栖息谷-管理人的网上家园

[转帖]熊丙奇:论文“测谎仪”难治学术造假

[复制链接] 0
回复
886
查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楼主
跳转到指定楼层
分享到:
发表于 2009-4-27 21:53:3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新疆大学、新疆农业大学、新疆财经大学等高校近日纷纷引进“学位论文学术不端行为检测系统”,用以检测毕业论文。据了解,“学术不端文献检测系统”是一种反剽窃软件,可以用于抄袭、伪造、一稿多投、篡改、不正当署名、一个成果多篇发表等多种学术不端行为的检测。人们把这一系统称之为“学术不端行为测谎仪”。(中国青年报4月22日)

对于学术不端行为测谎仪的科学性,人们争论不休,但笔者没有一点兴趣。在笔者看来,将测谎仪引进学术不端的检测,在国内学术界,还谈不到科学性的问题,而是充分昭示,高校根本不愿意直面学术不端。

用测谎仪检测学术不端,据说是用“技术说话”,避免了人与人之间的冲突——你看,测谎仪已经说你学术不端了,你承认吧!而且,也弥补了教授“没时间”指导学生、仔细阅读论文、自身视野“局限”的问题,防止学术不端“漏网”。

姑且不说教授没时间阅读文章,是当今大学的怪象,从技术层面看,似乎引进技术之后一切显得那么公正,学术不端从此无所遁形,可是,当教授们都不敢直接评价一篇学术论文,而需要依靠技术时,学术生态本身已经严重破坏。在现代大学制度中,大学学术委员会、教授会拥有独立评价学术成果、处理学术不端的能力,每个教授可以自由表达对学术不端的意见,不受其他任何因素的制约,也不会由此遭到报复和打击。可是,在国内大学中,是什么让大学教授不敢表达对对方或对方弟子论文的真实评价呢?当学者间已经不能自由、真实地表达学术意见,测谎仪的存在,实则表示学术已经完全工具化、功利化,并加速工具化、功利化的进程,让教授们在技术面前更加沉默,无言无语。

更吊诡的是,操作测谎仪的终究是人,报道显示,操作人员可以把抄袭的“定义”由雷同10%调为30%,那么,在对“关键人物”的论文进行检测时,这个比例是不是可以进一步提高,甚至测谎仪完全失效呢?这样的事例不是没有发生过,比如为打击高考作弊,考场引入金属探测仪和信息屏蔽仪,可是有人仍旧大摇大摆把高科技作弊设备带进了考场,原因是,对于他们,金属探测仪和信息屏蔽仪失灵了,而“监考人员”因为有“技术反作弊”保障,“放松”对考场中使用高科技设备的警惕。

说实在的,对于所有学术不端,几乎不用专家级眼光,一般人用肉眼就可判断。引入测谎仪系统检测学术不端,我们也可以理解为是高校已经失去对自己的信心。纵然教育部此前有令,要求对学术不端“零容忍”,可高校真有自揭疮疤的勇气与诚信吗?对于“不愿意”真正治理学术不端的高校来说,使用技术判断学术不端,其实也是用高科技说话,避免了人们对高校不严格治理学术不端的质疑——你说某人有50%抄袭别人原文,但我们用技术检测出来的结果是,引用不到30%,最多属于“过度引用”,由此巧妙掩盖自己的疮疤。

同日的另一条消息,也说明了高校处理学术不端难以对自己动手的困境。据新华社报道,上大教授、博导陈湛匀因两篇论文存在抄袭现象被通报,已被学校免除学术委员会委员职务,并撤销了国际工商与管理学院副院长一职。但发现陈湛匀学术不端的,不是上海大学自己,而是来自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的通报,而从上海大学的处理看,只是免去陈教授的行政职务,而没有对教授职称、博导资格进行处理。

用测谎仪先测一下大学愿不愿意真正治理学术不端吧。如果不愿意,那么就不要再玩这些花头了——测谎仪的本身,其实已做出最好的测试。如果愿意,那么,先让测谎仪下岗,而让拥有学术决策权的学术委员会、教授会上岗,让无所不能的行政权下岗,真正让大学学术自治、教授治校,实行学术本位管理,把学术评价纳入健康的轨道。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