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以来,我去参观或者观察一些公司的时候,心中一直带着很伟大的标本去看它们,如GE、IBM、HP,或者华为、联想、海尔之类,现在看来,这种方式问题很大:标本是成熟的标本,现实是幼稚的现实。 过去一直对《基业长青》、《追求卓越》、《从优秀到卓越》这类归纳标本经验的书很是感兴趣,虽然现在也还经常会再拿起来看一下,但是,有些问题也渐渐在心头打转:归纳的成功经验是真正正确的吗? 且不说其中总结出来的经验是否正确,那本来就很难批评,但我们还是能够发现一些可以怀疑的内容:那些总结出经验的标本,有些已经是昨日黄花了。 当然,作者或者支持者们可以把这种现象解释为那些出问题的标本们是在迷失自己后出问题的,但是我们可不可以轻声反问:怎么证明他们成功的过去就没有迷失作者们总结出的经验呢? 也许,成功的经验不可以总结,如果有个成功的标准的话,或许就是“不可预知的偶然”。 当年卢跃刚受柳传志的邀请为联想作传,卢提出三项标准:1、独立采访,独立判断,不得干预;2、记录历史,而且是信史,坚持的是公共立场和公共价值标准;3、自由写作,没有审稿这一说。柳传志听后笑了笑,此事作罢。后来王彤跟柳传志熟识以后当面求证此事,柳先生一笑:“他那些作品看了让我有点后怕,都照实了说,得得罪多少人,企业还办不办了?” 标本历经风雨而不倒的内因,或许是练了金钟罩,也有可能是穿了韦小定的背心,不脱衣看看,还真不一定准确。 敢只写三围在墓碑上的,也只有玛丽莲·梦露。她的名字翻译得真是生动,有如此“资本”的美女,也只能在“梦中”“露”一下。一般凡人,我看还是省省,不仅内衣不能脱,外套扣紧都是很有必要的。柳先生以政治智慧办企业,的确让人佩服,国情、司情与人情,相差并不太远。 当我带着标本的成功经验去看一般公司时,总会有“指点江山”的冲动:小公司要做大做强做久,不谈高超战略还能谈什么别的?当在一般公司中打转几圈、同老板交流几次后,慢慢的领悟了一个现实:一直认为不应该学咏春拳,要迅速进步应该改学降龙十八掌,等到见到对象后才发现,对方还从来没有扎过马步! 戴夫·帕卡德在《惠普之道》中有一段论述:作为牧场主,我享受到了许多乐趣,也学到了一些东西。每个迁栖季节,我们把牛群从牧场赶回围栏,我们要经过一个篱笆门。这里有一个窍门,即要使它们经过篱笆门,又不致吓得它们乱窜。经过多次试验并犯了许多错误后,我才发现,从后面不断轻轻地赶它们最为有效。实际上,如果有一头牛进了篱笆门,其余的牛很快就跟着往里走。如果把它们逼得太厉害,它们会惊慌失措,四处乱逃。如果完全不管,它们又会回过头去,到草地上吃草。这个体会对我一生的经营管理生涯是很有启发意义的。 高手高超的管理千万人的理念,竟然是从赶牛中得到的启发!这是贬低广大人民群众还是扎马步的第一式? 当年,万向刚成名时,鲁冠球先生用的管理经验是“蚂蚁上树”、“借船出海”之类的词,后来企业做大了,这些词在万向的宣传中慢慢也不见了,更多的是“资本运营”、“社会责任”等与时俱进的字眼。至于象万向长期以来不愿意聘请高水平外援的真正、浅明原因“低水平的人都对付不了,高水平的人来了更难对付与留住”,因其不够奥妙,只在极为私房的范围内学习贯彻。扎好马步也是个奥妙功夫! 李小龙先生能把女子防身术的咏春拳改成截拳道在全世界风生水起,是证明了改名的重要性,还是证明了“花拳绣腿”就是实用?拿着标本的高手指导一般公司是,是不是会与拿哲理的家长教育小孩一样,不时有“拔剑四顾心茫然”的感觉? 功夫无论要练成什么样,基础还是扎马步。我甚至还想倒退一下,不仅要扎马步,还要扎个性化马步,罗圈腿扎马步,不应该用非罗圈腿的姿势来要求。一个朋友向我介绍他们公司正在开展5S:“丢、整、扫、持、教”,我初一听,吓一哆嗦:这是5S吗,我的书白读了?后来一想,他们把“整理、整顿、清扫、清洁、素养”改成从字面上都比较好理解的“丢、整、扫、持、教”,实在是太有创造性了,如果说5S活动是现场管理的马步,这就是本土化改造后的个性化马步。怪不得他们公司在内部人说管理尚较混乱的时候,外人已经夸赞有点管理标本的味道了。 初中作文选上的名言“一滴水可以反映出太阳的光辉”很有道理,生活有如练武与管理,无论怎么强调对方要有情调、有幽默感、有生活品味,柴米油盐这样的马步,可能还是非诚误扰中的“诚”。 |