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学《孙子兵法》心得(四)兵形篇
读到第四篇时,我多少有点卡壳。一是被“不可胜”(使对方不可战胜自己)和“可胜”(可以战胜对方)搞得有点晕。
二来总是不能从整体上把握全篇,郁闷之时便暂且放下去读吕思勉的《中国通史》了。
现在又将之前读过多遍的“兵形篇”放在面前,细细读了几遍,终有些所得拿来与大家分享。
现在看来之所以困扰了我一段时间的其实是文章的结构,不知是我太愚笨,还是兵圣思路有别于一般人,我把此篇的最末一段放到首位,便可看出其中关系了。
兵法看重“度”、“量”、“数”、“称”、“胜”五个方面,期间的逻辑关系是土地的面积(“度”)决定物资(“量”),物资的充裕程度决定可征兵数量(“数”),军队数量决定了双方实力(“称”),实力则决定胜负(“胜”)。
用哲学理论分析这应当是外因吧。
那内因是啥呢?就是把我搞的晕菜的“不可胜”和“可胜”。
双方对战,你首先要尽可能完善己方,避免用自己的短板去对抗,或是被对方抓住弱点,充分准备去争取胜利。也就是要“先为不可胜”,自己做好了各方面准备去对待挑战,去发现对方的弱点或破绽,则“以待敌之可胜”。
当然,双方竞争都不打无准备之仗,与其等待对手失误不如做好自己的部署,毕竟对方不会故意露出弱点让你攻击的,除非有诈!
所以,“善战者,能为不可胜,不能使敌之可胜”。我们能做到的是充分准备,规划预测结果,而不是等着对方将胜利果实拱手让出(“胜可知而不可为”),估计这种情况少有。
有外因有内因,结合自身实力接下来便是选择龟缩防守还是主动进攻了(“不可胜者,守也;可胜着,攻也”)。守要守的无懈可击(“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攻要攻的气势如虹(善攻者,动于九天之上)。只有这样才能在保全自己的同时,最大限度的打击对手。
其实通读本篇,我理解的是任何事情都是结局已定的,包括内外因的决定因素。只是双方当事人是否能审时度势的分析并做出正确的判断。
文中用了一组类比更能让我们正确理解,这就好像你能举起秋毫并不是因为你力大无比,能看到日月星辰不是因为你眼睛不近视,能听到轰轰雷鸣不是因为你听力好一样,这些都是必然的。
所以,竞争就要找你能战胜的对手,当然这不是让我们去找软柿子捏。而是自我完善的情况下具备获胜的可能性,奋发努力,捕捉对方的失误,最终获得胜利的成果。
那胜利的条件是什么呢?我总结来看是:
1、 充分的准备。(思想上的、资源方面等)
2、 正确分析判断双方实力。(不可胜和可胜)
3、 平和心态。(“故善战者之胜也,无智名,无勇功。”千万别去追求所谓的“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境界)
4、 自己尽量少犯错误,同时善于发现对方的失误。(“不忒者,其所措必胜,胜已败者也”)
“是故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
前期准备决定了结局,即便你主观上再想获取胜利,一旦战争开始便由不得你去决定了!
做好充分准备,“修道而保法”,胜利就在眼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