为主要比较优势吸引外资。墨西哥便是典型例子之一。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墨西哥便同中国为争夺美国服装市场摩擦不断。与中国相比,墨西哥不仅可以仿照中国延长工时、压低工资,充分发挥劳动力价格低的优势,而且与美国 签署《北美自由贸易协定》后,可以几乎不受任何边界和配额的限制,顺利打进美国市场。正因为如此,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西方许多企业将亚洲的工厂纷纷转移到墨西哥。为了增强对外资的吸引力,我国不少地方政府仍只看到了“洼地效应”。选择了继续压低工资,而不是提高政府服务水平和推动产业升级的办法。 第二,政府增加财政收入的倾向。根据财政部公布的数据,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国家财政占GDP的比重呈逐年持续上升之势。上世纪90年代初,国家财政收入约占GDP的12%,但到2006年,已猛增到20%(尚不包括各级地方政府的隐性收入),比上一年猛增了24%,远远超过GDP的增长速度,总数超过GDP多出中国一倍有余的日本。被政府切走一大块之后,加之企业所得上升,GDP这块大蛋糕可用做工资的部分自然就少了。 第三,先于政策形成的既得利益集团阻碍了民意的顺畅表达和政策的执行。中国工人集体争议工资的权利迟迟未能得到实现,因而急需媒体、社会组织和知识分子来表达自己的诉求,但是他们不少是改革的既得利益者,往往更倾向为资本方代言,比如我们就很少听到揭露和批评资本方利润和企业高管收入过高的声音。一些地方政府出台的最低工资标准政策往往亦因为既得利集团的阻挠而流于形式。
第二,政府增加财政收入的倾向。根据财政部公布的数据,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国家财政占GDP的比重呈逐年持续上升之势。上世纪90年代初,国家财政收入约占GDP的12%,但到2006年,已猛增到20%(尚不包括各级地方政府的隐性收入),比上一年猛增了24%,远远超过GDP的增长速度,总数超过GDP多出中国一倍有余的日本。被政府切走一大块之后,加之企业所得上升,GDP这块大蛋糕可用做工资的部分自然就少了。
本版积分规则 写好了,发布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